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3 09:32:3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本课生字中,“清”是后鼻音,要予以强调,“数”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点”“飘”拼读时不要漏掉介母“i”。

  (2)教师要调动学生识记生字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熟字加偏旁:清、问、回

  熟字换偏旁:菜—彩漂—飘

  熟字换部件:穿—空

  “数、点、落、答”等字适宜整体识记。

  (3)巩固认字的方法。

  ①可以借助电脑课件,做“生字与音节找朋友”的游戏。图画“小雨点儿”身上写着音节,图画“大雨点儿”身上写着生字,把“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连一连。

  ②给“大雨点儿”身上的字找朋友(扩词)。

  2.写字。

  “方、半、巴”三个字都是独体字。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以及笔画的高低长短,把字写匀称。

  方:注意强调笔顺。为使字写得美观,可以抓住这几点:第一笔点、第三笔的起笔与收笔、第四笔起笔的位置都在竖中线上。

  半:第三笔横较短,第四笔是长横,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巴:注意强调笔顺。最后一笔不能写得太短。

  (二)朗读感悟

  1.本课词语浅显易懂。个别词语如“数不清”“飘落”,可借助课件演示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练习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注意读好疑问句的语气。从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中,了解雨点儿所要去的地方。

  3.朗读最后一段,结合电脑课件观察雨后田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雨后花儿红艳艳,草儿绿油油的美丽景象。可以围绕“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引导学生感悟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朗读这一段时,语速稍慢,“更”“红”“绿”这几个字要突出。

  4.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赛读、找朋友赛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三)课后练习

  学生练读“我会读”中的三句话,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三句话,用“从”说句子。

  (四)实践活动

  1.课余时间,教师领着学生在校园花圃里栽花种草,引导学生观察下雨或浇水以后花草的'变化。

  2.唱一唱儿童歌曲《小雨沙沙》。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问题导入

  云妈妈有很多孩子,她的孩子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课文录音,回答:云妈妈的孩子是谁呢?(雨点儿或雨娃娃)板书课题。

  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同桌交流,学习生字。

  (三)分段学习,朗读感悟

  1.看下雨的课件,自读第一自然段。

  结合电脑动画理解“数不清”“飘落”。

  2.借助课件,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听听雨声,雨娃娃们在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呢?你能听得懂吗?

  (2)学生朗读第二—四自然段,说说听懂了什么。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什么变化?看课件,请学生说一说。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四)复习巩固生字

  1.借助电脑课件,做“生字与音节找朋友”的游戏。

  2.读一读大雨点儿身上的字。

  3.给“大雨点儿”找朋友(扩词)。

  (五)指导写字

  (六)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

  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性,就像食物对于人类一样。人类吃不到足够的食物,会觉得饿,并且感到虚弱,如果好多天吃不到食物,就会饿死。植物也一样,它们的食物是靠自己通过阳光、二氧化碳和水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其中主要的原料就是水,没有水就不能制造食物。另外,叶子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太阳一晒,植物就会干枯了。

  《小雨沙沙》歌词(许竞)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哟哟我要长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建立对三峡风光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1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成较直观的认识。

  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1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3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4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三、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妆滟滪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

  第二课时

  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

  2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2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乐府诗)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3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

  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1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3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孤……

  4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第三课时

  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1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二、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1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同点。

  2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三、作文训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像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

  2请学生朗诵。

  3评价。1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

  2朗读

  3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前段时间,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发生了一件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火星大冲”现象,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人们为什么对火星如此关注呢?

  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0 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深入阅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

  2、讨论交流明确:

  (1)宇宙是无限的。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4)太阳系中惟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为什么?

  (1)朗读课文。

  (2)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四)探究扩展。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三、教案点评:

  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文,通过自学、分组讨论了解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所讲的内容。继续教育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的家园、让大自然更美!

  四、探究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宇宙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同学们,请你收集有关的最新材料,为自己今后探索宇宙的生命存在奠定基础。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后的具体含义。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3.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一)预习课文、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二)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当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三)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当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当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五)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课文;课堂练习。

  (一)检查练习:

  (二)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吰”与“窽坎镗鞳”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大石中的“窽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三)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四)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五)比较、辨析。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力争能全文背诵。

  2.练习三、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拼音写句子的练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同时复习巩固本单元中的新词语。

  2、通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训练学生更加熟练地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并且能够根据字义确定自形。

  3、通过词语搭配的练习,训练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词汇。

  4、利用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能力。

  5、通过独立阅读短文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6、本次的口语交际是打电话向别人请教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模拟打电话的情境中,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提高交往的能力。

  7、本次的习作是现实与想象结合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自批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训练学生更加熟练的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并且能够根据字义确定自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能力。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拼音写句子的练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同时复习巩固本单元中的新词语。

  2、通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训练学生更加熟练地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并且能够根据字义确定自形。

  3、通过词语搭配的练习,训练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词汇。

  4、利用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搭配词语的能力,进行词语积累、丰富词汇。

  教学难点:能够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看拼音写词语:

  1、自拼拼音,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二、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1、看例子,明白题意。

  2、利用音序查字法进行查字。确定页码,找出匹配的字义。

  3、激趣游戏:剩下的两组以比赛形式练习查字,看谁使用字典最熟练。

  三、进行词语搭配练习:(培养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1、学生自己做,答案不唯一,看谁说得多。

  2、汇报。

  3、课外积累,本单元自己喜欢的词语搭配,或课外积累。

  四、照样子把句子些具体的练习:

  1、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

  2、围绕主要意思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具体。(鼓励不同,不能强求。)

  五、作业: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阅读短文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2、本次的口语交际是打电话向别人请教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模拟打电话的情境中,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提高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独立阅读,积极参加讨论,说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通过口语交际,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想知道50万年以后的人类是什么样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几个小伙伴的热烈的讨论中去,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二、自由读短文。

  1、独立阅读短文,把短文读通顺、流利。

  2、积极参加讨论,说己的想法。

  3、独立思考。

  4、小组内交流。

  5、汇报。

  三、口语交际。培养听说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1、创设情景。

  2、启发学生思考,选好要说的材料。

  3、小组说说。

  4、个别汇报。

  5、谁说的事给你的印象最深。

  6、自由发言,谈感受。

  第三课时习作(1)

  教学目标:

  1、学写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

  2、能够从自己熟悉的各种颜色以及由这种颜色引发出想象与联想。

  教学重点:写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想象与联想,把自己喜欢这种颜色的原因写出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见大家穿的衣服花花绿绿的,真好看!那么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呢?为什么?(自由发言)

  二、学:

  1、启发读多角度想像,选择一种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2、问:看到这种颜色你会想到什么事物、什么情景、什么事情?(组织好语言,自由发言。)

  3、那么你可以怎样利用这种颜色……(个人思考,和同桌说一说。)

  4、小组汇报。

  5、说的基础上,写在本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师指导书写。

  三、作业:把自己的写完整。

  第四课时习作(2)

  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修改。

  2、通过读,能够在自己的上再修改,表扬写得好的,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自己评改。

  教学难点:学习自己评改。

  教学过程:

  一、展示文章:

  1、挑选几份写的好的展示看,并请作者读读他写的这段话,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2、大家评议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评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写出了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二、集体共同修改一段错误比较多并且典型的话。

  1、展示这段话,请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2、学生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

  三、自己修改。(自己修改自己写的这段话。)

  四、作业:独立修改后,再完整的写一写。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想象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上难度不大,在学生说自己的想象是思维比较开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在能说会道中表演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能说会道的'题目是:看望生病的伙伴。当你的朋友、伙伴生病了,你会怎样做呢?(自由说一说)。

  二、练习说话。

  1、指名说。

  2、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后表达图意。

  3、小组讨论。

  4、指名汇报,师作指导。

  5、连起来说一说。

  三、演一演。

  1、小组内分好角色,并商量怎么演。

  2、小组内分角色演。

  3、班内演,师生评议。

  四、作业

  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一、边讲边画,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所描述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设计采用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使形象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低的意思;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理解直与弯的相反意义;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体会闷的感觉,理解词义;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四、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五、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也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共安排了五项学习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语文大课堂”、“笔下生辉”等。

  1、语海畅游-----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等内容。

  2、积少成多---读背中外科学家的名言。

  3、阅读平台---科学小故事《用冰取火》

  4、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5、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7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幻灯: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注意点。

  (1)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

  (2)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

  4、出示课本例子

  5、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6、(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的练习。

  7、反馈练习情况。

  二、积少成多

  1、出示幻灯:

  中外科学家的名言。学生读这组名言。

  2、你还知道那些中外名言。

  学生反复读诵及至能背。。

  3、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4、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5、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用冰取火》,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1)、自渎短

  教案《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2》,

  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喜欢科学小故事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四、作业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南针“”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五、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六、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语文大课堂”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交际、分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调查报告。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确定调查主题,选择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落实调查任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好课堂交流;写出调查报告。

  (1)想一想:怎样把收集材料呢?。

  (2)怎样把你你手机的材料进行整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随堂指导

  十、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园教案02-04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热门】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丰碑》教案02-06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乐园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