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7 09:07:5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设计理念: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课前准备: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2、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1)交流并板书: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2)说话:书上的小朋友给……画了……,将板书内容连起来讲即可,允许学生有多种表达形式。如:给……给……还给……;不仅给……而且给……还给……等。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2、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假如》教案》,来自网!

  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出示图:西西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2、我看到西西这样伤心,我是怎么做的?(师引读第三小节)

  3、指导朗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四、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良、食

  1、观察发现区别。

  2、教师范写,学生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卡片。

  2、给生字(课件出示)“缩、良、食、操、康”找朋友,能干的小朋友用上生字词说句话。

  二、读诗背诗。

  1、师配乐朗读。

  2、生配乐自由读。

  3、指名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4、选一节最喜欢的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

  作者有这么多美好的心愿,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以及我们身边的朋友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假如你也有一枝这样的神笔,你会给谁画什么,为什么呢?自己试着把它写下来。

  1、教师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

  画

  2、生自由思考,指名说,同桌交流。

  3、小组合作、展示。

  将每个人写好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组成新的诗歌。

  四、指导书写。

  出示要写的6个字:寻、哭、双、体、操、场

  1、你怎么记住这些字?

  2、在写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重点指导: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的稍窄些,捺变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的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4、教师示范,学生书写。

  五、板书设计:

  假如

  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 亮 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一、观察图画,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读一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一想:兰兰要去哪?遇到了什么困难?她需要怎样做?

  2、请看图:如果你是兰兰,应怎么问路?如果你是老爷爷,应怎么回答?

  二、指名表演,明确要点。

  1、 请两名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一会请你来评价。

  2、指导评价。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指导孩子们说出问路的要点:第一是要有礼貌;第二是把要问的路说明白;第三是要仔细倾听指路人的回答,把线路弄清楚。

  三、创设情境,提高能力。

  情意一:王老师生病了,李明小朋友要去看望她。但不知道她家在哪?就问了和王老师同楼的鑫金小朋友。

  情境二:强强忘记带钥匙了,他知道妈妈在长青公园里跳交谊舞,想去那向妈妈要钥匙。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他有几种问路方式?讨论后,分别演一演。

  1、 他向老师问路。

  2、 他向路人问路。

  3、 他在公用电话厅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向妈妈问路。

  4、 他坐出租车上,向司机问路。

  情境三:小军要和同学去中山陵,他问爸爸,中山陵在什么地方?我要去那儿该怎么走?爸爸拿出地图,帮助小军找到了南京中山陵,并告诉他行走的路线。

  四、应用生活,实际锻练

  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问路的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2、让爸爸妈妈或其他亲友带你出去旅游,看看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走时,是怎样寻求帮助、到达目的地的。

  课前思考(参考设计):

  一、课前活动

  大家快快坐坐好,来给大脑做体操,跟我念念好不好?(生:好)

  先想后说有条理,吐字清晰声音亮,礼貌大方人人夸。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阿姨敲门,问老师:“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教师答:“一直往西走,那边的第二个教室就是。”阿姨:“谢谢!”教师答:“不用谢。”

  2、导入课题。

  1)、小朋友,刚才那位阿姨找王老师干什么呢?(问路)

  2)、在现实生活中,问路是经常发生的,你有没有问过路?别人有没有向你问过路?(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问路(出示课题)

  3、在这节课上你想知道写什么呢?(问路人要注意什么?指路的人要注意什么?

  三、再现情境,学习问路。

  1、图画,语言再现书本情境。(图画出现白马石刻公园,教师用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2、真聪明,替兰兰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兰兰最后决定问路。如果你是兰兰,你会向谁问路?怎么问?(民警叔叔、过路人、附近人家)

  3、用图画出现一位老爷爷,真是巧,看谁来了?

  4、兰兰该怎么问路呢?(小组合作,推荐两个人练习问路,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5、请两组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

  6、评评哪组棒,说说理由。

  7、互动实践,巩固问路要领自主把握。请小朋友按照问路的.要求,再找朋友练一练,这回还要注意动作、表情哦!

  8、指名台上表演,指导学生从问路要领、礼仪态度和动作表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9、总结:兰兰找到了她想去的白马石刻公园,心情很高兴,我们用掌声祝贺她问路成功!

  四、再创情境,学会指路。

  1、图画、语言再创情境。

  (媒体显示小熊的家)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请了好多小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有小猪、小狗,还有小猫呢!

  小猪正皱着眉头发愁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它找不到小熊的家啦!

  2、小朋友,你们说小猪应该怎么办?(问路)

  3、(媒体演示小猪很有礼貌地问路,但大象伯伯指路不清楚的情景)为什么小猪还是找不到小熊家呢?

  4、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小猪多着急啊,同学们,如果你认识小熊家的话,你愿意给小猪指路吗?

  5、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熊的家。(出示路线图)

  6、找好朋友练习: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演指路的小动物。

  7、学生戴小猪、小猴、老牛的头饰表演。

  8、你喜欢哪一位指路

  本课的读读背背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有了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读准了成语的字音后我让学生观察图画自己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理解了多少,由于在前几堂课向学生渗透了怎样理解成语的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插图帮助理解还可以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讲到点子上。对于课文后面的古代名言学生也能自己学习。看来平时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学习方法的渗透,一方面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也为今后的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教法的钻研,为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残忍”“艰涩”等11个生字词,借助工具书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激发自身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磨练和深沉的爱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回忆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作何反应,由此以设疑形式回到课堂内容,谈谈文中作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2.教师在ppt上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和写法。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谈谈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三)深入研读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之后,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合作理解探究。

  1.文中提到“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因为担心、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板书“度日如年”)

  2.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为什么要说“磨练自己”呢?(板书“磨练自己”)

  明确: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作为母亲的作者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此作者说“磨练自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总结:读完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深沉的爱意;母亲是一个爱孩子、有智慧的人,她虽然和所有母亲一样关心着儿子的病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抓住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做到了“会”爱孩子。

  (四)拓展延伸

  各小组分别讨论: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母爱的文章?哪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自谈谈感受,并派小组代表发言。

  (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值得记忆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小作文。注意学习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收上来,优秀习作放至班级“作文园地”展示交流。

  五、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记叙性的散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达到掌握整篇文章的目的。回忆我刚才的教学,其实对课文的结构讲解比较粗略,可以把分角色朗读安排在课堂的开头,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作者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再进行分析,这样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7课《怀疑与学问》。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猫教案03-20

语文蜡烛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