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31 08:46: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3、通过习作练习,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活页卡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板书:写摘录笔记)

  二、讨论班级上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体会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五、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找己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六、读一读

  1 自由读一读。

  2 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

  3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板书: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1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2 说说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3 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

  5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五、齐读。

  六、小练笔: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七、作业:

  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描写农民的诗。

  (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二、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三、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有三个,大家从中任选一个。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科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意思。

  3、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产品。

  重点难点:

  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同学们,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你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他们有什么用处吗?

  2.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片关于玻璃的课文,题目叫:13 新型玻璃

  二、检查课题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板书

  夹丝网 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它作用的语句。

  2、学生自学后讨论:指名说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并板书:特点 作用

  中间夹丝金属丝网 报警

  3、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说边体会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四、分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1、学生用上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以下四中玻璃。每人学一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完成板书,填写四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的认识各种玻璃。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出示表格)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然后看着表格,连贯的'说一说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先同桌间相互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竟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越高。)

  学生在组内推销。

  2、都准备好了吗?

  下面请你么上来像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推销。

  3、学生填写订单,交给自己认为讲的最好的学生,然后评出优秀推销员。

  4、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之外,你们还知道其他新型玻璃吗?如果知道,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争当“小发明家”,培养创新精神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和同学们刚才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型玻璃,他们在现代化建筑中正起着(重要作用),研制这些玻璃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真了不起,它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发明一种新型产品呢?

  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每人设计一种新型产品,完成这张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2、学生完成方案

  3、交流

  4、总结

  同学们都能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了一种新型产品,还没有完成的,或还需修改的课后完成,最后,老师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让理想成为现实,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作业

  1.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2.完成指导丛书的练习

  板书设计:

  特点 不断探索

  新型玻璃

  作用 创造奇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说明:

  归纳是对共性的.提炼,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气势很大的东西,类的升华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的规定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情趣盎然品文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一味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将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尤其突出,依赖教参的统一要求是教学活动变得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整个过程忽视了学习主体,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整个教学的动态活动中,使整个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的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心理。

  《〈论语〉十则》作为传统文言教学名篇,知识点、考点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是极其好把握的,但是,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去教授,而是暂且“抛开”教学目标来与同学们谈论起了厚重却又富有情趣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涉及到很多颇富哲理的历史典故,同学们在这无拘无束自由畅谈的课堂气氛中表现的异常活跃与兴奋,自然这一切都是在我的“阴谋”之中的,因为这一节课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拨开他们心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学习文言文的阴霾,告别他们一直恐惧的“之乎者也”的“古文”时代,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这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于是,我和同学们在探讨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宗教和学派时,便将他们的注意力慢慢的迁移到了儒家学派,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学生文化积累沉淀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前的一段时间我和他们一直搜集和积累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识,当然更偏重于儒家学派的知识积累,所以学生们谈起来可谓“头头是道”,有的纷纷讲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奇闻轶事,有的讲“四书五经”,有的讲到古代的典章制度,有的还讲到一些古代社会的文化常识和社会人情风貌┅┅我感觉这时时机已经到了,便直接切入我们的主题,让学生们来自主学习《论语》中的这十则,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的你一言我一语,所以学习起来就更有了劲头。但是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又来了:何以为“仁”?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儒家“贤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呢?他们又有哪些思想主张呢?┅┅一系列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从学生们的脑瓜中涌了出来,诚然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微言大义,也在学生们的激烈讨论与研究学习中得以深入透彻的理解,很明显这其中有他们思想的痕迹,尽管有些想法显得那样稚嫩,但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的所得,这一点一直是我所企求达到的效果。于是,我也很兴奋的加入到他们的合作探究学习之中,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提供资料,引导他们扩充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理解。一节课在我与学生们的交流探讨中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当然这其中充满的更多的则是疑惑与企盼得到挖掘的冲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一节课的课外作业:围绕本课内容搜集相关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领悟其中的微言大义;搜集更多的《论语》资料依此解决你心中的疑惑;写写你学习后的点滴感悟。

  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我不禁又对文言文教学多了一些思考:(一)调动经验,缩小差距。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许多的语词、语句、语义是相同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言警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大大消除。同时,还应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历史与政治学科,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历史背景中”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作出研讨。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与情趣、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的关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让生活帮助他们来理解文本,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以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感情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语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是语感,语感的获得说到底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我们应该关注文言文的文本特点,凭借“注释”、“文言空白”,凭借工具书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这从而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文言文。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间的交流与探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的言说”,自主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加之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我们何不在这片深邃的海洋中积极探索,在古文的世界中尽情沐浴人文素养之光!

语文教案 篇5

  课 题

  入学教育课型新授课时2双基

  目标

  1、新生大体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受教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进行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道德情

  感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学校、喜欢上学、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课本、爱护课本。

  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高兴吗?

  2、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吗?跟录音齐唱《上学歌》。

  二、讨论学习

  1、你们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2、讨论(出示投影):

  (1)看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

  (2)小学生在学校里都可以做那些事?你听说学校里还可以做哪些事?

  三、情景练习

  1、那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分别说了什么?读一读你认识的字。

  2、鼓励认识这些字的同学,提倡大家向他们学习。

  3、模拟练习

  (1)情境一:师生交流(上学路上)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王小明同学……王小明(起立、鞠躬):老师早!老师:王小明同学,你早!

  (2)情境二:生生交流(自我介绍)A、与同位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所在的班级及其他情况。B、游戏:找朋友。学生在班内自由结交朋友,其他同学齐唱《找朋友》。

  (3)情境三:自由交流A、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创设一个情境。想好时间、地点、人物,可以有老师、家长、同学,自由练习对话。B、小组表演。

  3、结合自己谈谈成为小学生以来上学的感受。

  4、口语交际:根据画面内容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二、指导观察,了解图画内容。(出示投影片)

  1、讨论:图上画了什么?

  2、指导学生按照图画内容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3、他们说了些什么?请认识这些字的小朋友来读一读?

  三、看看我们的语文书。

  1、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

  2、看看目录有什么用?

  3、怎样找第4课?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找找第16课、第67页、写字表、查字表)

  4、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爱护课本?(1)轻翻轻放(2)双手要保持干净(3)不乱写乱画(4)包好书皮(5)不乱仍课本

  5、今后我们要经常比一比看看谁的课本保护得最好。

  四、再唱《上学歌》。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唱《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采用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

  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情景,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做中练。

  放手让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认识这些字的同学,提倡大家向他们学习。

  培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营造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

  作业

  要求 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

  设计 入 学 教 育

  挂图课后

  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蜂拥、隐匿、失色、骇然、笑容可掬、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笨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毙纯酌靼谙驴粘侵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

  2.感受标点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南国风光。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鸟的天堂》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鸟的天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惊醒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 教学方法

  课文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交流,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今天,老师带带大家去鸟的天堂游览一番,好吗?

  2. 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 (出示图片)

  4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 自由)

  二、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1. 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小组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3. 读得正确流利的组长画星

  4. 教师检查预习,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

  5.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二) 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读,看他们字音读得准不准?

  边听边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

  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课文第6、7、8段的有关段落

  (三) 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认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天堂里生活的? 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生汇报。

  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2.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四)看图片指导朗读

  过渡:是啊,正因为这棵枝干茂盛的大榕树,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这里的人们与鸟儿和谐相处,所以,这里成为了鸟的天堂。

  那小鸟在这里怎样生活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再回到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

  再次指导读6、7、8自然段

  (五) 交流 朗读感悟

  过渡:是呀,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领悟作者在表达中饱含的感情

  (2)走近作家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六)拓展阅读

  鸟的天堂

  田汉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

  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

  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

  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首诗,是著名的剧作家田汉同志1962年到新会,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七)巩固检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 )。( 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对大榕树的称呼。

  2.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教学总结】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⑵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⑶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卡片,槐乡槐花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作用?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⑷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⑸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手电筒、玩具,每组一份。

  3、铁丝。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趣味揭题

  1、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板书课题:影子。问:谁会读这个词?你是在哪里认识“影”字的?怎样记住它的?(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影”的后鼻韵母,“子”的平舌音,读好轻声。)你见过影子吗?在哪里见过?都什么时候能见到影子?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从已有的识字经验入手,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用笔圈上,借助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

  (渗透学习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流、探讨的愿望。)

  3、现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读书吧!(边认字边读课文。)

  4、组内互评。

  5、指名读文,集体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读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狗、它。问:这两个字你认识吗?它们的偏旁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两个偏旁和这两个字?

  2、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

  3、汇报:请小老师介绍认识这11个生字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5、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的苹果后面藏着生字宝宝,摘到苹果把字读正确就得到苹果了。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熟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给学生大胆发言创造机会,指导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自由选择读,你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

  4、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你读我评,男女生赛读……)

  感悟

  出示课件或挂图,指导观察:影子都像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飞”,看看这个字像什么?(鸟扇着翅膀在飞。)组词。指导认识新笔画“横斜钩”。

  2、出示“九”,和“飞”比较一下,“飞”字里的“横斜钩”和“九”字里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

  3、教师示范“飞”字的.写法。

  4、练写。(教师加强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和提示。)

  5、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小小擂台赛。(分组认读字词比赛。)

  (学习汉字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不断的复现中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2、齐读课文。

  讨论

  1、演示课件或挂图,影子可调皮呢,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是怎样捉迷藏的呢?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2、汇报。(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在左,影子在右。)

  演读

  影子可真调皮,你能读出它的顽皮可爱吗?(边表演边朗读,充分展示课文活泼、俏皮的语言风格。)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边读边演,让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背诵

  1、边想象课文内容边自由练习。

  2、教师引背,小组赛背,男女生一替一句背,齐背。

  3、加上动作、表情背诵,展现出影子的可爱和你喜欢影子的感情。

  (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操作

  1、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

  2、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定会迸发出火花。)

  练习

  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我的前面是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

  我的左面是_____。我的右面是______

  1、同桌练说,互听互评。

  2、谁想说一说,说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评议。

  写字

  1、出示“马、鸟”,分别给这两个字组词。

  2、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用铁丝演示“竖折折钩”,让学生明确这一笔画是一笔写成的。

  4、教师范写,提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组内展评,夸夸自己或别人的字,学习别人的长处。

  拓展

  1、画影子。要注意太阳公公和影子的位置,画完了评评谁画得好,画得准。

  2、课下接着做“踩影子”游戏,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再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

  3、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西南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将语文学习和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思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关怀教案06-21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检阅》教案11-07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