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3 08:12:3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猜想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猜想: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利用生字卡小组内检查读音。

  3、默读思考: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什么特点?

  4、小组交流

  5、指名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把最喜欢的语句、段落读一读,品味一下。出示四季风光图片,让学生观察。

  2、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3、学生找句子,画词语,写批注。

  4、小组交流。

  四、理解感悟

  1、小组内自由谈读后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文中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学生回答:(生机勃勃) (热情似火) (果实累累) (白雪皑皑 色彩斑斓)

  五、 布置作业

  1、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松鼠》,掌握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共同交流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四肢、敏捷、镶嵌、搽过油、格外、嬉戏、歇凉。

  遮蔽、榛子、橡栗、储藏、缝隙、树杈、摇晃、干苔藓。

  4、集体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同句式现象。(出示投影片)

  ⑴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多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的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

  ⑵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⑶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藓苔压紧,踏平。

  ⑷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赛得满满的。

  ⑸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有暖和,有安全。

  5、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句子,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老师了解个别学生的读书情况。

  7、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8、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二)熟读课文,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1、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词语、句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

  2、指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解决。

  比如:重点分析记忆“捷遮蔽嵌”等生字。

  3、请你把新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它们在哪些句子中?

  4、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指学生提出来,比如:嵌、嬉戏、歇凉、藓苔、橡栗)

  5、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利用更换词语、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解。

  6、在解决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松鼠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指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美丽、可爱

  三、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短短的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可爱的松鼠,那么小松鼠哪些方面美丽、可爱呢?课下思考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划一划、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美丽

  松鼠

  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松鼠》,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巩固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事物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而可爱的小动物,课文中哪里写了小松鼠的可爱和美丽呢?

  二、讲授新课: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的外貌描写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

  5、看图自己说说这只美丽的松鼠。(指学生进行表达)

  6、出示练习,进行有顺序进行描写的习作指导。(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第五题)

  7、学生齐读对松鼠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描写方法好吗?为什么?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对松鼠可爱之处的描写部分。

  1、松鼠不仅美丽而且还可爱,小组里说说哪些方面可以看松鼠可爱?

  2、小组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3、指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自然段。

  4、学习第二段围绕松鼠的机灵进行理解。

  ⑴读了这段你觉得松鼠怎样?⑵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很机灵?⑶朗读这段,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

  5、学习第三段围绕松鼠生活怎样搭窝进行学习。

  ⑴这段中给大家介绍除了松鼠的什么?⑵松鼠是怎样搭窝的?⑶你对它有什么想说的?⑷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6、学习第四段抓住松鼠的生活习性进行阅读。

  ⑴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⑵这段中有三个”它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各代表什么?⑶从这里怎么能看出松鼠的可爱?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把每一段用一句话来说说,哪方面表现了松鼠的可爱?

  8、小组间共同讨论,不要求每段进行概括,根据自己组的情况,选择进行概括。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吗?哪些地方在你作文写作中课文使用?(大面积提问)

  四、板书设计:

  美丽:发光的眼睛、光滑的毛、毛茸茸的尾巴、四肢灵活

  松鼠

  可爱:机灵、搭窝认真、自己劳动生活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㈠、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ī鹘h冯png划hu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ǎo戛ji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2个字,会写“女、太”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文中的两幅插图。

  2.《乌鸦反哺》的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字眼,谈话质疑

  1、板书:心愿,认识的同学读出来,然后问孩子们:你的心愿是什么?(孩子们如果说不出)二十多年前,老师的.心愿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我的心愿实现了。今天我的心愿是让我们班的41名同学将来都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全靠你们啦!说说你的愿望。

  2、我们都有心愿,月亮姐姐也有心愿,(把课题补充完整)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疑问教师梳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实现心愿了吗?)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感知。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2.识字。

  (1)小组内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翘舌音“装”,后鼻音“另、病”,多音字“背”。

  (2)组内自主交流:这些生字中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等)

  (3)检查字词(带拼音读、去音读、环境中读)。

  3.书写。

  (1)重点指导“女”。(了解女字和女字旁在书写上的区别:“太”写竖撇时要先竖后撇,“气”写好最后一笔,弯处要像一张弓,钩处要有力)

  (2)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读议。

  (1)默读思考:自己提的问题哪些能解决?哪些还有困难?

  (2)组内交流读书收获,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2.交流月亮开始的心愿:(看图一)

  (1)边观察边读找一找: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2)理解“自言自语”,仿照说一句话。

  (3)应怎样读这句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生生评价,自己评价)

  (4)“明天有个好天气”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孩子们可以高高兴兴地郊游,想象着当时情景说一说)

  四、课后小结,留下思考

  1.教师小结孩子们如期去了吗?我们将继续学习第8课。

  2.布置作业巩固生字词。

  五、反馈测试:

  1、按笔顺写出下面各字并填空

  女--------------------------------------共( )笔

  气--------------------------------------共( )笔

  2、照样子写句子

  例:月亮自言自语地说:“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 )自言自语地说:“( )。”

  板书设计

  8 月亮的心愿

  明天有个好天气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合理地进行想像和讲述。

  2.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帮助。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信,了解信的基本格式。

  2.挂图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鼓励幼儿帮助小猫想办法。

  师:有一只小猫生病了,只能整天躲在床上。它想:要是好朋友小兔子能来看看我,那该有多好啊。可是,小兔子家离得挺远的,怎样才能让它知道自己生病了呢?小猫发愁了,怎么办呢?

  说明:此语意在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小猫想出多种好办法。

  2.理解信的基本内容。

  师:你们帮小猫想了许多好办法,它自己也想了个办法,写了一封信给小兔(出示信封,信封上用画来表示收信人与寄信人)。

  提问:请你猜猜小猫在信里对小兔说了些什么?

  说明:此过渡性提问为引出信的内容而设。

  教师出示信,引导幼儿观察。(见图一)

  提问:小猫信中画的三张画,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说明:这个环节意在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将看懂的图用语言表达出来。

  提问:你看懂了哪张画?画上说了一件什么事?

  帮助幼儿重点理解第二、第三幅画。

  第二幅画:小猫为什么哭?

  第三幅画:小猫心里会想些什么?

  说明:让幼儿分别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想像并讲述小猫为什么哭及小猫心里会想些什么,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进行讲述。

  3.读信。

  师:我们看懂了这三张画,接下来我们开始读读这封信。读信的时候要注意用“我”的口气来读,要将信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也念出来,说清楚小猫为什么哭及他心里想些什么,要让别人一听就懂。

  说明:此环节意在让幼儿复习巩固信的基本格式,从而能完整地读信。

  幼儿再次讨论该如何读这封信。

  请若干幼儿读信。

  说明:在幼儿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讨论的内容,以便请不同的幼儿读内容不同的信。

  4.讨论并讲述。

  提问:小兔收到信后会怎么样?

  师:小兔收到信后,把小猫生病的消息告诉了小猫所有的朋友。看,有那么多的好朋友都来了。

  说明:此过渡环节为引出图二而设。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好朋友为小猫做了什么事,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明:意在鼓励幼儿完整地讲述。

  5.移情讲述。

  小猫生病后得到了这么多朋友的关心爱护,相信他一定能早日康复。如果我们身边的好朋友生病了,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说明:引导幼儿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讲述。

  小结:我们小朋友应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评析

  生病,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孩子们对此有切身的'感受。生病时的所感所想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但同时又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小猫为什么哭”及“小猫是怎么想的”,让孩子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合理想像。之后,教师通过读信的方式让孩子们用较连贯的语言把三幅图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个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让幼儿复习巩固了信的基本格式,同时也让幼儿将自己生病时的感受以小猫的口吻表达了出来,因为一封完整的信是由一小段文字组成的,所以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生病,又是孩子们所害怕的事。他们害怕吃药、打针,害怕一个人在家。为了使他们树立一种正确对待病痛的健康心理,为了让他们看到相互关心的乐趣,第三个环节便由此展开,并为第四个环节“关心生病的小朋友”埋下了伏笔。

  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丰富了经验,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品德也得到了培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熟读背诵

  学习过程:

  春望

  一、导入:

  【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

  二、学习诗词的切入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理解

  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

  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家

  泊秦淮

  一、【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朗读理解

  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

  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

  三、作者的感情

  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

  二、朗读理解

  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

  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

  三、作者的感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零丁洋

  一【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

  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朗读理解

  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三、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美好和教师工作的辛苦。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详案)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知道九月十日是什么日子吗?教师这个职业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或者歌曲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老师的优美的诗歌,板书:老师,您好!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对所有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齐读)

  二、范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第6页,听听课文录音。

  2.你们觉得怎么样?想不想读呢?

  3.那好,现在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

  三、检查自读效果

  1.词语。(小黑板出示)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2.读课文。

  同学们生字会读了,那课文你会读了吗?如果你觉得自己能把这篇课文或者某某段某句话读好的,就请你站起来朗读。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到现在,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老师,您好!”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了——两次,那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歌分成两段,男女生分开朗读。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

  2.朗读评价。现在还想请一位女同学来读读第一段给大家听听,谁愿意?其余同学思考:这一段中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教师事业的崇高?

  板书:事业崇高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第三、四句

  (1)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谁来用朗读告诉老师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一起来学着她的语气来读一次。

  (2)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我们每一项的创造都——

  (3)是呀!每个人的成长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的发明、创造,都是老师辛勤培育的结果,你能举些例子来说说吗?

  (4)刚才我们有同学举例??,这就是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理解)让我们一起再来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诗。

  5.学习第一句

  引读:的确,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是靠老师通过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的,那老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诗人是怎么说的?

  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句子,其余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想想,老师是铺路、架桥的.吗?

  (2)小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靠老师通过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培养

  出来的人才实现的,所以老师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3)指导朗读这两句。

  老师的事业这么崇高,对社会的贡献这么大,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手指黑板齐读)

  老师,您好!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饱含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

  五、生字学习

  1.读一读。

  2.指导书写,描红,注意“霞”的下面不是“段”,“崇”是山字头。

  提醒“崇、霞”容易写错的字,注意笔画。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摘抄有关赞颂老师的诗歌,有感情朗读或背诵。

  3.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略案)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第二节,

  思考这一节又是哪句话赞美了教师的事业?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2.默读课文,

  思考:

  这一节哪几句话具体写出教师事业是美好的?按顺序从前到

  后找。

  3.讨论归纳。

  (1)第一句(用真理-------心灵闪耀)

  指导理解:

  A.释词:春晖(春天是温暖的阳光)朝霞(早晨太阳出升的云霞)

  B.师讲解:教师的工作塑造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2)(映示文字灯片)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指导理解:

  A.这两句把教师的事业比喻成什么?

  (春蚕编织丝线;甘露洒向新苗)

  B.“笔尖飞舞”指的是什么?

  (教师粉笔书写,

  钢笔备课批改作业)

  “笑语盈盈”

  是什么意思?(老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C.指导朗读。

  4.引读:

  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

  更是辛劳的,

  我们除了要赞美老师还应该对老师

  有什么感情?

  齐读这节的最后一句(每当看到

  ---------

  教师,您好!)

  释词:“衷心”(发自内心地)

  5.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节。

  三、拓展学习:

  假如让你来赞美教师,你会将教师比作什么?试着写一段。

  例:老师,您像红烛,用知识的光芒驱散黑暗,燃烧自己把别人照亮。

  老师,您像大海,用宽广的胸膛,托起明天的太阳。

  老师,您像春蚕,甘心情愿把美丽献给人类,默默无闻终不悔

  四、听录音,欣赏;边准备齐背课文

  自由练读

  指名背

  齐背

  哪一个不浸透

  崇高

  每当??就涌起

  哪一个不蕴含

  教师的事业

  那是

  编织

  美好

  每当??就祝愿

  那是

  撒向

  (工作辛苦)

  (感激之情)

  朗读备注:

  (1)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2)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3)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4)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5)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拼拼读读,能够正确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选择义项;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学会不同句式间的相互转换。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正确完成练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积累二句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3、按要求抄写词语或短句。

  学生准备:

  搜集聪明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1、交流正确的读音(撒sā当dàng折zhé兴xīng)读词

  2、选择正确的义项(撒①当①折①兴②)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自己试试,把四个词语填写完整。

  2、交流(兔死狐悲鹤立鸡群虎背熊腰指鹿为马)读词

  3、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不一定要有两种动物名。)

  狼狈为奸鸡飞狗跳龙飞凤舞鼠目寸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归纳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法(1、标点符号2、反问词的增删3、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练习,交流

  3、补充练习: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写了李斯特为了推荐肖邦,用“换人计”让肖邦替他演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3、再读短文,思考:文中2次写到观众的掌声,分别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肖邦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第二次是因为李斯特为了使肖邦成名,巧设“换人计”,观众们被他的所感动。)

  4、交流,完成填空。

  5、选择题(答案都是②)

  五、语言实践活动。

  1、智慧既可化险为夷,智慧又可反败为胜。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一些有智慧的人: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聪明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他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4、请3~4名学生上台讲述。

  六、熟记名言。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评议齐读。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勤学好问,做事有目标有毅力。)

  4、师介绍作者:

  夏衍——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社会活动家。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七、写字

  1、生照样子抄写,师巡视。

  2、优秀作业展示。

  教学效果反馈:

  对“折断”的“折”的理解有分歧。

  少数学生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还是没有掌握。

  学生对交流聪明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较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黄继光》教案01-11

语文复习教案0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项链》教案01-30

【热门】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