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5 09:10: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七、识记生字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八、作业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植树造林的道理。

  认识11个生字,会字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书写“以、更”。

  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插图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你们知道松鼠是什么样的?谁愿意说一说?[板书:松鼠]你们对松鼠有些什么了解?[板书:松果]

  齐读课题。

  小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生字词的情况,通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小松鼠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以下生字词(带拼音):(指名读)

  [ 聪明 活泼 忽然 眨 眼睛 如果 总有 以后 主意]

  3、学生认读去掉拼音后的词语。(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4、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挂图)说说小松鼠在森林里干什么?

  2、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看着绿油油的松树,吃着香甜的松果,你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五、指导写字“以”、“后”、“更”

  1、注意观察“以”: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一点。

  2、注意观察“后”的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3、注意观察“更”的“竖撇”,要先“竖”后“撇”。

  4、学生描红,教师范写“以、更”。

  5、写字练习,展示作品,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2、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小松鼠一边玩一边吃香甜的果子,忽然,小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出示投影)引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学习自由读句子)

  讨论:读了这句话,大家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出担心、惊讶的语气。

  大家想一想,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到处是(读词)光秃秃的,小松鼠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松鼠为了自己有吃的,有住的,想出好主意了。

  (出示投影3)你们看小松鼠在干什么?

  如果你是小松鼠,你还会怎么做?

  2、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到了春天,小松鼠种下的松果怎样了?

  (出示投影4)小松鼠成功了吗?我们用欣喜的语气来读第五自然段!(师范读,生自由读。)将来这里会怎样?(齐读最后一句)

  讨论:小松鼠在这松树林里生活得怎样?

  五、写字指导“主”、“意”、“总”。

  1、注意“主”在田字格中笔画的位置。 、

  2、区别“意”与“总”心字底的不同。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写字展示,评议。

  六、扩展活动

  小松鼠和其他的小动物们在松树林里生活得怎么样?动手画一画未来的森林。

  板书设计:

  松鼠和松果

  松鼠 ————吃————松果

  (种)

  长 松 树

  教后记: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练习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4.初步懂得应该保护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3、初步懂得应该保护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家在哪儿?

  2.闭上眼睛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的家。(电脑放小动物的叫声音乐。)

  3.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都有自身的家,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一起的家。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七课《一起的家》。(电脑出示课题:一起的家)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⑴小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要读准字音。

  ⑵把课文多读几遍,看谁先能读通顺。

  2.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3.评读课文。

  ⑴自身仿照老师再读两遍课文,准备一会儿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才气。

  ⑵指名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读;教师适机范读。

  4.小组学习课文。

  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读一遍课文。推荐: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班内推荐汇报。

  ⑴由小组内推荐代表说一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机用电脑出示动画:白云在蓝天上漂浮,小鸟在树林中唱歌,鱼儿在小河中畅游,种子从泥土中发芽,地球上生存着万物。

  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干使我们人和动物、植物永远幸福地拥有自身的家呢?

  6.句式练习。

  ⑴(课件出示):

  白云的家是(蓝天)。小鸟的家是(树林)。

  鱼儿的家是(小河)。种子的.家是(泥土)。

  我们一起的家是(地球)。

  (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答对了,课件上就出现小动物对其进行褒扬。)

  ⑵蓝天是()的家。树林是()的家。

  小河是()的家。泥土是()的家。

  大山是()的家。()是()的家。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甚至可以说一说将来哪儿是谁或什么的家。)

  7.美读课文。

  ⑴我们不但从课文中知道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和地球是我们一起的家,而且通过联想还知道了更多的家,大家学的很棒!让我们带着你的体会,再完整地把课文读一遍,可以加上你的动作,看谁读得好。(自读)

  ⑵指名配乐美读课文。

  8.背诵课文。

  ⑴谁能像老师一样,不看书,给电脑上的画面配上课文中的解说词?(电脑出示课文内容的画面,老师朗诵课文。)自身先练一练。(练习背诵)

  ⑵(电脑出示配乐的课文内容动画)指名配解说词。(背诵)

  三、课后延伸:“树林是小鸟的家”,有些小鸟就把自身的巢建在大树上,树婆婆用自身的身体为小鸟遮风挡雨。小鸟多高兴呀!它会对树婆婆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课下读读121页的选读课文《树婆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长春

  1、学会ai ei ui 三个复韵母,和他们的四声.认清字母的读音.

  2、学会复韵母ai ei ui 拼音,正确读准音,认清字形。

  3、记住汉语拼音的表调原则,并尝试给音节表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韵文。

  2、背23个声母,认读声母卡片。

  3、认读单韵母。

  二、学习殿堂。

  1、去明明家做客(看图说一说来到明明家你看到了什么?)

  1)提问:

  1、妹妹和妈妈挨着做

  2、爸爸下班回家了,你应该对爸爸说什么?

  3、电视里演桂林山水。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

  生齐读

  你们真棒,读的真好,这四个词好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新朋友,就藏在了他们的音节里他们是谁呢?他们ai ei ui (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观察这三个朋友与以前的单韵母有什么不同?

  2、学习ai

  1)师说:现在a和i结成了好朋友,那怎么来读呢?

  2)教师讲解:先读a后读I,由a的音向i的音滑动滑,前音短,后音长。

  3)指读,小组读,齐读.

  3、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ei ui

  三、练习认读ai ei ui

  1、现在这些朋友有藏在音节里了你们还能读准吗?(齐读)

  2、读卡片

  3、游戏:找朋友

  四、学习标调规则

  戴帽子游戏

  1)师说标调规则

  2)进行标调游戏

  五、快乐对对碰(学习拼读)

  1、师讲解拼读规则: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送礼物(老师有许多的礼物送给大家,可是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把礼物的拼音密码解开。)

  认读词语。

  六、小节:

  你们认识的朋友他们都是复韵母,跟单韵母一样可以跟声母做朋友,生活中的许多字的音节都是由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我们平时要多加观察,把课堂学到的用到生活中去。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01-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