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13 13:46:3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集锦九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从品味语言入手,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喝粥产生的各种情感。

  (2)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世情所折射出来的沧桑,从而理解文旨。

  分析学生:

  学生学习过张抗抗的作品《故乡在何方》,对作者的有关生平情况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堂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喝粥”这一生活现象比较熟悉,但是缺乏思考与认识,更不善于对生活现象作生动描述。

  课文的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内朗读。因此,在接触文本探究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必须作一定预习工作。

  学习类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相结合。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时安排:两教时。

  授课班级:东门中学初二7班。

  教学方法:探究质疑,合作学习,学导结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课题。

  ▲教师让学生回忆作者张抗抗的生平资料。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出示预习要求:

  一、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

  要求给下列字词注音:粥、粳、黏、翘、芍、舔、罄、炮制、豌、楂、犷、熬、舀、 煲、焖、舂、匮、掰、迭

  二、思考与探究:

  1、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特别精彩?哪些句子描写得生动形象?哪些字词写得极富有表现力?(请作圈划)

  2、 作者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各有些什么感受?最终得出什么启示?

  3、 结合课文的内容质疑,提出你最想提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自读笔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出示课题并要求齐读。

  询问:“稀粥”这东西同学们喜不喜欢喝?

  作家张抗抗可以说是喝稀粥长大的,在她的《稀粥南北味》中, “南北”指的是什么?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她喜不喜欢喝粥?她对喝粥有些什么感受?

  大家化五六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些思考,并作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

  二、 指导探究文本

  层次梳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2段。

  作者记载了自己两个阶段三个时期的喝粥经历:

  ①童年与少年时代,在家乡浙江杭州喝大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②青年时期时代,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小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③偶尔回祖籍广东访亲时喝鱼生粥、煲粥等(稀粥高级阶段)

  留意文中的两个过渡段:9段、17段。(它们作了怎样的过渡?)

  品读揣摩: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说说自己的理由。(启示探究文本)

  1、 关注课文③—⑧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喝(吃)粥;飘起香气;一抢而空……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 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

  ◆ 滚烫的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 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是见锅见底,一抢而空。

  ◆ 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有些单调、别无选择、出于习惯、某种需要……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探究:母亲爱粥如命,祖母舔净粥汤碗底,作者为什么却时常不满?……饥饿使然)

  2、 关注课文10—16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涌入;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词:

  ◆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灿,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 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馇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旷和力量。

  ◆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稀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 小米粥比之大馇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

  ◆ 每天每天,几乎每一餐每一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探究:在父母的羽翼下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大米粥居然食之无味无趣,独自在外,屡尝人生艰苦,小米粥却食之津津有味,为什么?……化作自己闯荡世界的精气。)

  3、 关注课文18—23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和别具风味的种类,呈现在我面前

  ◆ 鱼生粥其味鲜美无比。其粥人口便化,回味无穷,其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它求

  ◆ 阿嫦的早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每天早晨都喝得肚子溜圆才肯作罢,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白而黄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探究:作者如何突出鱼生粥的鲜美无比?……与“烧鹅乳猪蛇羹野味”对比)

  4、 探讨文旨

  作者从喝粥的'经历体验,谈到了自己对喝粥的认识。她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稀粥这玩艺,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叠而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有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和积习。

  (25)节:“……贫穷。粮食的匾乏加之人口众多,结果就产生稀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食物……”

  (26)节“如今……喝粥是因为祖先遗传的粥的基因……”

  (27)节“……粥是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

  ——告诉人们:要懂得生活的甘与苦,要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多一种人生经历,多一份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反而充实。

  三、课堂小结:

  作者述说了她人生道路上与喝粥有关的一段经历,她深切地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喝粥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对它的感受也会不完全一样,内中折身着世情与沧桑真是:少年不识“粥”滋味……而今识尽“粥”滋味;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喜见彩虹啊。

  四、作业:

  亲自实践一次喝粥经历,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粥形及自己喝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稀粥的“初级阶段” 稀粥的“中级阶段”

  少年时代/杭州 青年时代/北大荒 多年之后/广东老家

  〔大米粥(白)→大楂子粥、小米粥(黄)〕 〔鱼生粥(街头)→煲粥(亲戚家中)

  白而黄 五彩缤纷

  清爽可口∝ 奇妙 过瘾、细腻温柔∝新奇庄严 鲜美无比、回味无穷∝舒畅

  (南方) (北方) (南方)

  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3)朗读课文,

  (4)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理解课文,

  (6)激发对自然的观察兴趣。

  (7)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8)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3)校内外沟通,(4)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5)以自主学习,(6)探究学习,(7)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8)以读为本,(9)感悟朗读,(10)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11)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2)交互式络教室。

  (3)课前布置同。

  (4)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

  (5)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不喜欢猜谜语?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生答)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板: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风,好吗?[出示:课件]

  你找到风了吗?在哪里找到的?(生答)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

  [出示:学生画]老师这里有一幅咱们班小朋友画的画,你来看看画上有风吗?(生答)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也不会画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风,好吗?[板:画]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录音]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出示:课件]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三、学文。

  这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现在你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读的更熟练了。(生读课文)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孩子的,你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很完整。)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

  欢谁?

  (1)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喜欢李卫。

  因为李卫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李卫、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小结,

  李卫、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老师看你们更聪明!

  五、扩展画画。

  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瓜,你来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就拿起笔来把风画在纸上。(真像一群小画家。)

  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放在投影上]告诉大家你画的风在哪里?不但画的好,表达的(用词)也很棒!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风,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你能留心观察。[板------]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七、版书设计:

  画风

  小艺李卫丹丹

  小艺画李卫的画丹丹的画

  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网络是学生间交互的工具,及时反馈,个案分析,互相帮助,共享学习成果及时修改,提高作品质量。

  4、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5、课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垄”,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3、通过研读松坊溪的冬天的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a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b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 )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溪石 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鹅卵石 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平时的松坊溪

  溪水 明净如镜

  溪声 悠扬动听

  8、黄果树瀑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理上的伟大献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打比方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标激趣 1、以李白诗《望庐山瀑布》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导入新课。(指名背诵古诗) 2、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 3、 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 15 千米 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听简介) 4、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学探究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按照自读要求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挟来 凝神谛听 (2) 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 指名通读课文,要求读顺。(指名读课文)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 、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 、小组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人们 的感受;下到谷底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归纳总结 1 、再读课文 2 、说说作者游览顺序是什么?(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理清的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进入情境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分别是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欣赏的黄果树瀑布。

  2、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出示:离开谭边,循着石径凳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A、指名读,沉醉是什么意思? B、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读句子,理解“沉醉”的意思。

  自己读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

  3、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这三个地方欣赏到的黄果树瀑布,你被黄果树瀑布的什么也给陶醉了。

  二、自我感悟、交流激情

  轻声读 5~7 节,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脚下感受如何。

  三、 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细读课文第 8 自然段 1、 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 你知道徐霞客是什么人?(学生说,教师补充) 3、 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这一句话。 各自朗读全文,再次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四、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雄奇壮美 恬静、安详、温柔的白水河

  平凡孕育了伟大

  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了解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作者的游览路线。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晚、上、送、果、笑、也”等14个生字,会写“上、下、土、个”4个生宇;认识偏旁“日、辶、竹、习、氵、扌、火、日”和笔画“丶”。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以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队)

  2、绘制一幅女孩头像;

  3、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件事,体验自己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猜谜语,找朋友:

  ⑴ 课件出示谜语。

  ⑵ 学生猜谜底,老师相机出示谜底。

  ⑶ 连一连,找朋友: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⑷ 这些谜底你认识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践谈识字。)

  2、揭题:

  刚才大家猜的谜底都是平时见到的事物的名称。

  大家看(投影出示文中插图),这幅图中也有许多事物等我们去认识呢。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在家里

  齐读课题。

  良好的开始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课之初,抓住小朋友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引入新课,激起兴趣,然后让学生认读不带拼音的谜底,并说说是怎样认识的,注重了课内外的沟通,激起了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二、看图读文,学习字词

  1、仔细看图,说说“敏敏”(插图中小女孩的名字)

  家里有哪些事物?

  教师随机出示书上八个不注音词语贴在黑板上。

  ⑴ 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⑵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词语的?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让学生初步了解识字方法,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⑶ 借助拼音认读书上的八个词语。

  (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学情况。)

  ⑷ 认读不注音的词语:

  指名读。

  齐读。

  ⑸ 认读词语中的生字(生字用红色标出,可将这几个生字打乱顺序):

  ① 同桌互该互查:听听哪个字音没读准,你能当“小老师”帮助同桌吗?

  ② 指名读,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

  ③ 开火车读。

  2、再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把图画内容写成短文的呢?大家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⑴ 自由读短文,标划生字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习,认该生字。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① 请小老师带读,提示难读的字音,如“了”的轻声,“上”是翘舌音,“送”是平舌音。

  ② 开火车读生字卡。

  3、巧识字形,妙趣横生: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从读的生字)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吗?

  ⑴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方法(鼓励学生结合字形和字义巧识巧记)

  ⑵ 找一个学习伙伴,把你记住的字该给同伴听。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⑶ 汇报交流识记方法:

  师: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可以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也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老师”,提出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去记。例如:熟字变一变、合一合的方法识记。

  范例:“报”的右半部分在“服”中见过,“服”左边的“月”变成“扌”就是“报纸”的“报”。

  想一想:“台”可以怎样记?

  ⑷ 认识8个偏旁,引导理解部分偏旁的含义:

  例“沙发”的“沙”,让学生认识“氵”旁;与水有关,在“河、洗”中见过,河边有沙土,“氵”加上“少”就是“沙土、沙发”的“沙”。

  再如:“笑”字的“竹”字头,可借用李阳冰的“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的含义,给学生讲笑话,允许学生尽情开怀大笑,想怎么笑就怎么笑,来体会“笑得像竹子一样摇摇摆摆”、“笑得直不起腰来”的感觉,理解“竹”字头含义,也加深了记忆。

  4、巩固生字:

  ⑴ “抓特务”游戏:在黑板上挂出大幅简笔画,上有丛林、山岩等,将所学生字字形、拼音密布于其中,让学生去搜索。

  ⑵ 找朋友(拼合体字:晚、笑、果、灯等)

  三、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把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带“日、氵、辶”的字说给同学听。

  2、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在认读环节中,之所以要让学生互听互查,是因为儿童不易发觉自己的错误,却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巧识字形,初步感知汉字字形的规律,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汇报识字时,让学生做“小老师”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甚至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小老师”提问题,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多音字组词练习,使学生区别多音字的不同用法。

  2、通过照样子组词练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通过把词语连接成句的练习,引导学生自己感悟组成一句通顺的话,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4、在认识修改符号的练习,为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造句、习作打下基础。

  5、阅读短文的练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习状物的一些写法。

  6、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7、学习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小物件。

  教学重点: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习作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利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造句或习作。

  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并进行组词。

  2、通过照样子组词练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积累词汇的能力。

  4、通过把词语连接成句的练习,引导学生自己感悟组成一句通顺的话,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巩固本单元的词语。

  教学难点:

  扩大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以及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词语。

  二、第一题:多音字组词

  1、出示:干发倒数(说说它们都有哪些读音?)

  2、口头组词。

  3、填写在书上括号内,每个字组两个词语。

  二、第二题:照样子组词语

  1、指名读题和例题,了解题目要求。

  2、词语接龙。

  3、照样子自己完成。

  三、第三题:连词成句

  1、指名读题和例题,了解题目要求。

  2、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看谁写的又多又正确。

  4、汇报连句的结果,评议。

  四、作业:积累本册中学过的多音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修改符号,自己试着用一用。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修改符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修改符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前在我们造句或是文的时候总是出现丢字、错字等情况,今天老师教你几招,学完之后,你们就不会再为写错字、丢字,然后从写而发愁了。

  我们一起认识三种常见的修改符号。

  二、出示例句。

  1、指名读一读句子,思考:句子的毛病出在了哪里?

  2、汇报。

  3、教师:如果有几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又同时出现我们就要删掉其中的一个,就要用到删除符号。如果出现了丢字、丢词等情况时,我们就会用到增加符号。如果有错别字的时候我们就能用到更换符号。

  4、每人发一张修改条,把其中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5、汇报,展示。

  三、阅读短文:

  1、默读短文,借助字典学习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介绍了小瓷象哪几部分?

  3、汇报说出每一部分都什么样?

  4、作者是怎样把小瓷象介绍具体的?(小组讨论交流。)

  四、作业:把今天的感受写一写,出现问题用修改符号解决。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学生要把自己的欢乐或烦恼讲清楚,对于欢乐,大家共同分享;对于烦恼,同学们要给与热情的帮助与鼓励。指导学生先理解题意,然后进行准备,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交流。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养成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过程:

  一、明确交际要求:朗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把自己的欢乐或烦恼讲清楚,对于欢乐,大家共同分享;对于烦恼,同学们要给与热情的帮助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二、选择交际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是讲快乐,或是讲烦恼。

  (小组学习,学生要学习表达于倾听)

  三、进行交际活动:先小组进行听说练习,同学之间互评,在选代表向全班做汇报。

  四、进行交际: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五、课堂:

  第四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把自己喜欢的小物件的样子,用语言文字文字表达出来。

  2、对习作进行点评,让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

  3、培养学生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4、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点评中认识自己习作的缺点,然后进行修改。

  教学难点:

  把小物件的样子描写具体。

  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好的小物件。

  教学过程:

  一、习作:

  1、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学生观察自己的小物件,说说它什么样?为什么喜欢它?

  3、全班交流。

  二、指导书写:动笔写下来,进行习作。

  三、修改习作:

  1、写完后读一读自己进行修改。

  2、请一人读习作,然后全班进行点评。

  3、同桌互相读习作,互提意见,进行修改。

  四、板书:

  语文实践活动6

  写样子:先整体后部分;

  顺序:从上至下从下至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认识3种笔画。

  教学重点: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教具: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万物复苏,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春游,好吗?L

  二、指导看图,学习韵文

  1.(出示插图)公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呀。你们看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字卡: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公园)

  2.你们觉得公园美吗?美在哪儿呢?

  3.借助拼音读韵文。

  4.检查读音,正音。

  “水、树”是翘舌音,“红、公”是后鼻音。

  5.男女生分行读韵文,边读边想像公园的美景。

  6.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这读边想像。

  三、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红花水

  2.认认笔画,借助范字指导写法。

  撇折提横撇

  3.说出笔画数。

  4.记忆字形。

  红:左右结构的'字,指导笔顺。

  水:

  火:

  5.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写。

  6.学生描红,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教具: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指导看图。

  公园里除了美丽的景物外,还有什么呢?

  (相机出示:转椅、火车、山洞、滑梯、荡船、木马)

  2.谁能说说它们的玩法?小朋友们玩得怎样?

  3.认读词语并正音,强调“山“是翘舌音。

  4.小组练读。

  二、诵读韵文。

  1.齐读韵文。

  2.背诵韵文,边背边想像公园的美景和小朋友们开心的心情。

  三、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火、山、木、马。

  2.用词语开花(口头组词)。

  3.指名说笔顺,其余人跟着书空。

  4.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字。

  板书:火、山、木、马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吴望尧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女娲造人/袁珂》,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及相关意义,能够正确区分、娴熟运用。

  2、参读名著《三国演义〉,了解名著,掌握相关歇后语,感悟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3、巩固冒号、顿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在抄写中积累句子,积累思想。

  4、在读读背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

  5、阅读短文,体会意境,感受经典艺术给人心灵的陶冶。

  一、多音字组词语。

  1、了解多音字的特点:同义多音字、多义多音字。

  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补充练习多音字。

  二、读一幅有趣的对联。

  1、了解对联的历史渊源。

  2、诵读对联。

  三、读《三国演义》,掌握有关歇后语。

  1、介绍《三国演义》。学生可以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人物。

  2、了解歇后语。

  3、诵读理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4、积累自己掌握的歇后语。

  四、复习常用标点符号。

  1、朗读理解。

  2、抄写积累。

  五、读背古诗《清明》。

  1、学生诵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阅读短文,体会其中的意境。

  1、自由读短文,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2、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3、摘抄喜欢的语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请读课题《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大声读课题,进入情境。)

  2、谈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想象后整理语言回答,既培养成了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草原?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回答: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

  (个性化阅读,每人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谈自已读课文后对草原的感受,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默读课文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从哪里能让你感受到的草原景色的美丽。

  2、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草原视频,结合抓住关键词语和想象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这个环节,出示多媒体草原视频,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草原的广阔与草原各种景物,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阅历上的不足,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也学生对草原景色美丽的.认同与倾心。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人文性。而对于字词句段的训练,则通过找句子,画词语,加想像,谈体会,品佳句等教学手段来实现,这样就体现了课程中的工具性。)

  (三)品赏佳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1、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

  2、理清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指导全段背诵。

  (本课目标之一就是要背诵第一、二自然段,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在课堂作必要的背诵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写诗,可以写一段话来赞美草原……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又通过动笔实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总结全文。

  自我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朗诵课题导入——阅读文章——图片视频展示——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