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5 07:28: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品(4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2、感悟文中儿童“中士”坚守诺言不失信的品质。

  3、探究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联系自己的阅读,与课文作相同或相反的比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用一句话来说说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再读课文,进行圈划体会

  1、圈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的句子,进行圈划提问

  A很小的男孩子,七八岁的模样。

  B长有雀斑的小鼻子,他的短裤很短,不用腰带。

  2、圈划描写小男孩心情的句子,小组进行讨论体会,交流。

  A低下头,哭得又响又伤心。

  B但是他连忙甩开了我的手,说:“我不能,我不能。”

  C孩子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想他们走了。”

  D他快乐极了,快乐得甚至叫出声来。

  3、圈划能体现我对小男孩看法变化的词语,加以体会。

  (板书:有病 笑出来 省悟 愿意“帮忙” 紧紧“握手”)

  4、教帅小结: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喜欢文中的小男孩吗?为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

  (与课文作相同或相反的比较,讨论守信的可贵,不守信用的危害)

  布置作业: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意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对于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师生共同质疑问难。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意见什么事?

  三、细读理清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六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景:

  1循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是,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你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梦想的力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标准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额外帮家里做家务来攒钱造井,他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终于,瑞恩的井建成了,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瑞恩美好的心灵以及产生的巨大力量。教育学生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主阅读。

  1.抓住关键问题,研读重点,体会瑞恩梦想的伟大和它所产生的力量。

  2.拓展资源,深化梦想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并且体会它所产生的巨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设计背景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供学习策略及学习途径,以快捷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学习、掌握学习状况,并以此确定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索的平台,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教学特色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为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教师在“电子课文”的功能区中设计了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提示”“电子辞典”“课文标注”三个部分。学生不仅可以自读自查,还能将阅读感受和阅读结果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标注,既体现了个性化、自主性阅读,也体现了多媒体手段的便捷和高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交流各自的梦想“梦想是人类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都源自于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同学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吗?

  2.观看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地球的那一端,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也有一个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我们一起走进非洲,看看那儿的孩子,那里的生活。”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中,学生交流各自的梦想后,播放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在干旱边缘挣扎的动物和人,多媒体手段的的呈现让学生沉浸在非洲人民严重缺水的悲惨中。突破课堂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动人心的音乐激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再现一个他们无法想像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创设了下一步学习的情感体验场,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时,他们的内心已经激起了情感的波澜和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方法,自主读文。

  交流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学生回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老师推荐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学法研究”。

  自主学文:“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感受来自梦想的力量。同学们可以点击‘瑞恩的梦’阅读‘电子课文’。使用“阅读提示”“课文标注”“电子辞典”三个按钮。如给课文标注:我们可以用?标出自己的疑问;用!标出打动自己的地方;用……表示自己有想说的话。特别是用——标出让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学生在自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阅读障碍。教师在此环节设计了“阅读提示”.“电子辞典”、“课文标注”三个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到“电子辞典”去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利用“课文标注”中各种符号边读边画。在这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或者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的网页,交给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进行批注的地方,师随机小结,引入重点问题。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文。

  创设情境: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

  挖掘梦想内涵:瑞恩如此坚持不懈,只源于心中一个梦想。学生找出,与同桌试着读一读。播放滚动图片flash,师引读:当他看到一名儿童正从干涸的洼地中取水解渴时,瑞恩心里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他看到许多儿童因脱水和营养不良而在生命线上徘徊时,他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瑞恩坚持不懈地做着每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其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供了平台。本课朗读方式上我采用视觉朗读和听觉朗读相结合。当学生体会是什么支持着瑞恩坚持不懈时,教师播放一组非洲人民渴求水的滚动图片flash,并且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叹三咏的朗读中,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中,体会到瑞恩的梦想是那样的伟大。教学中,学生被那样的画面,那样的情感深深打动,促进了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梦想实现时,我采用了听觉朗读的方法。学生自己找出这个自然段,自由地配乐朗读。在音乐的感染下,无声的语言文字带给学生又一次情感的激荡,体会到这个梦想所产生的无穷的力量。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师生交流,体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梦想中?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点击课文旁的小音符,戴上耳机,试着配上音乐读一读。

  升华情感:学生配乐齐读。这时学生理解出:正是因为对梦想的坚持,也正是因为无数爱心的汇聚,才让这个梦想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一个孩子的梦,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并且给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畅想交流。

  在中国,也有许多和瑞恩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人。请同学们点击“感受梦想”网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并与同学说说看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教师介绍重点事例,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

  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比较课前的交流都有了变化,深化梦想的内涵。教师启发自主浏览网页,交流阅读内容及体会,并由重点事例感悟到梦想因为坚持而变得伟大,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更因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关爱他人,从而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4.总结:老师衷心地祝愿我们每名同学都能像瑞恩一样把梦想的种子撒得更远,让这蓝天下的每一人都能共享幸福生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关怀教案03-18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识字》教案08-20

《语文天地》教案08-08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