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16 12:34: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语文教案 篇2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交流后,教师作简要点评。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

  精读赏析

  (一)合作品读两幅画面

  1.师生共赏春花图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②朗读指导

  A首先把握基调(喜悦)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讲完后,请学生读。

  (过渡:现在请用老师讲方法)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⑤教师归纳总结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正面

  写作角度

  侧面 蜂闹蝶飞

  作者不仅多角度地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板书:

  写作顺序

  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

  板书:

  修辞手法

  美词佳句 “闹” 传神 有声响 侧面写花多、花艳、味甜

  2.学生分组合作赏析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二)配诗句

  (过渡: 在这些画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百花争春的动人图景)你能给它们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诗吗?

  学生配诗后教师评价。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图, 图。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那些写景方法?

  (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2)在描写景物时要准确形象、生动具体。

  (3)通过精彩的修辞运用,在描绘景物特点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3、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仿句: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2、根据对本文语言的学习,选择以“秋实图”或“瑞雪图”,揷上想象的翅膀,写出一段50字以上的文字。

  目标:学习写景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③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抓住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规则,谁能把自己收集到的规则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生纷纷汇报收集到的规则。)原来规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家庭生活也有规则,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谁说没有规则》。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歌,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生字多读两遍,用喜欢的方式学会它。

  2、“开火车”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抓住重点字词(如“饼”“喂”“瞪”)理解字义,引导学生说说记字方法。

  三、再读诗歌,领悟诗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读后讨论

  (1)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

  (2)主人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

  (3)要读好这小节该注意哪个词语?用怎样的语气读?

  2、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抓住“回头一笑”、“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各小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师生感情朗读诗歌。

  4、同桌结合插图说一说,假如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后果?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

  四、拓展学习,发散思维。

  1、四人小组说说:你发现校园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规则的不良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依照诗歌写一段。

  3、大组活动:交流作品,推荐佳作。

  4、作品展示。

  五、总结延伸,培养兴趣。

  1、学生谈学小诗后的感受。

  2、布置活动,课后延伸。

  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为了贪图方便和一时痛快而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混乱,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把遵守规则落实到实际中,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活动,人人充当监督员,争做守规则的小学生,学期结束评出班中“最守规则的小学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认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2.通过读句子,发现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3.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段篇。

  4.口语交际,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识字,主动积累词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语文园地!语文园地的主人在向我们致意呢!我们来看看本期园地里有些什么?(出示语文园地四)

  二、我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识字。

  1.请大家翻开书,读一读“我的发现”这部分的汉字,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A: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

  学生B:我发现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

  学生C:我发现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

  学生D:我发现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

  1.我们读一读这些字。

  2.指名读要求会认的字:擦、抄、拾、摔、拔、拦、摸(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练习扩词,说句子,还可 以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意思。

  3.教师小结: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形旁相同是同类,形旁不同意思变。从这些汉字,我们可以看出偏旁总是跟字的意思有些关系。你还能说出一些偏旁表义的汉字来吗?(蚊、蚂、蜻)(赶、起)(认、说、话)

  二、我会读

  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1)教师出示题板,学生观察这些句子,句子中有什么特别的吗?(有的字下面加了点)

  (2)教师范读,听一听,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3)自由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4)指名读,齐读。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树教案12-11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