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9 11:23:21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锦集八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微机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微机出示插图看图叙述图意

  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

  投影:

  1、燕子的外形特点

  2、燕子的性情特点

  (2)、讨论解答

  (3)练习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微机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明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明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习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课文从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分别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二、指导、检查背诵

  1、自读课文,完成“思考练习”第3题(出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背诵

  3、检查背诵(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三、指导识记生字、词

  1、出示生字(幻灯片)抽查读音

  2、说说记字方法重点指导“俊”、“拢”、“奏”的写法

  3、练习书写“思考练习”第4题的词语

  四、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预习“海上日出”

  板书设计:

  羽毛

  外形翅膀

  尾巴

  赞热

  燕子飞回增添生机美爱

  春大

  姿态优美天自

  飞行速度快然

  心情高兴

  停歇电线—曲谱

  燕子—音符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比较盲目,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着重学习写好带有禾木旁、木字旁的字。

  2、继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能初步初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

  2、学写带有禾木旁、木字旁的字。

  三、教学难点

  继续指导学生初步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词卡或课件。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融情入境。

  1、同学们,假如你们一家人外出游玩时,你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当时会是什么心情?你又会怎么做呢?

  2、看!这就是两只和你一样不小心离开了妈妈怀抱的小鸟。大家愿不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

  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把这两只小鸟作为自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学生第11课,看看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齐读课题:小鸟朋友。

  (二)初读课文,音准句通。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听清字音)

  2、请学生借助生字表画出生字,并反复认读。

  3、同桌互相指读识字卡片。

  4、教师指名认读—带读识字、词卡片。

  5、请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小组学习:互听、互评、互助。

  7、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听、评,重点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三)读文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1、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大意)

  2、学文理解,感悟语言。

  (1)学习第一自然段,想象情境,体验情感。

  ①从大树上掉下来的小鸟见不到妈妈,它们会想些什么?

  ②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想一想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

  ③指名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精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从哪儿能看出来两个小朋友是精心喂养小鸟的?

  (2)你们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反馈。

  (3)真是精心极了。可小鸟快乐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面对并不快乐的小鸟,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谁来读读书上的.语句进行回答?

  4、学习第三自然段,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1)指名说说小鸟是怎样回到鸟妈妈身边的。

  (2)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鸟妈妈。当你看到自己的小宝宝又回到自己的身边时,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3)鸟妈妈们,你和小鸟在说些什么呢?

  (4)两个小朋友听了小鸟一家在欢歌笑语后又会想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

  (1)请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意思读出来。

  (2)同学们,你们打算向两个小朋友学什么?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两个小朋友一样,爱护小动物。

  (四)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生字,自主记忆。

  1、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带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请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小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4、指名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三)指导书写。

  请学生找出自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1、“和”与“羽”:掌握左右结构的字“左长右短”和“左右基本相等”的结构特点,把字写匀称、端正。

  2、“种、秋、林、校、机”: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左窄右宽”。指导学生观察结构特点,把字写匀称、端正。

  3、重点指导带禾木旁和木字旁的字。

  (1)课件演示或出示识字卡片,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记忆的?

  请学生当堂进行写字练习:一个字写一遍,难写字可练写两遍。(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四)作业。

  1、认真抄写生字、词。

  2、有兴趣的学生自选2—3个词语练写一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设计)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设计)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设计: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设计: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设计: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设计: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设计: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设计: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设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版教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说明

  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

  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体探讨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

  说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

  说明

  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说明

  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

  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

  (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

  (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

  (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说明

  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

  (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

  说明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说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说明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 “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

  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

  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

  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填写汇款单的方法,体会小作者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学会填写汇款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每个第一次都会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这位小作者第一次汇款的事,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集体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四、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1)我为什么汇款?

  (2)课文哪一部分具体写了汇款的经过?

  2、交流讨论。

  (1)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小作者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2)课文2——5自然段写我的汇款经过,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发愣——阿姨指导——介绍收据的作用)

  (3)读了这部分内容,你了解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集体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练习写大写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讲清目标

  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

  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2、反馈订正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

  2、补充下列解释:

  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

  活动活动ABAB:

  闪闪亮AAB:

  金亮亮ABB:

  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

  缺主语病句修改

  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

  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

  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

  一、单元听写

  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1、比较下列句子的异同:

  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春风吹拂着你。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

  两组句子的一、二句,句子意思都一样,但都是第一句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把春风比作慈爱的母亲的手,那多亲切。把书上开满了花,写成花儿像人一样,赶趟儿的争相开放,又生动又有意思。

  自由读思考——同桌议论——全班交流——齐读课文中样句。

  2、比较下面的句子与课文第四大段的异同。

  春天是美丽的,充满着活力。你看春天万物苏醒,小草泛青,花儿开放。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积极向前的力量。

  相同:思想内容一致。

  不同:课本中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很生动很形象,也很容易懂,句子写得很美。课文中第四段读起来有劲,越读越想读。

  自读——互议——交流——齐读——小结

  (教师简略讲述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句式)

  三、阅读短文

  1、阅读短文,在文中划出“惊叹不已”、“前俯后仰”、“津津有味”、“悠闲自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次阅读,划出中心句,校对说理。

  3、指名读短文,思考第3小题。

  出示说话训练的借用句式和词汇:

  之所以……是因为……既……又……只有……才……

  自由说——指名说——评议学说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补充练习

  1、《教学参考书》63-66页

  2、模仿第4题写句子:

  1)夏天的太阳像。

  2)西北风像。

  3)满天的星星。

  4)当烈日炎炎的时候,树木为我们;当我们;当工厂喧嚣的噪音向城市袭来时,树木为我们,绿叶你真是。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注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特殊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师:你么在照片上看到了什么?(一双破旧的鞋)看到这双鞋你想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鞋的主人是河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他每天就是穿着这样一双鞋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因为在他们山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一把怎样的金钥匙吗?今天,我们就走进山区去了解那里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初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与同桌一起学。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课文不但写出了山沟了里的孩子,为了上学要克服重重困难,

  也写出了孩子美好的理想。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孩子们上学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生:1—5自然段。

  师:1—5自然段也就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部分,找一找孩子们为了上学,要克服哪些困难,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师:刚才老师注意到读的特别认真。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孩子们要克服哪些困难?(学习1、2自然段)

  4、插入:红日东升。新的一天开始。山沟里的孩子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在网上收集到一些图片,我门来看一下。

  图1:这就是他们的教室。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

  图2:从他们的目光中你看到了什么?

  图3:这是他们午餐时的情景一个地瓜就一顿午餐

  图4:同学们看到这里你想到对山沟里的孩子说些什么或者对自己说些什么?

  生畅所欲言

  5、过度: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虽然山区小学的教室破旧简陋可当不住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尽管他们午餐简单可不会影响他们收获的知识时的快乐。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学习骇子要回家了课文中哪俩个字然段写的是孩子闷放学时的情景

  生:3、4、5自然段

  师:3、4自然段与前俩自然段在句式和段式方法小组合作学习3、4、5自然

  出示学习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3、4、5自然段 想一想每句话的含意然后与同学交流 。

  (2)、把你喜欢的句子按你的理解读出来与同学分享学习的快乐

  6、过渡:虽然山沟里的孩子,从黑夜走向天明,又从傍晚走进黑暗。可他们的脚步依然是那么坚定,心情是那样愉快,你们知道折实为什么吗?还记得老师课前讲的那个美丽的传说吗,它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

  (1)、金钥匙指的是科学知识。

  (2)、 日日夜夜、夜夜日日┄┄指的是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3)、孩子们夜以继日地学习为的是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过渡:或许山里的风清新,山里的水洁净,才是孩子们的梦最真。或许是山里的人坚强。山里的人淳朴,才便于山沟里的孩子追逐梦想的每一步都迈得那样坚实。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美山里的孩子吧,祝愿他们的梦想早日实现,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畅想未来

  师:孩子们的梦想是的让山区黎明更加灿烂,而山区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长的…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山沟里的孩子描绘一下山区灿烂的明天是什么样的,未来山村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山村小学什么样的。

  四、总结(板书)

  本文写出了山沟里的孩子为了上学。赶早潭黑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赞扬了,孩子们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山区孩子的内心孩子们的世界。再次体会追逐梦想的快乐。

  五、回读全文

  师:同学们深情的诵读再一次感动了老师,相信山沟里的孩子一定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理想的灿烂的黎明正向他们招手,国家已经加大对偏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并且为农村的学生减免了义务教育期间的全部学费,相信山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