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0 11:24:5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5、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辅助分析“求另一个加数”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方法,突出检测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 ● 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讨论: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我是这样检查的: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3、讨论:针对图文应用题,我们应怎样解答?]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

  [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学生收集信息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运用画图、摆一摆等方法,发现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和解决的方法,能找到题目中多余的信息排除掉,从而在图文应用题解答中明确求其中一个加数要用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学生知道1时=60分。

  3.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和1时=60分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准备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让课铃响)

  师:上课……

  师:哪位同学说说,刚才早读下课是几时吗?(8:00)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一节的上课时间是?(边问边出示课件,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8:15)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引出8时多)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用课件演示并板书。(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间。

  1、认识“时”

  (1)引导学生观察时针

  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感受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并教育学生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边在课件中演示,边提问:

  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

  师: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

  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3时5分)

  (2)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些让学生注意在写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3:05”)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三个钟面。

  4.认识时、分的关系。

  (1)学生分组操作。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让生思考4个问题1、分针和时针有没有一起走?2、分针走了多长?3、时针走了多长?4、谁花的时间多?)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

  (3)引出“1时=60分”。找板书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

  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

  3.练习十五第2题。

  先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再连线。

  五、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下课铃响,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8:55)

  师:你能说出我们第二节课下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优点有:

  1、导入自然,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情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旧知,为新课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2、在提问8:15分时引出8时多,为后面学生学习接近整时的时间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

  3、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

  4、在教学9:05记法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又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的沟通,使学生乐意接受。

  5、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6、4个问题问得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推导出“1时=60分”

  本堂课的缺点:

  1、4个问题最好提到前一张课件。

  2、教师还是讲了多了些,认识时间时,教学学生怎么看时间,还讲得不够,还要让学生多讲讲。

  3、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会看几时几分,不要让学生拨出时间,最好下一节课再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操作,显示对美的追求,领略数学知识的美.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拼摆出想象的图形.

  教学难点

  拼摆出想象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七巧板、学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出示拼摆的'图形,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图形之美.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从学具卡片中找出 ,按虚线剪开,再按下图拼一拼.

  (1)引导学生想象,拼摆的图形像什么?

  (2)启发学生还可以摆什么图形?

  2.从学具卡片中剪下 ,再按虚线剪开,用剪下的4个 能拼成一个圆吗?

  3.从卡片上剪下其他图形,再按下图拼一拼.

  (1)出示投影:

  (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摆其他图形.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用两个△和两个○拼摆一只蝴蝶.

  2.用认识的图形,摆一朵花、一只小鸟、一架飞机等.

  布置作业

  用认识的图形,拼成一个想象的图形,办一个小展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进一步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含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整万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

  由时间单位和面积单位的选择引入,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师:计数时要用到计数单位。你知道什么是计数吗?(不知道)

  师:简单的说,计数就是数数。(出示石子计数的图片)人类祖先曾经用过石子计数,例如抓到1只羊,用1个小石子表示;(出示很多石子)这位祖先抓到的羊很多(学生笑),怎么办呢?(出示大石子)

  师:猜一猜,这个大的石子表示什么?(1个十)像个、十就是计数单位。如果十不够怎么办?(用百表示)百不够呢?(用千)

  师:个、十、百、千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出示:4个小石子和2个大石子。小石子在前,大石子在后。

  师:这些石子表示的数是多少?(24)为什么不是42呢,4个小石子在2个大石子前面啊?

  生: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就是2个十,4个小石子就是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对!计数时,计数单位的位置是有规定的。像计数单位十的位置就必须在计数单位个的前面。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像计数单位一所在的数位就是个位,十所在的数位呢?百、千呢?(对应计数单位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 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出示:20xx年我国甘蔗产量是90 240 000吨;20xx年我国油菜籽产量是11 420 000吨。谁能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举手的同学很少,第一个学生读不出,第二个学生准确读出,第三个学生大声地准确读出)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想和这两个同学读的一样好吗?(学生频频点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数。(揭示课题:认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几个千是一万?(十个千是一万)

  师:感觉一万怎么样?(很大)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万)

  出示:100 000个小正方体排成的10010100的长方体。(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声)

  师:比十万大的是什么?(百万)比百万大的呢?(千万)咱们这个屏幕已经放不下了,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并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它们所在的数位是什么?

  生: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相机板书)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有。个别学生还说出了亿)是的,还有很多。(在千万、千万位前面板书省略号)

  三、 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 了解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表示计数单位,太麻烦了,好在我们有计数器。(出示一个四位的计数器)一个计数器够吗?(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成一个计数器)。

  师:千位左边是什么?(学生逐一读出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写五位的整万数。

  师:(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颗珠)这表示多少?(一万)

  继续在计数器的万位上依次拨出2颗、3颗、4颗珠,学生依次读出两万、三万、四万。

  师:会写吗?把四万这个数写出来。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一个4,再写四个0。(板书:40 000)

  分别在万位接着拨出5颗、6颗、7颗、8颗、9颗珠,学生依次读数,并写出七万、九万,交流写法。

  3. 初步感受万级数的意义。

  师:我们在写四万时,先写4,再写四个0。(指40 000中的4)4表示什么?(4个一万)

  师:(指70 000中的7、90 000中的9)7表示什么?9呢?(7个一万、9个一万)

  师: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末四位都是0)为什么?

  生:都是在万位上拨珠,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珠,所以用0表示。

  师:是呀,当某个数位上一颗珠也没有时,就写0占位!写几万的时候,先写什么?

  生:写几万都先写那个几。

  师:哦,几万就先写几。再写(四个0)

  4. 写六位的整万数。

  师:(在9万上再拨1颗珠)再拨1颗珠是

  生: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

  将万位上的10颗珠退去,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再在万位上拨1颗珠,学生答十一万。

  师:会写这个数吗?(学生写数)怎么写?

  生:先写11,再写四个0。(板书: 110 000)

  帮助写错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在万位上继续拨珠,学生依次读出十二万、十三万、十四万、十五万,写出十五万。

  师:(边说边拨珠)在万位上拨9颗珠,十万位上拨9颗珠,会写吗?

  生:先写99,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中的111599表示什么?(11个万,15个万,99个万)怎样写出这些数?

  生:是多少万就先写多少,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都表示多少万,这样的数都是整万数。整万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四个0。

  5. 写七、八位的整万数。

  师:在99万的基础上再拨一颗珠,是多少万?(一百万)

  师生合作拨出一百万、一百零一万,并写数。

  师:看来,要想既对又快地写出整万数,还要有一个检查的方法,怎么检查?

  生:末尾都是四个0。

  师:我们可以把这四个0和前面的数分开,(在1 010 000上画分级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查是不是把数写对了。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99万,学生读数、写数,接着从一百九十六万拨到一百九十九万,要求学生读数。

  师:现在计数器上是199万,再拨一个珠是多少?(二百万)对,满十进一。

  师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依次读出二百零一万二百零六万,并写出二百零六万,指导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检查。

  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师生共同拨珠、读数、写数、校对。

  四、 介绍数级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整万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面是四个0,前面这些数表示什么?

  生:多少个万。

  师:这些数(指万级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按照中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刚才将个级数与万级数分开实际上就是将整万数分级,所画的虚线叫做分级线。

  师: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1 010 000中的101表示(101个万)

  五、 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师:大数容易读错,用分级的方法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就不容易读错了。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把整万数先分级,再读一读、比一比。(学生正确读数)

  师:既然让我们读一读,比一比,你在读的过程中比了什么?

  生:先读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六、 感受整万数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大数有很多。(出示图片: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有座位60 000个)

  学生读数。

  师:60 000有多大呢?我们一个班有多少人?(46人)就算50人吧,你知道要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能坐满体育馆?(学生算出结果,都很惊讶)

  出示:100 0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师:猜猜这一摞纸大约有多高?(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出示:(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 000平方米。

  (2) 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面积约是2 900 000平方米。

  学生读数,并通过交流感受数的实际大小。

  出示课始两个数据,师:现在你会读了吗?(让开始不会读的学生读数)

  七、 综合练习

  师生合作,按要求拨珠、写数。(教师说要求,指名按要求拨珠,其他同学写数)

  师:学习整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出示:(1)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就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2)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0 000个物种灭绝。(4)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 000~700 000人因烟尘污染而提前死亡,25000000儿童患上慢性咽炎。

  学生读数、写数,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八、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了解一下。

  1.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要分级计数,西方国家是按什么习惯计数的呢?请课后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

  2. 如果数目很大,计数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考古人员在挖掘古墓时,发现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后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圆石子。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子是用来计数的,石子表示的数代表了墓主生前拥有的财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石子计数这一数学史料是帮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的极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按计数、计数单位、数位的顺序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竟这样意外地由一则考古新闻解决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六位的整万数的写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在基础处,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册P88-89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皮 0.15元 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0.20元

  本 3元 橡 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三、巩固练习

  第12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5题及数训。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