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0 12:50:47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小学语文教案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共1课时,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探索海底世界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二“探索海底世界”25-26页

  内容分析:《探索海底世界》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屋二”中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讲述了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历程,介绍了丰富美丽的海底世界。探寻历程采用时间顺序,明晰地交代了“最初”、后来近代时的探索过程,后半部分采用并列方式分别描述了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景色。

  学情分析:学生没有看过大海,了解的少,学生多少收集,多采用信息互联网搜索,来弥补不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索海底世界所凭借的工具,了解奇异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3、认识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丽。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多种修辞手法,用于生动、形象、恰当。

  四、教学方法:

  看一看、读一读、学一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海洋世界,引出课题。

  出示学生收集的图片

  2、齐读课题,重点抓住“探索”一词,说说对探索一词的了解。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音要准确在读中认识生字,并把生字所带出来的词语画上记号,再读一读。学生读时播放音乐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有流利的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写在课本上。

  三、紧扣探索,了解潜水工具。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潜水工具;出示图片。

  1、学生先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出示海洋生物图片。

  2、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3、4自然段。出示海洋生物活动图

  五、紧扣探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如果你想潜入大海,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潜水工具?学生说一说

  你自己还想设计出怎样的潜水工具?学生画一画。

  出示收集的绘画作品

  六、积累内化。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摘记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合作完成。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如关于潜水工具的介绍,关于海底潜水时间、深度的说明等;所以在这里我多给学生出示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说明和相关图片。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上。本文用词准确、严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是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但本文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现对海底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美丽的海底景色的描绘上,此处多采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感官上去感受,再从文章的多种修辞手法上去体会,去感知。本课全方面的把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搜索紧密相连。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多音字“悄”。正确读写“盲童 浓郁 穿梭 流畅 引导 悄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等词语。

  2 理解“流连 穿梭 一瞬间 清香袅袅”等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规范书写。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一 导入新课:

  二 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小组内交流。

  1 根据音节读准生字,正确认读以下词语。

  盲童 浓郁 穿梭 流畅 引导 悄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

  2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流连 穿梭 一瞬间 清香袅袅

  我还理解的词语有:

  3 认真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把难写的多写几遍。

  4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知道课文讲了谁的什么故事。

  三 集体交流:

  1 检查生词认读:

  盲童 浓郁 穿梭 流畅 引导 悄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

  悄然合拢

  2 交流生词的理解。

  3 书写指导:

  提出难写的生字,重点指导:梭 磕 瞬

  4 课文朗读:

  指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5 整体感知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四 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体味“流连、穿梭、流畅、悄然、神奇的`灵性、张望、飞翔、多姿多彩”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1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海伦凯乐的生活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听写

  听写词语: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三个听写词语在课文中的句子。

  2、读这三个句子,这三句分别在每一小节中是什么句?(师提出:学习总起句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3、这三句话能否变成一句话。

  4、读到这三句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有:山里的孩子长得怎样结实?山里的孩子怎样热情?山里的孩子有哪些幻想?)

  5、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朗读课文,小组讨论。

  6、学生回答: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7、用“山里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话。

  8、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如:想当山里的孩子……)

  9、师:用这样的想法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评价。

  10、还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熟悉每一种鸟叫……喜欢每一朵野花)

  播放鸟鸣声,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叫声?

  师:你们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可是山里的孩子却知道,说明……

  朗读这句话,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带着第二段中的问题,朗读课文。

  2、山里的孩子怎样热情招待客人?

  3、谁能代表山里的孩子给大家说一句欢迎词呢?

  4、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歇歇脚)

  5、谁能代表山里的孩子叫大家歇歇脚?

  6、不从哪里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递凉茶)

  7、这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凉茶为什么甜到心窝里?这句话美吗,谁能读出来,背下来?

  8、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带着“山里的孩子有多少幻想?”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三段,小组讨论。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3、如果四季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天天开满鲜花又会怎样呢?

  如果小草永远翠绿又会怎样呢?小溪永远欢跳又将是怎样的呢?大山里的动物住上自己的家又将是怎样呢?

  4、你们有自己的幻想吗?用下面的句式说说,

  (1)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像着()

  (2)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象着让(),让()。

  5、山里的孩子这些美好的幻想都是给谁的?如果这些幻想实现,大山将会怎样?山里的孩子为什么把这些幻想给大山呢?

  五、学习第四段

  1、读这一段。

  2、读了这段,你觉得大山像孩子们什么?

  所以说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

  六、师生朗读全文(师读总起句)

  学生选择一段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当然交代所读文章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讲读课文1、2自然段,理解“从前、大声喊、常常、赶快”,教学“狼、常、喊”

  3.有感情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听录音,看图象。问: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齐读课题,教学“狼‘,注意后鼻音。

  (二)、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对照田字格,圈出生字,划出词语。

  2.检查自学;

  (1)说说你觉得哪个词难读,说清原因。学生认读。

  正音:狼慌后鼻音常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一人读生字,一人读词语

  3.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生字在课文中是否读正确了,有没有加字、漏字。

  (三)、讲读第一段:

  1.单击出示第一段,指名读,想:有几句?

  2.指名读第一句,问:你为什么把常常读得响一点?。

  理解“常常”,我们还能说什么?(专门、时常)

  3.第一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理解:从前(以前,古时候)

  4.看图,问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师总结:我们经常说的文章开头要说情: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过渡:有一天,他在山上大声喊,生接:“狼来了!狼来了!”

  5.单击,看图说,从哪儿看出放羊的孩子是在大声喊。

  学生回答(放养的'孩子张大了嘴巴,在叫。)

  6.学着放养的孩子喊一喊。

  7.朗读第一段。想:我们是怎么把它读好来的?

  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做动作。

  (四)、讲读第二段

  1.单击,看图说:上下的人听了是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

  (赶快/忙)变红。

  2.想:上下的人要赶快跑上山?

  3.划出他们是怎么说的句子?(狼在哪里?狼在哪里?)

  学生说,师单击划出。

  4.指名读人们的话,把急切的语气读出来。表演读。

  5.放羊的孩子见了是怎么样的?单击看图。

  6.抓重点词:笑变红。问:为什么要笑着说?

  7.用开玩笑的语气读。

  8.朗读第二段。

  山下的人看来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书写“常喊”

  1.常:重点上面是“”,生书空。

  2.喊:右边与成比较。

  4.学生各书写一个,师在展示台上反馈。、[20xx年12月9日]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本课8个一类生字,会认17个二类生字;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记忆绳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朗读课程,了解文章大意;多种方法识记本课一类生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赞美母爱的伟大, 教育学生尊敬母亲,爱戴母亲,理解母亲。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的一类生字,

  2、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母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妈妈的爱》,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鹅妈妈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领读一、二类生字。

  3、教师领读课文。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的一二类生字。一类生字用圆画出,二类生字用三角号画出。

  5、齐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

  1、 画出文中的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

  2、 认读二类生字

  3、 学习“事”:

  (事情)(好事)(坏事)(故事)

  4、学习“炎”:

  (炎热)(烈日炎炎)(炎炎)

  5、学习“幸”:部件组合法,上下结构。

  提醒注意下半部分不是羊

  (幸福)(不幸)(幸运)(幸免)

  6学习“轻”(已学过)

  (轻重)(轻快)(轻巧)

  7学习“福”示字旁,左右结构。

  (福地)(幸福)(福气)

  8学习“唱”(已学过)

  唱歌、歌唱、合唱、清唱

  9学习“呻吟”

  左右结构,口子旁,二者组合为单纯词。表示指认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如:病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

  四、 巩固生字:同桌互相指读并组词。

  五、 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儿歌。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说一说都是哪几个自然段?

  3、学生领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

  4、分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5、男女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指名读。

  二、 感受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自然段:

  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都写了些什么?

  时间:一个炎热的夏季

  人物:鹅妈妈和小鹅们

  地点:一片辽阔的草地

  草地上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习2、3自然段:

  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突然,出现了乌云”下雨了。

  轻声读二三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鹅妈妈是怎样保护小鹅们的?

  4、天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鹅妈妈和小鸭们的动作是怎样的?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他们不同的表现。

  5、试着读一读小鹅们的话,应用什么语气?

  6、妈妈的音应该用什么语气?

  7、前后桌讨论一下,翅膀受伤的鹅妈妈为什么是幸福的?

  三、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幸、福、呻、吟

  幸:注意下半部分不是羊

  福:注意是示字旁

  吟:右半部分为今

  呻:注意左右的位置关系

  二、 完成课后练习: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填一填:

  2、 (炎热)的夏天

  (幸福)的生活

  快乐地(游戏)

  轻轻的(唱歌)

  3、 读一读,说一说:

  炎热的夏天 温暖的阳光

  广阔的世界 幸福的小鹅

  辽阔的草地 细嫩的草茎

  轻轻的呻吟 艰难的喘气

  4、 讨论:翅膀受伤的鹅妈妈为什么是幸福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感受童年给同学带来的快乐,通过模仿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掌握乐曲节奏,并通过节奏的伴奏熟悉乐曲旋律,为演唱歌曲奠定基础。

  2、 通过听音训练感受旋律音程,并在变化旋律的听辨训练中巩固音准,为歌曲演唱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节奏特点。

  2、掌握旋律音程音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光盘、电脑、投影。设计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哼唱练习

  1 3 5 1 5 3 1

  引导同学感受气息的变化随音高的变化而变化。

  分别用 lu la lo li 哼唱。

  2、听音训练

  说音高 1 3 5 1 。

  听旋律找音高,尝试听音训练。

  二、教学过程

  1、欣赏

  提问: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大人,我觉得童年是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的快乐时光,那你认为童年时什么呢?

  摇篮、木马、队旗、国歌

  师:因为童年珍贵所以我们称童年时金色的.童年,那童年时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欣赏,听听作曲家的答案吧!欣赏歌曲。

  2、说情感

  提问:童年的歌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尝试演唱,引导跟随旋律有节奏的念歌词。

  3、哼唱第一局部

  感受乐曲给我们的感受,听,讨论旋律特点。分乐句演唱。

  4、节奏

  口技表示节奏。

  动作表示结尾句的节奏。

  5、唱歌谱

  听琴尝试哼唱,引导同学视唱。

  6、节奏

  跺脚 拍手 x x x ︱ x x x ‖

  口技 动作

  三、结尾

  1、歌曲演唱

  引导同学讨论情感的表示。

  2、扮演

  个别同学演唱,小组扮演。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二、 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评析:[“亭”字是本课中唯一要求要写的字,这个字学生虽早已认识,但不一定了解该字的字理,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法,既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该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作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不能少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时间。]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

  (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

  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评析:[刚才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贯穿,要求学生“会读”全诗。教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三、 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

  (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

  (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

  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2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积累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 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评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沉下去

  1、 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2、 指名读,指正读音。

  3、 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4、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下吗。(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8、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9、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吟读成诵。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作业设计 能不忆江南?

  (一)《独坐敬亭山》作业

  1、抄写学过的古诗词一次,并默写一次。

  (二)《望洞庭》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词语积累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忆江南》作业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

  [问题研讨]

  1、 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意思是否需要学生完整的背诵?

  2、 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意境是否恰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这节课着重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改变以往教师牵着学生演教案剧的现象,变硬性设计为软性设计,一切预设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定,但教师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把握文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及时给予引导。本课极力体现“美、新、实”的特点。美指教师的语言以及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新指设计新颖,实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体现美而流于形式,要将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同时,着眼于学生,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着重体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以诗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 运用自制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四、重点难点

  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展开丰富想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方式:本课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

  七、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桂林山水录像,自制课件

  2、 学生准备:搜集桂林山水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这样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妈愿意去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设计意图]“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古代名句,而对它的出处人们却知之甚少,点名出处,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 观看录像,整体感知

  1、 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

  2、 学生集中积累资料,初读感受

  三、 小组合作,自学交流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在桂林的山水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重点朗读,再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 小组内,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组内成员解决,组内解决不来的,拿到全班解决(教师巡视、参与)

  4、 小组内初步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方式 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获得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组内合作是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准备。

  四、 择其所好,全班交流

  师:刚才,小组内的同学已经自学了课文,谈出了初步的感受,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针对其发言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1、 如果有学生谈漓江水,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读出写漓江水的段落

  (2)谈收获,并提出组内解决不来的问题

  (3)梳理问题,集中讨论: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作者为什么要拿大海和西湖做比较?这样写有审美好处?

  小结:这一段先同大海和西湖做比较,然后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目的是要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中心。通过大海和西湖的衬托,使人对漓江的水产生锦上添花的美感。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教师既要放的开,又要收的拢,把问题集中到一个点上,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鉴赏。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漓江的“静、清、绿”,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提示:朗读、简笔画、语言描述等方式。)

  (5)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排比句,其中“啊”的变音应重点强调。)

  (6)给画面做配音朗读。教师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朗读内容要与画面内容一致,第二,朗读速度尽量与音乐节奏一致。(播放漓江水录像)

  (7)小结写法。这段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向我们展现了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真是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配音演员,是心、眼、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如果有学生汇报桂林的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朗读桂林的山这一段

  (2)谈自己学到的收获

  (3)朗读排比句

  A.对比读,有“啊”和没“啊’进行对比,体会啊表达的感情色彩(‘啊’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B改换字词读,把“真”换成“多”字来读,体会真字的作用(“真”更能体现漓江山的特点)

  C教师引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体会每个分句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汉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师生合作读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的升华,将文章精妙尽情领悟。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体现桂林的山的特点

  A.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板画老人峰、象鼻山、骆驼山

  B.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赞美桂林山的诗句

  (5)播放桂林的山的录像,学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体参与,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才能、自主发展的舞台,使得黑板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美的世界。学生口、动脑、动手,调动诸多感官,将作品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言语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审美化。

  六、引读学习最后文本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听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七、 课外拓展,语言实践

  教师导引:近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山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旅游人才紧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像招聘导游,应聘的同学必须为桂林山水设计一段导游词

  (1)小组合作创编

  (2)作品展示,学生评价、鉴赏

  [设计意图]学做导游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培养学生凝练语言能力和审美意识。

  十、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十一、作业设计

  1、 导游表演,训练口头表达呢你能力

  2、 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个景物。

  3、 作业本练习

  【问题研讨】

  如何让方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而不只是所谓形式上的自主,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真正的以学论教。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诗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