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0 12:41:0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实用(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说句练习)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

  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学生自由朗读。

  五、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

  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西湖

  湖水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景点

  孤山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墩

  月光

  明月东升

  华灯倒映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学习重难点】

  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学图片。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树林里吗?那里最美的是什么?那里的小鸟多美呀,你们了解小鸟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位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指导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随读文初步识字,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已进行小组学习。

  3、检查学生是否认得准,记得熟,因字而异,进行重点提示与指导。如,提示喃、浓的声母都是鼻音n,腾是后鼻音(提示:腾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味与妹与惜借的字形,教给学生一些记字的方法,如味为什么是口字旁,猎为什么是反犬旁。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用画出父亲说的话,用画出我说的话。

  2、练读人物对话:

  ⑴学生自主练读。

  ⑵听老师示范朗读。

  ⑶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内容。

  3、体会感情:

  ⑴从哪儿看出父亲知鸟爱鸟?

  ⑵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说明什么?

  4、质疑问难,以学定教: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解决。

  四、画面配音,再现理解

  1、竞选配音演员。通过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对话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进入情境,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我说的两句话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父亲说的话要表现出惊喜、认真和对鸟的疼爱之情。

  2、做配音演员。出示课文插图,指名为图片人物配音。

  五、做游戏,巩固识字

  1、快速找字:

  听同学读字,从卡片中找出并快速举起。

  2、找朋友:

  字和音节找朋友。

  字和字之间找朋友。

  六、拓展活动

  课后询问他人或读书、上网找资料,了解有关鸟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地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读,形式应多样,可以自由读、同桌合作读、找伙伴读,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激活朗读热情。

  2、教师范读,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作用,注意体会教师朗读时表达的情感和相应的.语气。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人读作者旁白,一人读父亲的话,一人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指导语出适当的语气。如,父亲喃喃地说,要先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读父亲说的话。

  5、选读得好的小组表演读。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认一认,读一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2、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喜,嬉去掉女字旁。妹字的女字旁换成口字旁就是味。

  3、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横的变化: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发现规律。可以将并、喜、重、群等字通过课件放大,并将字的短横用蓝色显示、长横用红色显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下面的书写规律:

  ⑴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

  ⑵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建议教师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说句子:从课后练习我会读中自选词语练习说话,鼓励学生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说话练习。

  ⑴找出文中带××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⑵说话竞赛:每人自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要求内容不同,看哪个小组说得好,说得快。

  ⑶汇报用词说话情况。老师点拨。

  2、游戏小猴学样(引导积累叠词)

  雾蒙蒙

  热腾腾

  亮( ) 绿( ) 胖( )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初步了解例文是怎样写人物之间的对话。

  2.借助对例文的分析,初步懂得写对话,一是要写清楚说什么,二是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等。

  3.根据提供的对话材料,让学生按照作业要求,练习写对话。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提示语写具体,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作前准备:找戴昊谈心。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

  2.过渡: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乌鸦渐渐长大了,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妈妈的呢?

  二、初读例文

  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1)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什么叫“乌鸦反哺”,用直线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揭题:写对话。

  三、讨论明法

  1.过渡:应该怎样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例文是怎样写的。

  2.再读例文,思考:“我”和妈妈在树林中说了些什么话?

  3.讨论交流。

  4.哪些话是我说的,哪些是妈妈说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5.找出不同的提示语,说说有什么不同。

  6.师总结:写清内容和说者;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四、迁移习作

  (1)点点说:“____!”

  “_____!”点点说。

  (2)小明()地问:“____?”

  “___?”小明()地问。

  “__?”小明()地问,“___?”

  五、小组讨论

  1.出示挂图

  2.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是交流了什么内容?

  3.讨论,会怎样交谈。

  4.指名说。

  5.点评。

  六、情境表演。

  对某学生进行当堂教育。

  七、当堂习作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诗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