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2 10:14:1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德育目标

  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

  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

  ……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 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

  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切忌泛泛空谈)

  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

  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

  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三、开放探究

  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参考答案:

  本文是科学小品。“趣”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语言调皮诙谐;

  3.揭示 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蚂蚁小跑步的声音 用心听你会发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雪花飘落的声音

  教学后记:学生对认真听,用心听感悟很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对联。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 立正 家家户户 欢庆 花灯 金鱼 真好 一年

  二.抄写a o i u ü 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 ( ) ( ) ( )

  灯:( ) ( ) ( ) ( )

  年:( ) ( ) ( ) ( )

  四.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 ,我觉得很好吃。

  ------,我觉得 。

  五.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 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 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你们学得真棒!

  【教学回顾

  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个别学生在补充句子时有困难。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区别飘和漂的不同用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朋友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多原谅他人的错误的做人道理。

  情意目标:

  学习主人公相互关心,相互谅解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文是个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和人之间要多谅解他人,和睦相处。我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孩子读故事,讲故事,在朗读明白道理,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来学习。

  四、课前准备:

  挂图、自制课件:电子卡片、练习。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因为学生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课前会很乐意去预习,那么,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再卖关子了。直接检查朗读和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打开课件,自己认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一读。读出一个,奖励一个动画苹果。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4分段指名读、齐读。正音。

  二创设情境,理解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电脑出现一座山,理解山脚、山顶小河从山上流下的情景。贴图,理解人物所处位置。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读出乐坏了飘呀飘等句子的情感。

  2情境引读,老师读过渡段,怎么回事呢?学生接读故事。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

  3读完故事,你想说什么?想到了什么?

  4选一段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好。

  三总结巩固,再次认读生字。

  四作业:

  1识记生字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1认读电子生字卡片。

  2组词。

  二基本功训练

  1区别飘、漂。

  2读一读飘呀飘漂呀漂,学说()呀()的词语和句子。

  三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1重点指导祝、福两个字地结构。

  2练习在田字格中写。

  3作业展览,比一比谁写得好。

  板书设计

  松鼠(山顶)风筝

  纸船

  小熊

  (山脚)

语文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初二,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喜欢张扬个性,渴望被认同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抓住这一特点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那么他们可能学到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全面的了解长江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怀;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江的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今天让我们走进长江、做一次文化巡礼,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活动一:说长江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并学习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说一说你喜欢长江的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同学的讲述,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长江文化的知识,那么历代的文人墨客又是如何来描绘她的?

  活动二:赞长江

  1.诗文欣赏

  a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长江的诗文介绍给大家

  b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c.集体朗诵郦道元的佳作《三峡》

  2.课堂小结: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长江,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长江正面临着污染、断流的威胁,我们有何感想、该如何保护她呢?

  活动三:帮长江

  1.出示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各类的图片

  2.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看后的感受

  3.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教师小结: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伟大的母亲河长江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长江”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 针对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从“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纯真的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几年的学校生活,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逛古城、数小桥、到纳西人家、吃丽江粑粑)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课文重点写什么?(“我”和乌丽娜数小桥。)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

  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拓展训练,感悟表达。

  1、乌丽娜这样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最后一部分表现了什么感情?

  (我对乌丽娜的思念之情。)

  2、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交流发言。

  四、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板书设计:

  逛古城

  10 我和乌丽娜 数小桥 热爱丽江古城

  到纳西人家 友谊纯真诚挚

  吃丽江粑粑

语文教案 篇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这一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之前我几乎没接触过语文教学,经过听课以及和学生近两周的接触,我对五(7)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些了解。这些学生是在吉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相对普通五年级学生,他们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对语文教学极其生疏,不懂该怎样钻研教材;不懂该怎样用教材去教学生;更不懂该怎样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吉老师的常态课都上得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细腻精致,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很难达到那样的水平的,这就更使我紧张。我只是听了吉老师几节课,就斗胆教吉老师的学生,心里揣揣不安,但不管多困难,总要迈出第一步,哪怕失败,也是宝贵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出自法国博物家布丰之笔,文章用词凝练,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动、搭窝、生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当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分析得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松鼠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比较善于对课文文本进行分析,有能力很好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尝试着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课文,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做一些语言积累。

  (四)教具:课件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哪几个方面写松鼠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了解怎样运用文字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生:喜欢。

  生:不喜欢。

  学生活动。

  学生朗读并思考。

  生:外形居住生活习性。

  生: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

  生解释“漂亮”。

  生解释:“乖巧”。

  生解释“驯良”。

  生读第一段并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生自由读自己画的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和重点词。

  生齐读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并分析。

  生用自己的话理解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词语。

  生:生读“衬上一条”到“歇凉。”

  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

  生:原文更具体、形象。

  生:松鼠吃什么东西。

  生:读“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那句。

  生:用来形容人。

  生:布丰喜欢松鼠。

  生:布丰把松鼠当作人看待。

  生自由读。分析课文中的词句是怎样表达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的。

  生:居住渡溪储食搭窝生育。

  生:建筑师。

  生用课文中的话说说自己喜欢松鼠的理由。

  师:你们喜欢小松鼠吗?

  师:我也喜欢小松鼠。

  师:相信你学习了

  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来自网!

  《松鼠》一课你会喜欢上松鼠的。(板书:松鼠)

  师:我们来看看,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是怎样描绘松鼠的。

  师:请大家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用曲线画出来。

  师:读过两遍课文之后,谁能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松鼠的?

  教师引导。

  师:用一句话概括松鼠的特点。

  (板书漂亮、乖巧、驯良。)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松鼠的漂亮的。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师: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师:大家都来读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的漂亮的?

  教师指导。

  什么叫清秀?

  松鼠眼睛闪闪发光,它的眼睛又不是灯泡,怎么发光?矫健,轻巧都是什么意思?

  教师辅助学生。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矫健:强壮有力。

  轻快:不费力。

  敏捷:迅速而灵敏。

  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

  玲珑:精巧细致。

  师:松鼠的尾巴最有特点,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原文“玲珑的小面孔”到“歇凉,”强调“衬、翘、躲、歇”等词。同时出示对比句子。)

  师:“衬”是什么意思?“翘”是什么意思?“躲、歇”又是什么意思?

  师帮助学生解析:

  “衬”:是衬托,表示松鼠已经很漂亮了,有了帽缨形的尾巴就更漂亮。

  “翘”:有动感,有活力。

  “躲”:松鼠拿自己的尾巴当做伞,躲避阳光,有情趣。

  “歇”:像人那样,累了就“歇着”,把松鼠当作人来描写,生动、有趣。

  师:对比上下两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作者用拟人的方法使文章更生动了。

  师:第一段还有哪些描写?

  师:“送”是什么意思?

  师:说明松鼠很优雅。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在松鼠身上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辅助学生理解。

  师:从哪里写出了松鼠的可爱?

  师:谁为大家读一读。

  (出示课件:第四段,强调“先再用然后”等词。)

  (板书:先再用然后。)

  教师抓住重点词分析课文。

  师:松鼠就像我们人类的小小建---

  师:它的作品多么精巧、实用啊!松鼠真“乖巧”,它智慧、勤劳、关爱家人,和我们人类的情感使一样的啊!

  师:

  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任选一段背诵。让我们记住这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

  五、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

  通读课文读通句子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段意

  抓住外形描写的词句分析第一段

  抓住语言特点分析第二段

  粗读第三段通过朗读分析课文了解写作方法

  抓住重点词分析第四段体会人文情感

  粗读第五段

  六、板书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发言,给与语言激励。对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进行提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对对子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通过对子歌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子歌的韵律美、对仗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将课文背诵下来,并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其余的对子歌,收集对子歌,并试着玩玩对子游戏。写字教学重在方法引导,重示范,重欣赏,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意思相近或相对的词语。

  3、喜欢对对子,有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准备:

  1、课件

  2、每小组一信封,内装:生字

  3、学生小组生字卡。

  4、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游戏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我国古代小朋友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想不想玩?(课件)

  这是什么游戏呢?叫对对子。对对子可以对意思相反的词,也可以对意思想近的词。

  二、初读课文

  1、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对对子的课文,打开课本,《识字7》,大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通课文。(自由读)

  2、谁能把今天的小课文读一读?(抽读)

  评一评读的怎样?

  3、刚才我们对的游戏是对一些反义词,那这篇小课文对的又是些什么呢?再大声课文,想想哪些词的意思不太明白,做上记号。(读)

  4、小朋友可真会学习。不清楚的地方先和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看哪个小组最会学习。(小组讨论)

  三、交流反馈

  1、小组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预设:

  ·读音不准 诚实 赞 嫌 虚伪 热情

  ·词义理解 热情 冷淡

  2、不用老师教你们就能读懂课文,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对子歌。抽读,齐读

  四、游戏巩固识字

  1、看到小朋友读得这么棒,生字宝宝和词语娃娃跳到屏幕上来了!我们跟它们打声招呼吧。(认读生字)

  2、(对对子游戏)它们可真调皮,又躲进小朋友桌上的小信封里了,想和大家做个游戏。请大家先拿出信封里的`卡片,在桌上放好,想一想怎么放才能取得快。游戏规则是:听得清,拿得快,读得准。

  骄傲-谦虚 诚实—虚伪 热情---冷淡 长---短

  3、游戏:

  (

  1)哪个小朋友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玩。师生拍手玩。

  (2)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玩。

  (3)可以离开位置,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写字指导

  1、看看这六个字,哪些字容易写错?请告诉大家。

  2、谁有办法教大家快速的写好这个字?

  3、范写几个不大写得好的字,并提醒学生:“冷”的最后一点别忘了;“淡”的三点水要分开,别写成言字旁,否则就成了“谈”字。

  4、学生书写。

  5、评议

  五、延伸

  1、读一读,想想意思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山高水长,海阔天空。

  江山如画,大地如春。

  春回大地,日暖神州。

  红梅报新春,瑞雪兆丰年。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声声庆丰岁,梅花点点报新春。

  2、你还知道别的对子吗?回去再找找学过的、认识的字,和爸爸妈妈对,也可以和小朋友对,下节课我们也来编编对子歌。

  板书设计:

  骄傲-谦虚 诚实—虚伪 热情---冷淡 长---短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⑵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⑶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提升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一、自主学习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蜡烛教案08-26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诗经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