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

时间:2023-11-07 18:30:5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1

  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分类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部分。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异点。分类和比较是相随相伴的,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时安排分一分的教学。分类也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

  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例题的教学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的其他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是分开放的;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是各摆一层。然后体会为什么这样摆放,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一点。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地安排。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第1题的标准是题目中明确告诉学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狗虽然会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虽然经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二是如果有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应该告诉他们。三是圈出有关的动物并校对后,还要让学生说说11个动物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动物怎样,另一部分怎样,从而体会分类。第2题分一分的标准是通过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加以提示的。先让学生逐一说说名称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驶,然后思考应该按什么分,分几部分,哪几部分。在分的时候,可以画不同的.记号。如陆地上行驶的车辆下面都画?,水上行驶的船只下面画○,天空飞行的飞机下面画△。第3题学生可以按形状或者颜色把树叶分成三类,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第4题的分类标准是开放的,让学生确定,进一步体会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多样的。可以按性别分,可以按衣服颜色分,还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5题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思想整理书包和房间,既培养良好的习惯,又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2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纸盒展开图,课件。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知。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讲述:看来,环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讲述: 刚才同学们不但画出了环形,而且剪出了环形,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形的知识吗?你们都想了解哪些知识?有同学想知道环形面积,有谁知道环形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4、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l、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6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教师带领小朋友观察:小朋友,这里的几种分法都是不同的,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5、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后感受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7

  教学内容:

  P1617例6、例7

  要求:

  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17005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8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1)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2)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

  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3)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4)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同桌学生互说。

  (2)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4)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总评: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活动教案:分一分07-26

大班数学《分一分》教案02-02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02-08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2-14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3-26

中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4-01

数学活动教案:分一分8篇02-17

数学活动教案:分一分(8篇)02-17

小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2-18

大班数学《分一分》教案(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