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2 09:29: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开拓

  [教学设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方法]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入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多媒体出示“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趣: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也许会用“仙境”“幻景”来形容,虽然它们似虚无飘渺,但它们却真实地出现过存在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和海市蜃楼一样美的“山市”里去吧,也许你会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朗读识记。

  3.自学课下注释。

  4.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②读懂词句.侧重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节奏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找出来 d. 圈点勾画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知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比赛。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参看注释讲内容,直译意译均可。各小组同学互相听译,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同学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探究想像

  1.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问答)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口头复述,用关键词句描述画面)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欣赏感受了神奇的山市,山市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学生构想山市图景)

  2.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归结让学生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文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鼓励绘画基础好的同学画出来,在班里展示欣赏。再次多媒体出示“郑州”海市蜃楼图片,学生想像与山市画面的异同,增强直观感受,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啊!

  五.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亲友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及图片。

  ③ 课外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森林里正在举行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这里有运动会的门票,要想得到门票必须把上节课的生字词组记住。

  设计意图:拓宽课文内容,结合课文创设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把生字的复习融入其中,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配乐(快乐的小熊猫)快听运动会开始了,小猴小鸭小鹰(板书贴图)分别学会了爬树游泳飞翔的冠军,你们佩服他们吗?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练就一身本领的吗?

  让我们这节课再次走进11课,回到小猴小鸭小鹰的童年去看看吧!

  同学们以后做人也要像老师写的中国字一样端端正正、诚实守信。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打开书,结合课本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猴、小鸭小鹰获得冠军的秘诀是什么?

  2、你想先学习哪种小动物的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内涵。

  (一)、品读第一段

  1、师:小猴子到底想干什么?

  (画出“妈妈,我要吃果子。”一句)

  谁愿意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听了你读得,猴妈妈忍不住要答应小猴的要求了)。

  2、谁能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3、听了小猴的话,猴妈妈怎么说的?

  (画出:“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

  4、谁愿意做猴妈妈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5、听了你们读的,老师也忍不住要做一次猴妈妈了,谁来做我的宝宝呀?师生对读。

  6、“这样,小猴学会了爬树。”

  板书:小猴学会了爬树

  7、小猴是怎样学会爬树的,小猴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他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表意见,理解自己亲自去做的必要性。(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可以是小猴自己不怕困难,也可以是小猴在猴妈妈的再一次鼓励下大胆地去学爬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8、小猴学会了爬树,他多高兴呀。

  同学们,你有什么话要对小猴说吗?

  9、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读第一段好吗?师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在分角色练读中熟练课文对话,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从而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举一反三,自主拓展(学生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2、指名读小鸭和妈妈、小鹰和妈妈的对话,要求读通顺、流利,读出恰当的`语气。

  3、进一步启发想像,鼓励创造。小鸭和妈妈、小鹰和妈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这些话的?小鸭、小鹰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小鸭、小鹰会怎样克服困难、最终学会游泳和飞翔?

  4、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进行讨论,并合作创造、编排、表演童话剧。

  四、课外拓展

  今天,同学们的表演真不错,结合你的生活,最近,你又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你们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小猴、小鸭和小鹰那样,不怕困难,什么事自己去做,自强自立,勇于实践,那样,你一定会成功的。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以后我们把自己学会的一件事或者一个本领都要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中,积累起来,比一比谁是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2、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背中初步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四、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水光、山色

  雨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较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事件或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知识抢答,导入学习

  小黑板出示抢答内容:

  1.马拉松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统项目,这项运动的名称源于:

  a、一个士兵的名字

  b、一个波斯小镇的名字

  c、一个希腊小镇的名字

  d、这个运动项目跑的路程太远,连马都吃不消会松懈。

  请独立读题,用手指比出所选答案的字母a、b、c、d的形状。

  2.快速读文,指出第一题的各个选项不正确的内容。

  〈设计意图:单刀直入的切入方式,直接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检查了预习情况。同时在用手比字母的过程里初步感知手势语,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课的起始要着力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情节实录: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激发,他们有的毫不犹豫的比出手势,有的满怀着想表现自己又要约束自己的想法跃跃欲试,有的不好意思地低头再读课文。在知识抢答的过程中教师轻易就观察到学生预习情况,用这种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导入,培养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预习及再思考的习惯。)

  (二)读文理解,理清文章内容

  1.“走进‘马拉松’”,在直观演示中,写小练笔,为理解菲利比斯的精神做铺垫。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项目很多,我们来看看马拉松的比赛吧!

  (画面描述:在临近终点的跑道上,大家在为选手加油、递水、送毛巾。选手们大汗淋漓,有的在努力超过对手冲向终点,有的显得筋疲力尽争取跑完比赛,有的狼狈不堪,坚持不下,只好退出比赛。)

  看画面,尽量用上“筋疲力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面红耳赤”等词,写写你看到的马拉松队员。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画面的直观印象里,搜寻合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的词语的目的降低练笔难度。画面和词语解决了练笔的源泉问题,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紧密相连的氛围中学习。)

  这确实是一项考验耐力、毅力的比赛项目,大家已经在画面中体会到,在练笔中用自己的语言触摸到,请小组交流练笔内容,并及时修改。

  2.解读第二自然段,在咬文嚼字中抓点拎线,感知菲利比斯的爱国精神。

  现代的马拉松选手的终点是象征着胜利的红绳,菲利比斯的终点是雅典的城门。你们看:

  A、出示句子:“他跑呀,跑呀,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读句子,请说说你对句子中“终于”一词的理解。

  “终于”这个词的出现,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读第二自然段,谈体会。

  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表小组意见。

  “战士”是菲利比斯的身份,他参加了战斗吗?读文同桌交流。

  完成语文天地中“照样子写一写”的练习。结合生活实际用“终于”说句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为了发展思维,而理解是前提条件。只是读读书追求浮光掠影的感动,肯定达不到训练思维的目的。语文素养形成的摇篮就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字里行间。)

  这一段中有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吗?请动情地读一读吧!

  (用读来总结本段的学习,在读中充分彰显孩子的读书感受。解决感情渠道的设置问题。)

  B、这一段里,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提问、互答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是让教学张弛有度地进行的举措。使得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实例:

  问题1:

  生:雅典人翘首以待,为什么不参加马拉松之战?我瞧不起他们!

  师:你爱憎分明,有自己的感受,那些爱看军事故事的小军师解答一二。

  生:翘首以待就说明雅典人很在乎决战结果,不出城门是因为马拉松村是第一道防线,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当然不能出城。

  问题2:

  生:有谁能说菲利比斯筋疲力尽的原因?

  略

  3.快速读文,在预习本上整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自主学习整理“马拉松”运动的来历,并在小组内找伙伴互相复述

  1.齐读课文,指名复述故事

  2.评价

  3.小组交流复述。

  (设计意图:在整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达到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又提供交流素材的机会。)

  (四)激情小结,引导评价菲利比斯

  这是一场没有观众的比赛,这是一次没有对手的比赛,菲利比斯在和自己的生命比赛,菲利比斯是用呼喊胜利的号角完成了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奇迹。请你想像一段你和菲利比斯的对话。(提问并根据角色性格特点设计对话内容。)

  1.小组内角色扮演并对话。

  2.独立反思并把修改的对话写在预习本上。

  (五)结合单元主题,读《在互联网上》,由问题“菲利比斯在今天?!”展开关于“通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想。

  (设计意图: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儿童创造思维的活动的展开,在积极思考中描绘关于通讯的新形象,而且,当这个活动伴随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时,更让他们难忘。达到课后余音缭绕的境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理念:

  采用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交流中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己获取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字5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

  3.复述课文内容,对小山羊和小灰兔做简单评价。

  4.懂得讲信用的重要,自觉做到“说话算数”。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

  懂得讲信用的重要,自觉做到“说话算数”。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动物贴图 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看看他们是谁?

  出示小山羊和小灰兔图片(贴图或板画),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2.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配乐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

  3.检查识字情况,出示词语认读。

  4.小声读课文,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山羊和小灰兔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

  指名回答,评议。

  2.再读,体会相约时的心情。

  (个别读、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齐读)

  3.过度:小山羊和小灰兔好开心啊,因为他们可以一块儿到森林里采蘑菇了。那么同学们,小灰兔回家拿来篮子,和小山羊去采蘑菇了吗?你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4.那么,小山羊和小灰兔之间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出示自学任务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山羊做法的`语句,用“——”画出来。

  ②再读课文,找出写小灰兔表现的语句,用“﹏﹏”画出来。

  5.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第一次

  (1)小山羊是怎么做的?

  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灰兔来。

  ①生自读这句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感受(抓住“等啊等啊”、“等了很久”重点词语,体会小山羊很守信用)。

  ③生体会读。

  ④男女赛读。

  (2)小灰兔为自己的失约找了什么理由?

  刚才在路上遇见了小刺猬,我们聊了一会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咱们吃了午饭再去吧。

  ①指名读。

  ②谈体会(结合“直到快吃午饭了,小灰兔才来”与“聊了一会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对比体会)。

  ③感悟读,再次悟出小山羊很守信用。

  ④组内赛读。

  (3)总结学法

  ①分别找出小山羊和小灰兔表现的语句,读一读。

  ②抓重点词交流感受。

  ③读出感悟。

  第二次

  (1)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学第三自然段。

  (2)小组展示读。

  6.因为小灰兔不讲信用,所以当它让小山羊第二天再等它时,小山羊还是那么坚决吗?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7.第二天早晨,小山羊会不会等小灰兔呢?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8.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说话算数,做一个讲信用的人。)板书:讲信用

  四、总结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在这里,老师送给你们两句古语(完成“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背一背)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言必信,行必果。

  板书设计:

  小山羊(图)和小灰兔(图)

  第一次 等了很久 和小刺猬聊天

  第二次 等到太阳下山 和小花狗玩

  讲信用

  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信用中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学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第一课《我必须去》从正面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而本课则出现正反两个人物的对比行为,让学生体会不守信用时,对别人人造成的伤害,致使他人对自己不信任继而失去了朋友。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在出示课题时就让学生对此质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会让学生有自己探究学习的兴趣,自己发问,自己学找答案。

  低年级学生对游戏充满兴趣,所以我在复习词语时,利用词卡、游戏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效果。

  文中第一个自然段描写了两个好朋友相约采蘑菇的事情,让学生揣摩他们的心情,加以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从自身体验语言的重要。继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在学习二、三自然段时,先由老师知道学习,接着回顾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做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学习分组讨论,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利用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男女赛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不守信用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在学习结束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让他们明白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课堂中会多多注意纠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三、教学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四、教学方法:自学法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电脑多媒体课件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三、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读后讨论: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产生疑问

  李四光(大石头)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震惊世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 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2、3。

  教学难点:综述文章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这就是最早的小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二. 词语积累:

  1. 注音加点字:

  A. 翰藻(han) 记载(zai) 概括(gai)

  B. 脉络(mai) 稗官(bai) 粗糙(cao)

  C. 意蕴(yun) 纯粹(cui) 妍媸(chi)

  D. 高寀(cai) 神佛(fo) 敷衍(yan)

  2. 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3. 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三.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例子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穆天子传》《山海经》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传奇小说 《长恨歌传》《李娃传》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小说 《三国志平话》

  明清 顶峰 演义小说、创作小说 四大名著

  四. 阅读第二部分。

  1. 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2. 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3. 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 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思考)

  五. 理解课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课后练习二。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生命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六. 上学期我们学过《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他们都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请详细分析说明。(讨论)

  七. 教学后记:

  省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