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8 19:35: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及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四、赏析诗句: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弄清“意外”包含哪些方面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品质

  2、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们有吗?学生交流

  今天咱们要和一起去经历她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文中哪些事情让作者意外?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3、指导感情朗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哺乳,上颚,退化,垂直,胎生,经验,特征,寿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可采用找中心句和例提纲的方法。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细读课文,体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来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练习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特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

  对于说明方法,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体会认识,老师要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课文中的不同的说明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展示有关鲸的资料,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全面地认识鲸的特点。

  学法:课外收集鲸的资料,了解鲸的样子和习性。抓住自然段中的中心句和重点词语,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鲸的图片,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书写“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列数字的表达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逐个出示鲸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你所知道的鲸是怎样的?请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言。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课文,通过学习你一定会对鲸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以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要多注意。出示要求会写的10个字,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2. 认识生子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那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之后提出来让大家说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明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读的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又有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明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出自己的体会。

  4.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的方法,并学习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做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净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就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 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啊?默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 鲸分为两类,他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5. 鲸在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自主学习第6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他画下来。

  6. 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这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学生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非常大 鲸 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种类

  生活习性

  作业设计:

  一.填写反义词组成词语

  积 ( ) 成( ) 深( )浅( ) ( )旧( )新

  半( )半( ) 转 ( )为( ) ( )尽( )来

  出( )入( ) 弄 ( )成( ) ( )惊( )怪

  二.选词填空

  宽敞 宽阔 宽大

  1.每个人都应该有( )的胸怀。

  2.( )的窗帘上有许多美丽的图案。

  3.搬入新居以后,我家的房子( )多了。

  凶猛 凶恶 凶狠

  1.狼在小羊面前露出( )的面目。

  2.狮子是( )的野兽。

  3.( )的敌人,杀害了“小萝卜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实词注释。

  2、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要点。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及主要内容。

  态度与情感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讳疾忌医”

  “讳”: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嫉妒,猜测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译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归纳小结:

  扁鹊: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侯:固执、傲慢、自以为是。

  思考讨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扁鹊和蔡桓公的相关语句。

  2、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形象,为理解本文寓意作铺垫。

  小结

  归纳寓意:

  对待疾病或对待思想上、工作上的问题要防微杜渐,而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思考讨论:

  桓侯的死,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从这个故事中你中受到什么启发?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课文《枣核》 (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 (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 (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卷积云

  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两行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

  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知道文章采用插叙的写法

  教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质疑(学生:谁是了不起的女孩?为什么了不起?……)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习生字

  1、自学

  2、检查

  (1)生字词语

  a、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

  b、比比组组:

  纬()亨()瘫()唉()

  伟()享()滩()痪()

  (2)解决问题

  a、说说自己解决了哪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b、提提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别人帮忙,并请同学共同讨论

  三、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第一段

  1、和前两篇文章比较,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不同?(前两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这篇采用插叙写法)

  2、根据课后习题一,找出插叙的段落

  3、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读懂这一段

  (2)反馈

  学生:A、世界上的人们对孩子很关心,从举办“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就可以看出。

  B、亨利惊呆了是因为这份礼物意蕴深刻。师追问:怎么意蕴深刻?如不能回答,则读这部分内容,明白:地球象征全世界,小花象征美丽,橄榄枝象征和平。整幅作品代表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C、这个小女孩很了不起。

  (3)齐读这一段,并用简短的话说说这段的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

  课后小结:亨当心多写一横,剪纸作品的意义较难理解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2、正确归纳课文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读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复习导入:李欢之所以受到国际慈善机构的邀请,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活动,原因是什么?

  2、默读第二段,划出概括李欢学习成绩优秀和取得原因的句子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

  “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指什么?联系这一段的一个事实,用上“难以想象”等词语

  4、第四小节说父母对李欢很“残酷”,是真的吗?从文中哪里看出?上面的引号是什么意思?

  5、怎么理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句话?父母的教育和李欢的顽强拼搏有什么联系?

  (问题中有不能解决的,可以找自己的伙伴一起解决)

  6、朗读第二段

  7、结合板书,说说大意

  板书:父母教育——努力拼搏,取得成绩——受到邀请

  二、学习第三段

  讨论问题“老亨利为什么命令在儿童村悬挂中国国旗?”

  结论:1、李欢身患绝症而成绩优秀

  2、她有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朗读第三段,并说说大意

  三、作业

  完成作业本部分习题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李欢的成绩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指导写简单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聚集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虚弱苛刻殊容瘫痪表彰意蕴丧失萎缩纬线

  二、指导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回顾

  前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在课题前后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这个添加内容的思路适合于记事类文章,这是篇写人的文章,写的事较多,怎样借助课题添加内容,可以依据中心词,提问:

  谁了不起?怎样了不起?在什么活动中谁因什么表彰了她?怎样表彰?

  逐个回答提出的问题

  3、连起来,综合语言的通顺、完整,归纳主要内容

  三、总结,写简短的读后感

  1、说说李欢是个怎样的女孩?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2、小结,指导

  重点围绕她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

  3、课堂写作,交流、评价

  四、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课后小结:由于主要内容很长,所以概括起来有点困难

语文教案 篇8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学习

  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附: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③[王粲的《英雄记钞》)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史书无王粲作《英雄记钞》的记载。本文所引《英雄记钞》中语,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中语,文字悉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与“我”日渐亲近的情谊。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与“我”日渐亲近的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难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媒体伴学、激情导入。

  1、课件:示学生欣赏一组珍珠鸟的图片,教师解说,感受珍珠鸟的美丽和温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训练快速默读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难读句子,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珍珠鸟与作者日渐亲近的情意。

  句: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斑斑驳驳,显得生意葱茏,珍珠鸟便从中伸出小脑袋瞅瞅我。那雏儿从画框上飞下来,“嚓嚓”地在纸上跳动,还用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珍珠鸟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细腻的绒毛盖住,还咂咂嘴。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文本,充分阅读文本,并训练本课的阅读目标—默读。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

  三、想象画面、品读悟情。

  1、画面:屋里飞。

  (1)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默读段落,勾画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3)读了这段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情景朗读,感悟情意。

  2、画面:喝茶水。

  课件示:

  (1)创设对话情境:“你是文中的小珍珠鸟,有什么感受?”

  (2)扣住关键词,体会日渐亲近的情意。关键词:渐渐,先,然后,再。

  (3)不同形式的读,悟情。

  (4)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重视语言积累。)

  3、画面:啄笔尖、肩头睡

  (1)自由读相关段落,同伴合作勾画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句子。

  (2)体会“再三呼唤”。

  (3)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

  句子: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4)看插图,在读中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始终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采用同伴互助,自由交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通过朗读、交流、看图、谈体会,进一步深化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得到启示,拓展延伸

  1、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用“信赖,……”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五、作业设计、更胜一筹。

  1、背诵今天学习的段落。

  2、选择文中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或画一幅画。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写字母,在按顺序背下来。为查字典做准备。

  2、巩固汉语拼音。培养学生拼读能力。

  3、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能力。

  4、读短文,感受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写字母,在按顺序背下来。为查字典做准备。

  2、巩固汉语拼音。培养学生拼读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大写字母,基本能够按顺序背下来。

  教学难点:对于样子不同的大小写字母的认识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字典,你们认识它吗?看这些你认识吗?(大写字母)

  这节课我们就认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这些大写字母。

  二、读《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再按顺序背下来。

  (一)咱们一起认认它们大写时的样子。

  (二)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些大写字母呢?

  学生自己试着记一记

  (三)练习:

  1、连线:

  2、教师随机板书学生叫出它的名字

  3、考考你的朋友

  看看你的朋友是否认识了

  (四)背诵

  学生试着背诵大写字母表

  三、读二题弄清题意

  (一)读读音节

  (二)写一写

  (三)读一读词语

  四、课堂: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大写字母发散难点使学生记忆较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能力。

  2、读短文,感受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把自己说的.写下来,能够写己的心里话。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一)出示图这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回忆开学第一天的情景?

  (三)同桌说说小组说说指一组说说

  (四)写一写,再念一念

  二、学生读4题,弄清题意

  (一)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确,读流利

  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二)学生自由读——互读——指读

  (三)想象读

  (四)指名评读

  课后反思:学生在说话的时候语言匮乏,经过提示学生有所进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关怀教案06-21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古诗教案01-2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