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1-07 07:20:52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剪刀,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家一面梯形(等腰梯形)镜子不小心打破了,我想重新配一块,同学们帮我想想,我得了解哪些情况才能配一块合适的镜子。

  生: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梯形?

  生:要知道这面镜子有多大?

  生:要知道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

  哪些事儿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工具解决?

  哪些事儿目前我们还不能解决?

  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这样吧,咱们先来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个问题,再去配备镜子。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猜猜看,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⒈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行选择一种方案进行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学具动手操作。

  ⒉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

  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

  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四: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⒈出示钉子板,用红色皮圈围成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5厘米,下底9厘米,高4厘米

  ⒉利用公式计算面积:(5+9)42=1442=28(平方厘米)

  ⒊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⒋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⒌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五、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

  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如图),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要求独立完成。

  ⒉完成P68练一练。

  ⒊动脑筋算一算:

  我们到金三角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⒋如果老师家梯形镜面的面积是56平方分米,请你帮助设计一下,这个梯形镜面的上底、下底和高可能是多少?

  六、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王老师就讲一段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请写下这个数。这太简单了!悟空、八戒提笔就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请写下这个数。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师:同学们,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把此句话删除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来表示半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均可,此处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生:上黑板试着写数。(学生应是争先恐后的上黑板用各种方法表示半个)

  师:这个数字咱们以前可没见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此处过渡突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分数话题应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整个开头虽有趣,但缺新意,既然是赛课,应尽量能让听课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想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学1分钟)

  (3)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尝试读分数:课件练习1)

  学生自学课本的时间可稍长,不可形式主义,另外,学生看书时最好能带着问题,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很强,否则有无的放矢之嫌。学生尝试读分数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读分数这一知识目标应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感悟,而非教或非练,依我个人之意课件练习可去,当然我并不知道你课件倒底是何内容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师:星期天,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去玩,玲玲拿出一块月饼和丽丽一起分享,猜猜看,玲玲会怎样分这块月饼呢?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份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1/2)

  师:谁能将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把一个月饼平均)

  师:学生集体将刚才的过程说一遍,同座位互相说一遍。此处强化有余,对分数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否则评委会认为在过分关注双基当然,并不是说双基并不重要,因为此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2)出示课件另一块月饼

  师:现在我把块月饼分成两份(不平均分),能用1/2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师:所以,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此过程不妥,对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还不充分,为时尚早,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二分之一的处理要充分,也就是要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扩大它的效用,如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来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创造出)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让学生折出想要的分数,如:八分之三、十六分之一等,这样课堂就能体现生成性

  (3)练习:判断图中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1/2,该怎样写这个1/2呢?(教师联系分饼的过程,介绍书写的顺序并板书,学生用手空书1/2)怎么读呢?(板书1/2,二分之一)

  此过程可删,并进行重新整合,对读与写这两个环节,我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应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如让学生试写分数并读,当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对写分数这一过程要有意识的慢一点,让学生受教育于无声和无形中,且此过程可置后一点,知识的形成要自然

  3、认识1/3

  (1)这儿一个圆,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板书1/3)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1/3表示的意思。(把一个圆)

  (再叫两名同学说)

  (2)教师取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学生讲出方法,教师课件演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出几个1/3呢?(生说,教师课件演示)这一点的渗透很好,关注了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4、认识1/5、1/10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1/3、1/4,接下来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教师将学生随意报的分数依次写在黑板上)此处根据我上面提出的观点可能要重新作一调整,当然你全可不顾

  (2)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教师演示课件1/10此处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对认识十分之一在教材中安排的用意:认识十分之一是对一个计量单位的认识,当然这无需向学生说出,因为到五年级时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就包涵三个方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群物体等;

  (3)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演完整)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分数概念的外延要扩展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请看题。是老师考考大家吗,此话不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来,教师在课堂中应是一个研究者、合作者,而后才是引导者。

  (课件练习2:判断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1/4来表示)

  5、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4(板书1/4)

  (1)选几个有代表性折法上台展示。师:说一说你涂色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讨论:这几种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看课件讨论)此过程我已把它前置,不知你能否认可,若同意,此过程要重新调整并进行整合

  6、刚才,老师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平均分?自己选一个分数,同座相互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7、综合练习

  (1)课件练习3(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写下这个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课件练习6(思考题)

  练习不要板块式,给人没有一种轻松感,要少而精,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既巩固所学生新知,又学得愉快读写分数的知识点可在练习中穿插安排,如可问学生:学到现在,你们会读分数吗?分数如何写?试试看当然,教师的语气应要更具启发性和激励性

  三、小结

  请你用我学会了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师:老师还要接着刚才的故事说下去。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唐僧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不行,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附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师: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结语:教学中,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建构性及评价的多元性,本节课还需王老师你自己仔细琢磨,一堂课应像一篇美文,要讲究整体性、流畅性、变通性等。以上我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全且不闻,毕竟我的看法有时也很有局限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0.06(平方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119页垂线,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三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使学生知道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学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关于垂直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图形中哪个是线段哪个是射线哪个是直线

  2.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说出各是什么角。

  3.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指出直角的两条边。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垂线。

  (1)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边说边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

  指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

  追问: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条相交的直线交点在哪里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哪几个角

  教师标出/1、/2、/3、/4。

  哪位同学说一说,/1、/2、/3和/4各是什么角

  (2)边说明边画图:老师再画两条

  相交的直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在图

  里表示)

  提问:这里两条直线也相交成4个角。当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指直角)

  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都是直角

  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

  提问:黑板上两个图,哪个图里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指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又说,其中的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板书:垂线)例如上面图里,竖着的一条直线是横着的一条直线的垂线,横着的一条直线也是竖着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指交点)叫做垂足。(在上面图里注明垂足)

  (3)再观察几个图形,看两条相交的直线成不成直角。(指名用三角尺检验)

  提问:哪几个图里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图①里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互相垂直谁能到黑板上指一指,每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垂足在哪里指名回答图②里谁是谁的垂线。(注意说明直线d是直线凸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并注意要求回答时把话说正确,完整)

  (4)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119页练一练第1题,用三角尺检验一下,哪个图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回答后提问:右面图里两条直线是斜着画的,为什么也互相垂直

  指出:不管两条直线的方向怎样,只要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5)我们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引导学生看黑板面、书本面、课桌面相邻的两条边)

  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的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2.教学画垂线。

  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开始用三角尺画的直角,两边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指出: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和直尺来画垂线。

  (1)教学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演示: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上一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讨论可以怎样画。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老师演示并说明画的步骤:

  第一步,把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把三角尺直角的一条边与直尺边重合,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

  第二步,移动三角尺,注意使三角尺的边沿直线(直尺)移动,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接近重合为止。(说明为了便于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三角尺的边与直线上的点要稍留一些缝隙)

  第三步,左手按住三角尺,不能滑动,沿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样画出的就是过直线上这一点的垂线。

  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8页第1个画图的过程,说说过直线上的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分怎样的几步。

  大家在练习本上先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一点。请你过这一点画直线的垂线。(老师巡视辅导)

  (2)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外点上一点。说明要过直线外的这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看第118页上第2个作图的过程,书上是分几步怎样画的

  学生回答画的步骤、画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老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小结画垂线的步骤。

  小结:画垂线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才能使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也是直角,这样画出的才是垂线。画的时候,先让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直角的一边紧贴直尺边,也就是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已知点落在直角的另一条边上;最后沿直角的另一条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4)请看第119页上面的图。工人师傅是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的,这是什么道理

  3.认识垂线的性质。

  (1)老师边说明边演示在黑板上画出第119页上的图。

  从直线外的一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哪一条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2)请大家用三角尺在第119页的图里量一量每条线段的长度,看哪一条最短。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的线段中,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

  说明: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图里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线段长。

  请同学们做第119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学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

  (1)提问: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相邻的两边(可用书的封面指示)互相垂直吗

  (2)出示例题: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提问:该怎样画呢(共同讨论)

  请大家看课本第119页上的例题,我们说的步骤对不对。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跟老师一起画。

  第一步,先画3厘米的线段。(说明老师画3分米的线段,以便大家看得清楚)

  第二步,在线段的同一边,过这条线段的两端点,各画一条与已画好的长3厘米线段垂直的线段,并且长2厘米。(老师画2分米)

  第三步,把两条垂线段的端点用线段连起来。

  画的过程中,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画图。最后说明这就是要画的长方形。

  (3)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画长方形的步骤,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老师注意巡视、辅导。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老师、学生同时折纸,打开后指名学生回答两条折痕成什么关系。

  提问:为什么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并要求指一指垂足。

  2.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1)说明每个图里有3条直线相交在一点,这3条直线可以分别说成直线a、直线b、直线c。

  (2)用三角尺比一比,左边图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请你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再让学生比一比,在右边图里用直角符号表示出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然后指名口答。

  3.讨论练习二十三第3题。

  想一想,第(1)题过直线上一点怎样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第(2)题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呢

  4.做练习二十四第4题。

  想一想,从a点到马路对面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老师巡视检查。

  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垂线)什么叫垂线怎样画垂线画垂线有什么应用(明确可以用来确定一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还可以画长方形、正方形等)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3、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吨=()千克

  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厘米

  一、复习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吨=()千克

  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2.63千米=()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分米=1.5米()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予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

  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有(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

  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

  (1)自学教材第125页角的画法.

  (2)画一个65的角.

  (3)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①重合②找点③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要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用三角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127页第13题.

  看下图,已知1=60,求2、3和4的度数.

  2.完成第127页第12题.

  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12013575105

  3.完成第127页第16题.

  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知识目标:

  1、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的数的范围不同,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里着重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知识的迁移、对比法、尝试法等

  教学案例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法则.

  2.运用法则和运算定律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引子: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下载

  (一)小数加法的意义

  (1)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2)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二)探究小数的计算法则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例1、3.735+4.075

  (1)结合整数的计算法则,先试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讨论

  (2)通过列式的过程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证书加法的意义一样

  (3)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