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7 17:18:35 高一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下》VCD。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2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巍峨庄严,雄伟壮丽,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它甚至汇成了一股中华文化雄浑激流。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随着陈与义登上岳阳楼来了解他的心境。

  二、初步了解

  1、出示诗题目(书写课题):登岳阳楼

  让学生齐读,以不同感情读,兴奋的、悲伤的

  读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何人?何地?何时?何景(看到)何事?(做了哪些事)......

  2、齐读文章,幻灯出示整首诗,正音。

  师:结合注解,同桌之间互相逐句翻译,初步感知诗文,了解诗文大意。

  师:通过注释的解读,同桌的帮助,相信你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

  3、朗读文章,分析情感

  ①寻找意象触摸情感

  思考:孟浩然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那么陈与义登临岳阳楼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景色

  预设: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你能否展开自己的想想来描绘出诗人眼中所见的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作品

  追问:从刚才的描述中你加入了哪些词语,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哪些特点?

  “夕阳迟、欲暮时”

  生:解释:黄昏,惨淡的夕阳缓缓下沉,洞庭湖笼罩在沉沉暮霭中。

  师: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不乏有“夕阳”影子,你能背几句吗?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发现了吗,诗歌中往往因有“夕阳”的渲染,诗歌就涂抹上了一种不寻常的色彩,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悲凉心痛,夕阳使人惆怅、感伤,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

  “风霜里,老木沧波”

  师:风霜里:冰冷、寒气逼人

  老木沧波:满目枯木、渺渺沧波(请学生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老木、沧波)

  师:此时又是处于什么季节?(秋天)每个季节在诗人眼中都有各自独特的情绪,秋在古诗词中通常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千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悲凉)

  小结

  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带有诗人的特殊感情的景物,在文学作品中称为意象。在赏析诗歌时,抓住这些意象,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来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小结:诗人看帘旌静止,夕阳迟缓,感凄风冷霜,落木萧萧,望悲凉江水,听长江滚滚。此时眼前岳阳楼的情景不再气势磅礴,难觅壮丽雄浑,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然,举目悲凉,一片凄冷死寂。这些意象中透出的丝丝的悲愁,真是源于他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悲愁。

  ②联系背景分析情感

  登临古代明楼,不同的人登临会有不同的感觉,诗人为何心生悲凉之情呢?

  预设当学生提到:万里还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追问:万里来游?说明本不在此地,从哪里来?多难?何难?,请同学们参照注解,找答案(导入背景介绍)。

  背景资料介入: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深受皇帝赏识诗人,官职屡迁,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 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研读关键句品析情感

  追问:诗歌中的这联哪些词反映了诗人心生悲凉情愫的原因?

  抓住关键词:万里三年

  齐读感受。

  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

  “万里来游”:万里逃难,天涯沦落,到处颠沛,流离失所

  “三年多难”:国破家亡,背井离乡,逃难三年,漂泊不定

  师: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动荡,个人岂能苟全?靖康之变使诗人的人生经历转折,万里逃难,天涯沦落,怎不令他心酸悲凉。

  师:“万里”与“三年”,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写,读之让人感慨万分。所以我们应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

  (让学生随意回答:沉痛、悲伤、皱眉、语速慢)学生带感情朗读。

  男女生分读句子,轮流读感受这种颠沛流离之苦

  追问:你们将诗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遍尝背井离乡之愁用饱满的情感演绎得很真切,这种悲凉你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中有更深刻的体会?

  联系学过的古诗(《春望》,《秋夜晓出篱门有感》陆游的诗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山。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来体会诗人此刻的心情。

  学生交流(可以准备幻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教师小结:杜甫国破家亡时感时伤世,念家悲己,遗民渴望国家统一,南望王师,泪尽胡尘,你能了解此时诗人是否也在经历着这种痛楚,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找出有感情地朗读:白头吊古风霜里,老目沧波无限悲。

  此时你看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抓住”白头””风霜””老木””沧波”来描述诗人的形象。

  师小结: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悲愁的情绪,所见之景——悲是缘于诗人颠沛流离之悲,而诗人心中的悲苦则来自于国家瓯缺之悲,自己老大伤悲,诗歌无处不一个“悲”字,像这样的字词,在诗(词)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称为诗眼。读诗时能抓住诗眼,就能更好地理清诗歌脉络,掌握诗人的情感。

  4、拓展延伸:

  读完此诗,你们觉得陈与义很像一个人,你们说是谁?你能说说他诗歌中哪些也流露出这种悲情吗?

  预设

  教师出示幻灯: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感悟的一首有感情地朗读,找出能表明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5、教师小结:从隋唐跨越到南宋,想不到一样的'国家瓯缺缺牵动了一些诗人的情丝,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牵动了我们热爱和平的神经,多么希望我们在和平的年代里能久远地享受诗人们留下的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但愿我们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在诗海中尽情畅游,享受到它优美的音韵、意境、情感。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原文】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

  一、阅读《登岳阳楼》,完成5—6题。(5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2分)

  2、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

  答案:

  1、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1分)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1分)(与句意相符即可)

  2、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哀,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也有无以报国的哀伤(念亲、哀己、忧国三个方面各1分)

【登岳阳楼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登岳阳楼》的教案08-26

高中语文教案之登岳阳楼08-26

《登岳阳楼》古诗教学反思01-04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通用7篇)06-07

老王高一下册语文教案11-21

语文高一教案12-05

高一数学下册教案01-01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书愤高一下册语文教案11-10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