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3 13:28:0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推荐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教具准备

  写有词语、课文诗的小黑板各一块,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境

  1.师: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生:喜欢)能说说你喜欢看哪些神话故事?

  生答:《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2.师: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教师板书课题,叫两位学生念课题)。

  带着问题全班齐念课题:谁开天地?盘古干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神奇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新词

  小黑板出示:

  轻而清、重而浊、上升、下降

  隆隆的雷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滋润、肌肤、混沌

  (1)自由读词语。

  (2)小老师带读,读中交流

  ①第一组是反义词。根据实际理解“清、浊”并给“浊”字组词(混浊),“投降”读作xing

  ②XX的XX词,扩充此类词语3到5个。

  ③“血液”(流了一点血,血淋淋读作xiě)。

  ④“混沌”(理解“混沌”;找近义词“混浊”;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学习第一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1.默读课文,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能读成课文中的哪句话?把这句话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请学生自由读此句并思考,这句话中哪个词是关键(创造)

  (1)教师板书“创造”,并提问:“创造”的“创”这为什么是

  力刀旁?(看字形并联系课文理解盘古是用锋利的斧头劈开了天和地)。

  (2)教师小结:是呀,创造,它需要工具,需要力量,神话故事总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那么,盘古创造了什么?又是怎么创造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进入神话天地好好研究吧。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生字书写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重视间架结构。)

  五、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流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

  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拓展延伸:

  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展示出来。

  课后反思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乚”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

  3.小组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自由读文。

  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8.欣赏、背诵。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课件显示)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可以采用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

  四、写字指导。

  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乚”,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五、总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

  【出示课件3】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

  1.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学生读)

  3.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4】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结尾)

  1、首尾呼应。

  2、总结全文。

  3、点明题旨。

  4、意犹未尽。(板书)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5、6】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结尾: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三、总结方法,运用习作。

  最后老师想说,写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板书:蜜蜂梅花月亮)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些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看到某些事物,就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有些诗人就把他们写进了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二、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7】学生展示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不同点是“物”的不同,“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出示课件8】

  四、分析作用

  师: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显得魅力无穷;现代散文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添加色。

  【出示课件9:文本资料】

  学生自主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10-15文本资料和分析】读一读这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增广贤文》

  解释:药虽然很苦,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诚恳的劝告、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教育子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招,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起来。

  教学反思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习什么?

  (五)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习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基础训练

  教学目标

  1、复习两拼音节及声调,掌握轻声的读法。

  2、比较形近字的音形义,重点区别字形。

  3、进行补充句子和看图写完整句子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春》教案03-08

语文猫教案03-2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蝉》教案02-18

语文《台阶》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