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9 15:57:4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班数学教案汇总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大班数学教案汇总七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动作认识两个符号的开口方向,会正确运用“>”“<”,初步理解不等式的特点,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动作认识两个符号的开口方向。

  2、会正确运用“>”“<”,初步理解不等式的特点。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黑板5个、操作卡15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PPT情景引入大海深处的故事。

  教师:美丽的大海深处一群小鱼在快乐的游来游去,我们一起学一学吧。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课件大鳄鱼吃数量多的小鱼,初步感知大于号。

  教师:啊,谁来了?大鲨鱼来吃小鱼了,大鲨鱼什么样子?请幼儿学一学大鲨鱼张大嘴巴的样子。

  小鱼吓的赶快逃跑,鲨鱼会吃哪边的小鱼呢?学学大鲨鱼对着多的小鱼张大嘴边做出吃的样子。

  2、聪明的小鱼隐身变成数字,猜猜它会吃哪个数字,为什么?初步理解不等式含义。

  3、认识大于号:有人把大鲨鱼吃小鱼记录了下来,这个和大鲨鱼一样张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字的符号就叫“大于号”。

  4、操作:从黑板前的五组数字卡片中找出运用大于号的卡片,请幼儿粘贴大于号,进一步巩固对大于号的认识。

  5、认识小于号,其中一组为什么不能用大于号表示,该怎么办?出示小于号,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开口方向。

  6、教师小结:关于大于号小于号还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大于号大于号,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笑,小于号小于号,小尾巴对着前面的小数摇摇摇。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7、你们现在知道谁是大于号、谁是小于号了吗?幼儿两人一组数字卡,请幼儿选择合适的符号贴在中间,展示操作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鳄鱼来了,活动结束。(游戏玩法:先请一组幼儿玩游戏,其他幼儿用动作做出相应符号的动作。逐渐增多幼儿人数,游戏三次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图意将算术填写完整。

  3、尝试按组分别数苹果,将数字填写在正确的位置,进行10以内的加法练习。

  4、愿意结合颜色边操作边讲述:×个红苹果加上×个绿苹果,一共有×个苹果。

  活动准备:

  1、贴绒图片、磁性数字卡。

  2、水彩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

  师:小朋友,菠萝宝宝昨天回家啦,今天它跟我们一样又来上学啦,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吧!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10。师: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8(用这样打招呼形式分别认识其他几个数) 师: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风阵阵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秋风吹》。

  二、展示图画,引导幼儿分析理解实物、图示以及各种符号的.意义,认识"+""-"和"="。

  1、教师:小朋友,你们数数看这里有三组非常诱人的苹果!你们数数看每组有几个苹果呢?

  2、分析理解图中右边苹果、格子和符号的意义。

  教师:小朋友,在每组苹果右边的图示是什么意思?这些苹果和下面的格子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右边的苹果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格子里写数字,表示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两种苹果一共有几个。)这是什么符号?(教师的手分别指示加号和等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说出加号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合起来的意思,等号表示合起来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个。)

  3、迁移经验,进一步理解图中左边的苹果与右边格子,符号的关系,学习完成练习的方法。

  教师:请小朋友再数一数,每组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正确填写在格子里。看谁看得准,数得快。

  三、尝试根据图意点苹果,填写数字,并进行加法计算。

  1、教师:请小朋友看书仔细数数,填数字。(观察幼儿完成练习情况,给予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帮助,同时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2、自由交流结果,互相检查结果。

  四、介绍自己的练习结果,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1、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练习结果说一说,板书在黑板。

  2、提出不意见,正确学习加法计算。

  3、对照答案,进行自检。

  小朋友,你们写的和黑板上的一样吗?请你对一对,边对边说你的练习,(引导幼儿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上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目的:

  1、通过给扑克牌找错,巩固幼儿数物对应的知识。

  2、通过比较5以内的数量,尝试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数物保持相等。

  准备:每人三幅牌(一幅牌只有图案没有数字,一幅牌只有数字没有图案,另一幅有数字,但图案与数字不符)每张桌上放1~10的数字粘纸、印章若干

  过程:

  一、说说看看扑克牌

  1、猜猜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扑克牌)

  2、看看扑克牌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扑克牌上有数字、图案,并找出图案与数字相符)

  二、理牌

  1、建议幼儿把打乱的牌理一理。

  2、说说分出了几幅牌?

  三、找一找、添一添

  1、看看这些牌上缺了什么?

  2、请幼儿把错的牌加以修正。(建议幼儿一幅一幅牌分别修正)

  3、出示既有数字又有图案的牌,错在哪里?(请幼儿自己看看,运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牌上的数物相等。)

  四、相互交流

  1、说说你找到了哪些错误?怎么修改的?

  2、修改完成后找个朋友一起玩牌。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排序活动是幼儿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推断出排列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排序活动。大班排序活动已进入二维以上排列,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排序活动,此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活动目标:

  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发现的乐趣。

  2.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能按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进行排序,并能迁移到其它排序活动中。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五道城门,智慧爷爷脸谱一个。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片若干,浆糊、棉签若干

  3.小组操作材料:图形卡片、纸盒、彩色雪花片或木珠。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放录音(老爷爷说话:“喂!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智慧爷爷”)这时,教师提问:“是谁在说话呀?”“噢!原来是智慧爷爷,他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智慧宫,那里有许多的智慧星,你们想得到智慧星,必须闯过几道难关,每道难关都有不同的题目,但要求是一样的:请你们接下去做。”

  2.介绍规则:(一看、二想、三摆、四粘贴)你们看,老师把几道难关的题目都藏在智慧宫里,我们先找出题目,看看题目上有哪两种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排。排好后自己检查,对了,沾上浆糊粘好;不对,再想一想,摆一摆。做完后一起念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吧!”门会自动打开,我们就闯关成功。

  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1.集体闯第一关:师:“第一道难关就在前方,让我们骑摩托车出发吧!”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模仿动作,到第一道城门后,教师取出第一道题并读规则:“老师做动作,小朋友接下去做。”教师做动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拍一下手,跺一下脚;拍二下手,跺二下脚,并按此规律接下去做。

  2.幼儿自主选择进入区域进行闯关活动,教师进入各区域进行有效指导。

  第二关:引导幼儿发现并按“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的规律”进行排序。

  (1)幼儿找卡片,教师引导幼儿看看题目上有哪些图形,想想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去又该怎么排。

  例: □△□△△□△△△——————

  (2)幼儿动手排一排,排完后自己检查。

  (3)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4)师生一起归纳排列的规律并读一读: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

  (5)幼儿按此规律检查自己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进行更正。

  第三关:引导幼儿发现并按“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减,另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的规律进行排序”。(方法同上)

  例:□□□□□○□□□□○□□□○________________

  第四关:请小朋友自己给彩色雪花片或木珠排队,并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第五关:幼儿仔细观察卡片,说出有多少个什么图形不见了,然后把它补上去。

  例:(1)□○□□○□□□○————○□□□□□○

  (2)○○○○○△○○○○△○○○△——△○△

  (3)□□○○□□□_________□□□□○○○○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幼儿在认识5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的组成。通过学习,能使幼儿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学习加减法打下基础,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

  观察、比较以及操作能力,从而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说教材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材,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数字5的组成,知道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总数为“6” 。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我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教学难点: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二)为了完成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小鸡图片、小虫图片若干;画有算术题的作业纸每人一份;铅笔、橡皮、数字卡片若干

  三、说教法

  现代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追求整体效果的最优化。根据本活动内容、目标及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演示法、操作法、练习法和游戏法。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开始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他们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和理解不能靠成人灌输,必须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操作活动来进行。皮亚杰也曾说过:“数学开始于对于物体的动作”。足见操作法具有实践性、主动性和发现性等优点。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潜能是不同的,教学实践表明,幼儿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为此,我在教学最后环节,运用活动,让幼儿进行练习,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启发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比较,在操作中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在视觉、听觉与运动觉的结合中,回顾了5以内的组成。在操作中,幼儿自由探索6只小鸡的分法,并归纳小结,使幼儿获得的组成的经验更为清晰化、系统化。之后,在分组活动中,幼儿进行练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最后,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找合起来是6的朋友,真正实现了“学中玩”,“玩中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教师请幼儿玩碰球游戏,引起学习兴趣。)

  师:我的1球碰几球?(我的3球碰几球?……)幼:你的1球碰4球……(让孩子在动中复习了5的组成,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运动觉,提高了幼儿多感官感知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后面学习6的组成打下基础。)

  (二)、初步理解“6”的组成

  1、师:今天草地上来了一群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呢?

  幼:一共有6只小鸡。

  2、师:你们看这里有两幢房子,怎样来安排6只小鸡住进这两幢房子呢,小朋友你们想想办法,你是怎么分的?谁来告诉我?(让幼儿帮助小鸡,一下子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

  3、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并说出分解方法,教师一一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所说的分法。

  4、师小结:这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的总数都是“6”。

  5、师:小鸡们都住进了新房子高兴极了,“咕噜噜——”它们的肚子饿了,这可怎么办呀?别担心,鸡妈妈给它们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小虫呢!(教师出示画有6条小虫的图片)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难点是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彩纸剪成的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2.让幼儿比较图形的`异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些是完全不同的。3.有些是相似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4.有些是相关联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5.经过反复辨认,幼儿对图形的特征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二、先让幼儿知道物体有名称图形也有名称,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才把图形的名称告诉他们。

  三、引导他们辨认生活中的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图形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用画纸剪出不同的大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再用纸剪出不同的小几何图形,然后让幼儿把同类的小图形贴在相对应的大图形上面。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杯子的形状分类,目测比较同一形状容器内水的体积。

  2、善于 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活动准备:

  6个杯子、3个量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幼儿产生比较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明妈妈的生日,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客人分成两桌坐下,妈妈给每人倒了一杯水,(教师揭开遮挡杯子的布)小明发现左边桌子上有3杯水, 3只杯子是不一样粗细,右边也有3只杯子,这3 只杯子的水也不一样,究竟那杯水多,那杯水少?小明特别特别的想知道,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帮小明猜猜看,到底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引导幼儿自由猜测)

  二、尝试根据杯子的形状分类,目测比较同一形状容器内水的体积。

  1、引导幼儿观察,提出疑问。

  (1)你们是怎么比的呢?

  (2)我们来看看究竟谁说得对。

  2、教师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比较的方法。

  (1)将左边3只杯子装满水,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杯子是很难直接判断出来的。

  (2)师:这3杯水哪一个装得多,哪一个装得少?(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拿出测量水杯,引导幼儿观察水面到达的不同刻度,进行比较。

  (4)师:现在可以说一说,那杯水多?(教师将三个量杯放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水面高的'那个水多)。

  我们只用眼睛看是,是不能准确地比较出多少的,得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3、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对右边桌子上的水进行比较。

  (1)师:大家来看看右边这3只杯子,这3只杯子是一样大,但3只杯子的水不一样多,哪一杯多?哪杯少?(引导幼儿先比较杯子的大小,再得出同种类的杯子中的水面高的就表示水多的结论。)

  (2)师:相同形状的杯子怎么目测比较多少(引导幼儿说出水面高看起来满的就是多。)

  4、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知道怎样比较哪杯水多,那杯水少了吗?小明家的客人都渴了,我们一起请客人喝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了新课《请喝水》。

  在家里尝试找不同形状的杯子和相同的杯子测量哪杯水多。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06-27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04

文具大班数学教案11-10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11-06

排序大班数学教案11-18

有关大班数学教案01-02

关于大班数学教案01-02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