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

时间:2023-11-20 14:18:11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重点难点

  1、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说明

  本课重在以篇引书,学生对悟空从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颇感兴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预备孩子的年龄兴趣特征,教师以此为重点可顺势引发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西游记》诙谐活泼又不失古典的语言既可能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难点,但适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丰富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2、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

  (1)《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

  (2)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

  (3)主旨及意义。

  3、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从小积累的关于《西游记》有名之处。

  4、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择其要点分类概述。激发学生从小就积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内心的影响,使学生走近原著;有关资料的补充能训练处理分类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4、翻阅目录,了解全书大致格局及意义。

  5、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比较书、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别说一说自己新的体验。(如有更多疑问,对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6、引发学生了解读书要有全局意识,粗读不妨轻松随意,精读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听闻不能代替读原典名著的意义。

  (三)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4、通过扫读、跳读等圈划语句。

  5、与同桌,再与全组交流。(可能说到勇敢、勇于尝试实践、有见识、有领导才能等。)

  6、本课重点,通过圈划交流,感知小说人物与情节环境的关系,激发“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四)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3、结合第1段说说“山石水”的作用。(明确既交待情节,又间接衬托猴王的不凡。)

  4、朗读(2)(3),感受写“猴”这一部分语言形式的魅力。(学生可发现在句式、引用、音韵等方面的'特色。)

  5、顺势激发学生探究写法,语言特色的魅力,为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张本、感受古典白话独到韵味,与现代汉语更好沟通。

  (五)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3、翻到p172《西游记》读书报告,明确要求。

  4、课下分组讨论。激发读书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工作。

  思路点拨

  本课也可根据学生层次压缩前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简介《西游记》作为古典神魔章回体小说精典的体裁与主旨之后,切入问题:孙悟空作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说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现的。在学生充分朗读思考讨论后,进一步引发“神化”环境的作用,并由读引“说”,在复述式的讲说评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说的特色。

  练习举隅

  1、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玩耍、蹲身、瞑目、镌、抓耳挠腮、石碣、顽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拖男挈女、感之既久、采花觅果、洗濯。

  2、模仿第(3)节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下幼儿园里小朋友玩乐的情景。

  3、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禽有禽?,兽有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俗语名句组织一段有意义的话,并说说引用俗语的好处。

  4、用第一、第二张卡片摘录《西游记》1~7回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片断,并说明理由。

  5、将精彩语句保留,以讲故事的口吻将猴王出世出任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并请他们作出评价。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教学反思

  《花果山拥立美猴王》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词汇与现代文均有所差异,因此,在课前布置了学生透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课上学习清楚障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资料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资料。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之后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忙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在讲解难理解的句子时,不够详细,这是我以后注意的地方。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ì:于是。

  迸bè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ìng:直接。

  镌juā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四、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灵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与延伸: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猴王》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01-28

小学六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6篇01-28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4-27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4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4-12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11-2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