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

时间:2024-01-17 07:09:20 七年级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历史与社会》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开放性的课程。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一课为例和大家共同探讨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一些想法。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既运用了前几单元的内容,又是对它们的一个延伸。《与山为邻》一课中共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由于时间关系,只能选取其中两个案例──“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山区生活场景,如诗、如画,如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提出: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流程

  欣赏影片(直入主题)──角色扮演(走山进区)──学生合作(给出建议)──进行探究(选定山区)

  设计理由:山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我们平原地区的学生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引导学生能较快进入主题,我节选了两段反映哈尼族和哈萨克族生产和生活的影片,使学生借助感性的知识顺利进入主题。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奇心强,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所以我处理教材内容上,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天山放牧活动,让学生通过所给的材料、图片,进行学书、看图,展开讨论;而“如画的梯田”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给出的大问题作为思考线索,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模拟山区人民,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苦与乐,进一步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再对我们浙江山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先引导学生分析浙江的自然地理情况,并以湖州安吉为例介绍他们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最后请同学根据所给的材料或自己收集材料为家乡的发展进行设想。这也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给学生留下的一个思维空间,使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重在参与教学活动,去体验、感受、联想到什么,而不是认识、记住什么;希望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不仅仅知道知识的结构,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不仅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更重要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上完本课之后,还是有些遗憾之处:课前一些设计精美的图片,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被充分利用,其实这些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如“毡房”是适合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一种产物,哈尼族的蘑菇房更是对自然的一种适应,这些都能更进一步在生活上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也可以作为是对本课主题进一步升华。

  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叙述】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请看影片!

  播放影片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有没有同学知道哈萨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

  (教师点击幻灯,指《中国地形图》,通过指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

  点击天山、梯田两图。

  【提问】猜猜这是哪儿?

  【叙述】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

  (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

  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课与山为邻

  【提问】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

  【叙述】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

  【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点击天山景观图。

  【提问】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

  【提问】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

  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提问】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

  (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

  【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

  【提问】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

  (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叙述】山区要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较缓的山地修成梯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塑”。

  (点击幻灯)

  【提问】哈尼梯田不仅是外观美,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语来概括一下?

  【叙述】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更没有正常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

  【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板书)

  【叙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创造性表现的空间,体会山区生活。)

  【叙述】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

  (点击幻灯,出示图片,简单介绍)

  【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快乐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好的经验。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其实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点设想。

  点击幻灯:实践探究。

  (树立人地和谐观,进行情感教育,引发新思考。)

  实践探究:浙江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请你收集有关资料,谈谈浙江山区农民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写成一篇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给出建议。)

  教师寄语:略。

  (在教师的祝愿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山区之美、祖国之美,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相关文章:

与山为邻08-17

与山为邻地理教案08-24

第一册与山为邻08-17

与你为邻08-24

与他为邻08-24

与你为邻作文08-09

与你为邻作文05-19

与你为邻的作文08-14

与坚持为邻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