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08 07:28:06 高一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1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2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章头导言

  (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

  2、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

  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

  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

  (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

  (4)相关概念:底面(底)、侧面、侧棱、顶点。

  2、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1)实物模型演示,投影图片;

  (2)以类似的方法,根据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棱台:且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

  3、圆柱的结构特征:

  (1)实物模型演示,投影图片——如何得到圆柱?

  (2)根据圆柱的概念、相关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4、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1)实物模型演示,投影图片

  ——如何得到圆锥、圆台、球?

  (2)以类似的方法,根据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

  5、柱体、锥体、台体的概念及关系:

  探究:棱柱、棱锥、棱台都是多面体,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三者的关系如何?当底面发生变化时,它们能否互相转化?

  圆柱、圆锥、圆台呢?

  6、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简单组合体的构成:由简单几何体拼接或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2)实物模型演示,投影图片——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

  (3)列举身边物体,说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反例说明)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课本P8习题1、1第1、2、3、4、5题

  (五)归纳整理: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x2-5x+6=0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p ,q ,r ,s ,……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p 或q ”“p且q ”、“非p ”、“若p 则q ”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p 则q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p 和结论q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5 ;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ab=0 ,则a=0 .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高一数学教案模板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分析: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高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优秀数学教案09-28

高一数学教案11-05

【热门】高一数学教案11-26

【荐】高一数学教案11-27

高一数学教案【热门】11-28

高一数学教案【精】11-29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06-10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09-05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12-28

高一数学教案数列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