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2 11:22:06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 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课堂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果。为此,我认为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抓住重点

  课堂练习设计前,应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练习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设计练习时才能突出本课重点内容,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达不到巩固新知识要求。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它的重点是课文顺序和课文是写了哪几个地方。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不能离开这个重点。

  2、题目新颖,力求形式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题目要新颖,形式要活泼,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效果。具体设计怎样的题型练习,应根据课文的`重点来确定,力求做到题目新颖,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切忌千篇一律,枯燥无味。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作业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

  3、难度适当,练习适量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进行巩固练习。为此,对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和练习的份量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是题目过难过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练习,势必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如果题目较浅,份量又少,学生三五分钟,三言两语就完成的练习,又起不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难度要适当,练习要适量,特别是能分不同层次,真正落实新课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到“简单而有内涵”。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第二课时

  目标: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信息,进行创造性阅读练习,深入地领悟文章语言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语文实践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重点:

  在阅读实践真正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

  把课文内容与搜集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促进学习感悟。

  教学流程:

  1、观看录像引入,进行尝试读背。

  2、汇报搜集信息,教师吸收反馈。

  3、提出学习建议,小组合用学习。

  (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4、学习成果展示,引导评价点拨。

  5、整体领悟内容,促进情感升华。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18页至120页。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散,惹,渣,坚。

  2.容易写错的字:惹,或,郊。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

  4.朗读课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句子(1)。

  5.灰雀这么惹人喜爱,课文是怎样说列宁非常喜爱它们的?

  板:列宁每次……都要……经常带……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思考: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全班讨论: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②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③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④“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板:“没看见”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板:“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

  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觉得很惋惜?(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更能充分体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指导朗读句子①

  4.指导朗读对话。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5.小声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灰雀回来的?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板:果然。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6.质疑。

  7.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板书计划:

  灰雀

  惹人

  喜爱

  列宁

  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

  果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检测本单元重点字词,理解运用字词。

  重难点

  注重学生字词句的训练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小组间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本单元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字词检测课。(板书课题)

  二、交流检测

  1.组内检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识字检测,记录识字情况。

  2.组长汇报: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识字情况(学生汇报)

  三、反馈识字

  1.词语检测:刚才小组长的识字情况进行了检测。可是,老师想亲自考考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你是否读准确。

  2.轮读词语:我们按座位轮读词语。

  3.赛读词语: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

  4.理解词语:

  5.生字检测:为了检查大家读得是否准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赛读,看哪个小组能获胜。

  6.交流识字方法:通过赛读可以看出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记得很准确,我

  们来看:(1)容易读错的字(2)多音字指导(3)谁能向大家介绍比的识字方法。

  四、指导书写

  学习汉字,不仅要会认会写,还应会用,这才是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你会用了吗?

  五、合作检测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谁能准确的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灵活运用。(发合作检测卷)

  1.独立答题

  2.组内订正

  3.组长汇报

  4.反馈指导

  六、盘点收获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 圣诞节 轿车 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 课文中讲了 把 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目睹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发现作为课前准备的教材解读十分重要。我觉得在进行教材解读时,应先澄清几个问题。

  1、解读≠教学

  解读虽然不等于教学,但总是想为教学服务的。拿到一文章,当我们来进行教材解读的时候,总是应该尽量读得透一些,广一些,深一些,我们并不需要把解读到的方方面面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但我们较全面的解读是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备无患、随机应变的,而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就拿《花瓣飘香》来说,读了课题和文本之后,马上产生了疑惑:如果仅仅看课题,往往会以为这是一写景的美文,可文本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懂事小女孩的故事,课题内容和文本内容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反复的朗读和思考中,读出了课题中的“花瓣”不仅本指“花瓣”,更代指“小女孩”。“花瓣”有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外表(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而“小女孩”懂事(我很不愿意用美丽的心灵等词汇来定义小女孩,那会使她显得遥不可及),“懂事”就是她“美”的具体化,“懂事的小女孩”是美丽的,如艳丽的花瓣。花瓣淡淡的香味倾人心脾,而小女孩的懂事也浸染了“我”(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窗台上。)。美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抗拒,难以阻挡,于是就这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我想这才是课题真正的含义所在吧。

  如果这课文仅仅是从小女孩的角度来解读的话,那是不够全面的。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是一个爱花的人(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花是不是我亲手种植的有什么关系,关键是它在“我”家门前,还开得红艳艳的。正因为“我”爱花,所以才会爱花朵般的小女孩(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呵呵),才会对被“我”家门前的花香吸引而来的摘花“小女孩”轻轻地问。这是什么?这是对心灵的呵护,对美的爱护。反之,如果小女孩不是遭遇到了“我”,或许她会经历完全不同的一次经历啊!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友的疑惑:“为什么作者家门前有月季,而又去买两盆呢?”此时该解惑了吧!

  其实,只有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进行文本的解读,我们也才能更深刻地去领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含义。

  2、懂情≠动情

  当我们阅读一文章时,我们很容易明白文章要抒发什么情,明白什么理。比如《花瓣飘香》抒发的是爱父母之情,明的是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理。可问题是懂情并不等于动情,我们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动情,情的教学才真正有了效果。当我们来阅读《花瓣飘香》时,我相信我们都感动了,被这样一个懂事的小女孩打动了。可我们是谁?我们是为人父母者,是成年人。就算你还没有为人父母,但因为你有了较丰富的经历和阅读史,你的情感也就显得更为丰富。可打动了我们就一定能打动了孩子吗?你只要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你问他们:“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学了这课文,你懂得了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一定是滔滔不绝,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这说明他们也是很明白课文要抒什么情,明什么理的。可真正打动他们了吗?他们那根心灵之弦真的被拨动了吗?应该重重打一个问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说得天花乱醉,做得却是一塌糊涂,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说官话,说套话,说老师需要的话,而他们的心灵之门始终关闭着没有打开。作为教者,他就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这份情,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从而开启他们的心灵。

  怎么让学生“动情”?那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出文中的“动情点”,从而使学生跟文中的人产生心灵的沟通,并且是符合他们那个年龄层次的心理成长期的心灵沟通。文中的小女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她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是想爸爸了?是担心妈妈了?是感动恐惧和害怕?是感动孤独和寂寞?让和小女孩一般大的学生去揣摩小女孩此时复杂的心情,他们就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回答出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真切话语。在用自身经验揣摩小女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和小女孩就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的课堂或许静寂,或许凝重,如果你看到一滴泪花,听到一声哭泣,那真是情之所动,何许音乐的渲染,何许教者的煽情。

  3、训练vs燃情

  一位教师告诉我他最近听了一节好课,我便问他好在哪里?他说教室里是哭声一片!从他的回答中,可得知学生动情了,至于“情”是怎么动起来的,我们且不去考证,但仅从“情”的角度来教学是否成功,是有失偏颇的。许多一线老师发现,大多名师在进行公开教学时,都选择易动情的文章,搞得听课者和学生都情乎情乎的,呵呵!我想如果仅仅着眼于情,既不能体现年段教学特点,也不符合课程的要求。

  《花瓣飘香》这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觉得该重点抓住这一段的教学,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说了什么,课文中一目了然,无须多费口舌。该突出揣摩的是人物对话展开时的神情和语气。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丰富的,而面部表情和语气都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表情、语气这些外部之表就抓住了心灵之根。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看着我。”小女孩是为生病的妈妈摘花的,她为什么还要如此不知所措、惶恐呢?从“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读出,小女孩是知道摘花不对的,她也是爱花之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越田野,跑远了。),注意“小心地、捧着、俯”这些词。可她明知不对,却为什么要做,她为什么非摘花给妈妈呢?想想整天躺在病床上闻着药水味的病人最想看到什么,想想现实中人们去看病人为什么总爱带一束花去?在矛盾的冲突中,小女孩的形象才会更显丰满。对话中,作者还有多次对小女孩神情的.描写,如“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透过“低着头、不要意思、闪动着泪花”这些神情,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的“懂事”还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尊敬长辈之孝道上吗?

  “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法才有所靠。

  汪晓铅评:

  非儿,我对你的三点意见持赞同的态度。

  就备课而言,正确、细致、深入地解读教材,是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处理教材、从而预设的前提。因此,作为执教者,解读既是自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

  教师要通过充分的解读,获得对课文的正解,以此来保障对学生语文学习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是教师的天职。同时,许多时候,教师还要尽量估计到对同一课文可能出现的别解、新解,乃至误解、曲解。这在个人独自钻研时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新课文),但有了集体研究,特别是这样的专门的探讨,就容易办到了。

  对教材的“解读”应该包含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即使是“正解”,也不宜直接“告诉”学生;至于“别解”、“新解”,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肯定;而“误解”则须消除,“曲解”则须纠正——我想这些已经成为共识。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课文里的“情”,总是先要读懂,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即由“懂情”到“动情”的。教师先行一步,为的是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时,积极、自主地经历由“懂情”到“动情”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材解读:《荔枝》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组课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荔枝》的作者是肖复兴,课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写母爱,暗线则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于细微之处见真情,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母亲第一次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描写,将那份浓浓的母爱渲染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读来让人忍不住心酸,心动,热泪盈眶。

  文中写到两种水果:沙果和荔枝,作者对于沙果的样子和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情景描写特别细致。

  母亲为我准备的沙果是一盘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就是这样一盘果子,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每个都洗得干干净净,从而使这伤痕累累的处理沙果变得精致起来。这细致的描写,既表现了母亲的贫寒、勤俭,更折射出母亲那深沉博大的爱。母爱,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身份的卑微,不会因为任何条件而有丝毫减少、改变。而当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心处理的沙果时,便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还不住口说真便宜。这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儿子啊!现在的孩子,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且不说,还看不惯父母的节俭,甚至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乃至大吵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份体贴,这份理解,更难能可贵。

  课文一开头就写了我第一次掏钱买荔枝给母亲吃,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作者用挣得的第一笔工资给母亲买荔枝,荔枝虽贵终有价,孝心无价情意深呐。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更是让作者终生难忘,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是留给儿孙。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

  文末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荔枝依旧人不在,如今,我年年买荔枝,可是,母亲却再也尝不到我买的荔枝了。这份遗憾,这份痛楚,这份深深的'思念,令所有的人,读到这里,心灵都不禁为之一颤。

  设计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节课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沙果和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细节描写,反复诵读,体验角色,与文本进行对话。走进母亲,体会母爱;再转化成作者,设身处地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在诵读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领学生深刻体验这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体会作者深切怀念母亲之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3.抓住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品词析句,体会蕴含的丰富情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进去,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教学难点:用心感受母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之心。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一)沙果表达母爱(二)荔枝表达母爱(三)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精彩片断: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一)沙果表达母爱

  1、课文中哪个段落重点描写了沙果?

  2、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沙果的语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反馈: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诗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