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11-20 07:06:0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

  目标预设: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2)分割(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第4题。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学情分析:

  因为我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前没有多少基础,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是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带着"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的训练意识:观察、比较、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知识、方法并进。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出示挂图)

  (1)提出看图要求:你都看见什么图形?

  (2)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动手操作

  (打开学具袋,使用与挂图配套的图形进行比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

  提问: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

  2、提出活动要求:现在请大家数一数每个图形的面积

  预设:

  (1)通过数格子得到图形面积

  (2)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不出来怎么办?

  (适当提出来大家讨论方法,或者挑选出能数方格的图形)

  (3)可能有部分学生能通过不同方法得到图形面积。

  自我注意:教材中把方格纸作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借助方格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是为了学习没有格时怎样求图形面积做准备。

  (4)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①4.5 ②6 ③4.5 ④9 ⑤6 ⑥6 ⑦9 ⑧12 ⑨4.5 ⑩10.5(11)15 (12)15(13)15

  3、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将图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分组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怎么比较呢?

  (巡视了解活动情况,个别指导,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

  (3)在小组活动之后,同学进行交流方法。(主要是互相交流经验,)

  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4)思考: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汇报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自己发现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个人注意:学生归纳整理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方法。然后再全班以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个组说后其它组补充,能边汇报边展示,汇报时可以是组内成员合作进行

  我应该预设可能的汇报结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几种都要心中有数,但此时学生可能只能汇报出书上提示的几种。这时学生汇报有几种就引导大家总结出几种,不必把每种都总结出来评价应根据汇报的情况随机进行。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并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完成后面几个图示的任务)

  1、你们能用自己归纳出来的方法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一)一样大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第一个练习重点用分割、平移的.方法来判断。)

  个人注意: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没这类方法,这时应引导归纳并补上。主要需要学生去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为什么面积没变就需要分割平移?去证明体会是目的,而是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等积变形。渗透一种数学思想,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打基础,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不用给学生概念,会意就行了,只要教师自己明白就行,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以后的面积计算作铺垫。

  2、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图形补上去就能使这个图形变得完整?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同学们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画出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吗?

  用你们手中的方格纸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平方厘米都可以。)

  (1)独立操作

  (巡视检查并且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完成的情况,巡视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

  个人注意:我觉得画图型的这道题比较重要,如果学生画的比较简单,我可以提示一下。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画出来的图形不用分类,只是鼓励学生尽量画出矩形以外的其它图形就行,目的是体会等积变形。

  4、拿出学具袋里两个图形,请你试一试它们可以拼成下面的哪个图形?

  (1)独立操作

  (2)交流演示

  (3)扩展:你还能用这两个图形拼成新的图形吗?

  (4)独立操作

  (5)在黑板上粘贴交流演示

  能力升华: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是否发现了哪些有数学思考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归纳:

  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比如装修中,地板或墙壁的图案,很多都是用的等积变形而构成的,把这道变成与生活接近的,让学生去当设计师。(此环节视情况而定)

  个人注意:

  学生操作时应下到组里,指导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多数人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个别的当场解决,并且不一定要老师解决,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尽量让学生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有条理数法的多样性,并能运用有序的数法数出给定图形的个数。

  2.能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出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

  2.师:同学们,有结果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谈话引入例题)

  人们都说:“兰州的黄河大桥好!”那么,你去过兰州吗?你们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列火车从兰州到打柴沟的途中要停靠永登、天祝2个车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1.大胆猜测

  2.说说想法

  3.可以画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标出4个点,数数共有几条线段。

  4.独立数,小组讨论交流

  5.成果汇报(指明代表发言)

  6.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优化组合)

  第一种是按A、B、c等一定的顺序,一次为左端点,往下数,即按顺序数数;第二种是按线段的组成不同来数,即分类数。

  7.“一列火车从兰州到上海的途中要停靠8个站”如果再按此法来数,你有什么想法?是否有什么简捷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数线段。

  三、展开

  1.填表

  (1)独立填

  (2)分小组交流讨论,汇成公认的表格

  2.探索规律

  提问:从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基本线段=点数-1

  (2)第一个加数刚好比点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少1,依次加下去,直到1为止。

  (点数-1)+……+2+1

  (3)线段总条数就是1道基本线段所有自然数的和。

  3.试做

  (1)线段上共有100个点,请问共有多少条线段?(指明学生板演)

  (2)师板书:

  第一种做法:99+98+97+……+2+1=4950(条)

  第二种做法:(99+1)×99÷2=4950(条)

  4.师问:我们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

  5.我们用“点数×基本线段数÷2”的方法更简便

  四、自主学习

  1.试做求票价题(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个人解答)

  2.途中有几条线段,你怎么想出来的?

  五、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化难为易有序思考发现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1. (a≥0)是一个非负数;

  2.( )2=a(a≥0).

  教学目标

  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和( )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 (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 )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及其运用.

  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 (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 )2=a(a≥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a≥0时, 叫什么?当a<0时, 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

  (a≥0)是一个什么数呢?

  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

  (a≥0)是一个非负数.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 )2=_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_.

  老师点评: 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 )2=4.

  同理可得:( )2=2,( )2=9,( )2=3,( )2= ,( )2= ,( )2=0,所以

  ( )2=a(a≥0)

  例1 计算

  1.( )2 2.(3 )2 3.( )2 4.( )2

  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 )2=a(a≥0)的结论解题.

  解:( )2 = ,(3 )2 =32?( )2=32?5=45,( )2= ,( )2= .

  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 )2 ( )2 ( )2 ( )2 (4 )2

  四、应用拓展

  例2 计算

  1.( )2(x≥0) 2.( )2 3.( )2

  4.( )2

  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

  (4)4x2-12x+9=(2x)2-2?2x?3+32=(2x-3)2≥0.

  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 )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0,所以x+1>0

  ( )2=x+1

  (2)∵a2≥0,∴( )2=a2

  (3)∵a2+2a+1=(a+1)2

  又∵(a+1)2≥0,∴a2+2a+1≥0 ,∴ =a2+2a+1

  (4)∵4x2-12x+9=(2x)2-2?2x?3+32=(2x-3)2

  又∵(2x-3)2≥0

  ∴4x2-12x+9≥0,∴( )2=4x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3 (2)x4-4 (3) 2x2-3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 (a≥0)是一个非负数;

  2.( )2=a(a≥0);反之:a=( )2(a≥0).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 复习巩固2.(1)、(2) P9 7.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是什么角?∠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 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

  1、量距离。

  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

  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注意点:1、对2、靠3、移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教案04-06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05-19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4-1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数学上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