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3:01:1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4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 ( )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一个长方体有( )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4)正方体有( )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 )条高,圆锥体有( )条高.

  (6)圆柱体有( )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 )面与( )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特征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