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1 09:19:3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 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

  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

  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出示琦君父亲看见琦君摇花时的即兴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指导朗读这首诗,通过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童年摇花的乐趣。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12 桂花雨

  摇花乐

  思故乡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小朋友们在自已的花园里玩,很生气,就筑起高墙将小朋友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只有冬天,直到一天小朋友们从墙洞里爬进来,春天也就来了,后来在小朋友的启发下,世人拆了围墙,花园成了小朋友们的乐园,世人生活在花园和小朋友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教学时一要让同学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布置、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撤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考虑进入故事。

  二、整体读文,掌握

  1、自已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同学字词。

  2、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重点解决: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沛流露)、喧闹(喧哗热闹)、训斥(训诫、呵斥)、斥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他人的错误或罪行)。

  这几个词在理解时可以让同学联系上下句子解决,如洋溢一词,可以引导同学联系句子,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时是什么样子?使同学体会小朋友们在玩时的快乐。再联系生活,什么时候洋溢着欢声笑语?然后让同学自已说句子。

  还有“隆冬、瑟瑟、冷酷”可能同学也有不懂,也可联系句子,或是用换词法,或让同学想象、做一下动作,马上就可以理解。

  4、让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名分段读故事,考虑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同学读的过程中纠正个别读音,如:

  “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5、指名说说课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同学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三、总结拓展

  1、巨人在回来前,回来后,醒悟后态度的变化,使花园也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神奇呀,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2、请小朋友们在课下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比比谁读的童话最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在课下你们又读了多少童话故事呀?请大家来简单交流一下自已的感受吧!读了这么多童话,你有什么收获呢?

  2、今天我们就继续来阅读《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请一个小朋友先来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吧!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们自读故事,分别画出,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⑴ 指导回来前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⑵ 回来后呢?请同学们把惨状突出出来,冷。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巨人看见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小朋友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小朋友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根据同学的想象,指导同学分组竞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6、当巨人把小朋友们赶小朋友们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导同学想象劝说巨人回心转意的语言技巧,例如开始对巨人说话要婉转,然后再让他醒悟)下面我们就来读读下面的局部,请划出巨人醒悟后的句子,指导同学体会巨人这时说的话,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呢?该怎样读呢?读好巨人的心情变化。

  7、读了这篇童话后小朋友们是否有什么体会或发现。请谈一谈。尊重同学的个性体验。

  三、拓展练习

  1、先择自已喜欢的局部进行再次体会,可以几个人扮演,也可以再去读读有关段落,也可以与同学就哪个人展开评论。并把喜欢的句子誊写下来。

  2、在课下自搜集自已喜欢的童话。

  第三课时

  一、交流各自所读的童话

  将各自搜集到的自已喜欢的童话,互相交流,然后小组结合商量以自已的形式汇报展示。挑个别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

  二、改童话

  其实,我们人人可以创作童话。首先,让我们来改一改。角色变换一下:把巨人变成智慧爷爷的角色, 把小男孩变成小巫的角色,题目变成《小巫的花园》。起因是:小巫和伙伴们在玩耍时发生了矛盾,于是他便把伙伴们赶出了自身家的花园,故事便开始了。

  师生一起改写。

  三、编童话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奇异。它按人物形象,通常见的有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人物都是人,但这些人的性格、行动、等都特分别奇夸张,比方《皇帝的新装》。拟人体童话,是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非人类的事物具有思想、感情和人的性格行为,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主要描写自然的人特和他们的活动,借助逾越常人和自然的、妖或宝来展开情节,如《神笔马良》。让我们学着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从童话的宝库中得到更多的宝物。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根据自身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篇童话。先想好要揭示的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通过对比的方法寄托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同学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20分钟后交流:

  1、请每位同学介绍自身编写童话的题目。

  2、选择其中的1~2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一起协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

  3、同学们每小组选出一篇童话进行练习扮演。

语文教案 篇3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题目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赁借“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初步感觉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初知道理。

  2、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法学法:

  情感教学法,阅读法、以读促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给大家一个机会,当着大家的面推荐一下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理想。谁来?(板书:理想)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浓重的一笔。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医生,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作家,用我的笔去描绘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老师:同学们的理想真伟大,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一个山洞里。(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用掌握的汉字特点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义。

  3.老师板书生字、新词,详细讲解。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滴水穿石: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成功。

  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炉火纯青:炼丹炼至炉火呈现纯洁的青色时方可成丹。比喻知识和技艺达到博大精深的地步。

  坚持不懈:一直坚持不懈怠。

  半途而废:半路上停下来。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翻山越岭:翻过重重山岭,形容野外生活或旅途的艰辛。也比喻克服了种种困难。

  锲而不舍:不停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通过讲述安徽广德太极洞里的滴水穿石的奇观以及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人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美好的理想,就应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段落划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安徽广德太极洞里滴水穿石的奇观。

  第二段(第2至第4自然段):用正、反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反之,则一无所成。

  第三段(第5自然段):总结课文,告诫我们要牢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滴水穿石的奇观,通过具体事例启示我们如果想要实现理想,就要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作者着重描写了哪几项内容?

  (①滴水穿石的奇观。②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成功事例验证了水滴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精读课文,细心体会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滴水穿石的奇观。

  (1)指名渎第一段,说说什么是滴水穿石的奇观。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里,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出示图片。

  (2)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3)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2.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对滴水穿石奇观的分析。

  (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怎么能把石头滴穿呢?从文字中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结合第1自然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很自然地起到了过渡作用,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下一段。)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3.精读第3自然段,从具体生动的例子中体会水滴精神。

  (1)李时珍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就?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体会“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与水滴精神的联系。)

  (2)爱迪生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绩?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着重体会“毕生孜孜不倦”这句话。)

  (3)齐白石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有哪些具体描述?他获得了什么成绩?

  (“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4)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哇!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5)仔细体会“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是什么意思。X|k |B| 1 . c|O |m

  (6)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大家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的事例,不超过l 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7)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说雨水的力量比水滴大得多,但是因为缺乏专一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铭记”。

  三、总结课文

  我们读完这篇课文,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么,作者有哪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说理以及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板书设计:

  李时珍

  滴水穿石的启示 爱迪生 持之以恒,终于成功

  齐白石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认12个生字。3、会写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散文《春风带我去散步》,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再齐读两遍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出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认12个生字;3、会写4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目标已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这节课咱们通过4场比赛一个一个达到目标,首先,进行第一场比赛,比一比课文字音谁读得最准确,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3分钟之后咱们比赛。

  (一)先学

  1、教师范读,不认识的字及时标上拼音。

  2、自由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问问同桌或者举手问老师。

  (二)后教

  1、指名读(后进生)要求:读的同学要声音响亮,字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区分平翘舌,听的同学比谁听得认真。

  2、指名纠错

  3、齐读出错的词语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学习会认字)

  课文大家已经读会了,咱们接着来进行第二场比赛,看谁最快地认识本课12个生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词语,重点注意红色的字,一会儿,咱们比谁认的字最多。

  (一)先学

  自由读词语(带拼音)2分钟

  带着 格外 呼唤 脱掉 厚重 拉着 一丛丛 淡紫色 二月兰

  树梢 筑巢 散步 风铃

  (二)后教

  1、去掉拼音检测,指后进生读

  2、单个字检测(要求组词)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3、检测读字卡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流利地朗读课文)

  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正确又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学习会写字)

  生字大家记得真快呀!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场比赛,看谁写的字最端正,最漂亮。请认真观察“带、步、丛、兰”这四个字,注意笔顺及间架结构,先练写一个,2分钟后提写。

  1、生观察并练写

  2、师生共同评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强调:步的第七笔是撇;丛的第二笔捺变点。

  3、生改错并练写2个。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 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学习难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播放《生日歌》。

  二、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过生日,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把你们最喜欢的生日礼物和照片带来让老师欣赏,有吗?赶紧把它们拿出来吧!

  谁来说说你过生日的情景?

  三、观察插图,指导说话,学习与图相关的内容

  刚才大家都说的真好,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会学习的孩子。老师请大家来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 :

  (出示图一)

  1、仔细观察,说说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下面先请看第一幅图(出示图一)说一说,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情景?

  3、同学们打开书本第72页,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内容,大声读一读。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1、⑴ 生读,师相机出示幻灯片,指导朗读: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⑵ 是啊,爸爸妈妈都十分重视我们的生日,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我们多么幸福啊!这时候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感受 爱

  ⑶ 请同学们把这部分内容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⑷ 那我们呢?平常生活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2、⑴ 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可真多啊!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的请站起来!

  ⑵ 你们真是懂事、孝顺而又有爱心的孩子,老师真替你们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⑶ 老师发现,坐着的同学都沉默了.老师也想来采访这些沉默的同学,你们刚才在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为什么老师说他们犯了错还可爱?

  是啊,知错能改的孩子就是可爱的。你们也是可爱的。

  3、孩子们懂事了,他们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⑴ 孩子们的礼物是稚拙的,但父母却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礼物,而是孩子们的心意!

  ⑵ 讲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懂得爱,回报爱是一个人的美德!”愿同学们都能做个这样的孩子。

  ⑶ 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呢?

  四、欣赏诗乐朗诵,升华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回报

  1、配乐诗朗诵!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爸爸妈妈啊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3、汇报交流。

  4、小结:

  是啊,爸爸妈妈这种无私的深情的爱,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动,老师还想告诉大家,不仅有父母,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在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都应该懂得回报。课后,老师讲送给每位同学一张这样的爱心卡,爱的方式有很多,这些只是老师的建议,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直接导入

  师: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小牛是用什么办法找朋友的?(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2、质疑

  师:通过预习,把你懂得的问题提出来考考大家。(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特别强调,如:征友是什么意思?启事是什么意思?它想征什么样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谁通过读书能解决?读书要注意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边读边想。

  2、小组合作读书。

  小伙伴互相帮助把句子读通。都觉得难读的句子教师帮助、指导。

  3、读后释疑。

  师;初读课文你懂了什么?(围绕质疑中的问题)

  4、示范读

  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教师范读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

  三、再读课文识生字

  1、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记生字。

  2、分小组合作识字,互相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猜谜语等)

  3、分小组读生字卡片,丰富词汇。(卡片上拼音带字,组多个词)

  4、请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5、抽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张、迎、或”,分别说说它们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特别注意戈字旁的讲解。

  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互相说说怎样写才好看。如:哪一画应该写长点,哪一画应该舒展些,哪一画靠近竖中线等。

  3、描红。

  4、示范写。

  5、临写。

  6、练习、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出示相应的卡片,看谁出得又快又准。然后再请一个孩子教读。

  2、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小牛想找

  教案《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征友启事》教案与教学反思》,来自网!

  朋友,它贴出了征友启事。(引出课题)那它贴出了几张征友启事?(两张)教师出示小牛的两张启事。

  二、品读感悟

  1、请孩子们先自己小声读一读这两张启事,然后指名读。请其他孩子评一评。

  2、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两张启事的不同之处,请人到黑板演示。同桌互相说说不同之处的意思。然后请人在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孩子理解“谁能做到”和“谁能做到其中一点”,体会“或者”的意思。)再分男女生读这两张启事。

  3、请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过后出现了怎样的结果?请人读一读答案(第三段),再请人来评一评。小组表演读。孩子带着头饰表演读,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读书、表演,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到朋友的兴奋心情,及交不到朋友的失望,理解“兴奋的跑过去,又摇着头走了”。请小组在全班表演读。指名说说,如果你是这些小动物,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你会说些什么?

  4、师:小牛没找到朋友就去找老牛,它对老牛说了些什么呢?它当时的心情怎样?指名说说。讨论:你在什么时候会对别人诉苦?引导孩子体会小牛一个朋友也没找到时的伤心、失望、难过心情。(4、5自然段的学习)

  (1)同桌互读,体会小牛心情。

  (2)师生齐读。

  5、师:于是小牛又贴出了第二张启事。这次它找到朋友了吗?小牛和小动物们的心情怎样?(8—13自然段的学习)

  (1)让孩子们说一说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高兴事,演一演当时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孩子们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和交到朋友后高兴的心情。

  (2)小组内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4)戴着头饰表演读。

  5、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为什么小牛开始一个朋友也没找到,后来就有了许多朋友?(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你能既想到自己的需要,又能考虑到别人的爱好,那么一定能交到许多好朋友。

  6、师生一起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读整篇课文,再整体感悟。

  三、拓展延伸

  你也来写一张征友启事。(先分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动笔写)教师指导一下格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词。

  教学反思

  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因而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朗读训练,我将教学中的朗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受、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在指导孩子们读小牛向老牛诉苦这一段的时候,开始他们总是读不好,后来我问:“你一般在什么时候会去找别人诉苦?”他们有的说:“在遇到难题时会抱怨诉苦。”有的说:“别人欺负我时我会诉苦。”有的`说:“我受委屈时想诉苦。”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全是他们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过的事情。这时我再让他们读,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皱着眉头读的,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出了小牛那种伤心、失望的心情。在后来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后高兴地和小牛交朋友时有许多对话,需要带着高兴的感情来读。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告诉他们:“上次诗歌朗诵比赛我们得了第一名。”(这之前他们不知道)他们听了后立刻欢呼、跳跃起来。这时我引导他们读这一部分时,他们个个都是满脸微笑,神采飞扬的。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游戏:

  比眼力、比嘴力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题目叫“比眼力、比嘴力”。看录象,把你看到的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生:人类登上月球。

  生:潜入深海,探索奥秘。

  生:人造卫星。

  生:程控电话。

  生:高速火车。

  生:飞机。

  生:远洋船舶。

  生:因特网、电脑、视频……

  2、导入课题:

  师:你知道这些事物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生:20世纪。

  生: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

  师:20世纪出现了这么多新生事物,人们发现了那么多新奇的东西,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9课。

  师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题。

  二、质疑问难,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你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2、交流:

  ⑴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

  生:20世纪。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师评价。希望大家学完这节课后能读得更好。

  ⑵ 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谁来呼风唤雨?

  生答:当然是人类。

  生:靠什么来呼风唤雨?

  生答: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生: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

  生齐读。

  3、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点评、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刚才同学们既提出了问题,又解答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现在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边学课文一边来解决。

  三、根据提问解疑问,学习课文

  1、师:作者路甬祥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类把幻想变成现实,使得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声读课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比脑力、比嘴力、比手力)

  2、交流:

  ⑴ 生各自谈感受,师做引导:

  生: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

  生: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生:“千里马”也有了。有了高速火车、飞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

  生: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

  生: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

  师生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想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这些都是人们的幻想。而 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⑵ 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而以往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

  生:20世纪的成就很大。

  生: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以前人们的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真厉害。

  ……

  师总结:是啊,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怎么体会这句诗?

  生:“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师:你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生: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师: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自己试一试。

  指生读,评价。

  4、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再请你读本文第一句话,你会怎么读?

  生读,评价。

  生:我们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生齐读。

  5、“发现”与“发明”:

  ⑴ 师:请同学们看板书,20世纪,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发现了很多,也发明了很多。你能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⑵ 生思考。

  ⑶ 交流:

  生1:人类登上月球是发明。

  生2:我不同意。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月球上的奥秘,应该是发现。

  生1:那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那人造卫星不就是发明的吗?

  师:我来综合一下你们两个人的意见。人类靠人造卫星登上月球,这是发明;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这是发现。

  生1:我明白了。那“潜入深海”也是一样的。

  生: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飞机、远洋船舶等,这些都是发现。

  师:如果请你给“发现”与“发明”找意思相近的朋友,你会找谁?

  生:发现──探索。

  生:发明──创造。

  五、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 现实

  现代科学技术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千里眼 望远镜 视频

  顺风耳 电话 手机 收音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 飞机

  千里马 飞毛腿 高速火车

  …… ……

语文教案 篇9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03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观潮》教案10-18

《语文天地》教案12-17

《语文识字》教案02-26

语文翠鸟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