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3 12:05:2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文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口头表达和写作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3、师生共同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过后,城市开始换上了它秋天的行装,金黄成了它的主色调。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叠翠流金,爱它的落叶缤纷,爱它的菊香满园,也爱它的天高气爽……但是相信你们所体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乡村中独有的秋天是另一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乡村的秋之风采。

  二、听读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初步感受诗中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会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3、你们所描绘的景色又分别组成了三组画卷,谁能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课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4、师:通过你们的总结,相信在你们的脑海中已经组合成了三副美丽的画卷,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师再次配乐朗诵。

  三、初读课文

  1、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文。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3、指名朗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

  指名朗读。

  师:要把握好诗文的语调,掌握好语速关键是要把握诗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5、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研读课文:

  1、师:诗文语句优美生动,引发人们的想象,产生了独有的意境,这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并且启动了听觉、视觉、味觉等多中感官,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让人满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一层意思说,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设计说明】品秋,旨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师:在对诗文的进一步理解下,让我们再齐读诗文,读时注意重音。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都明确了读时应重点突出的字,但却千篇一律的把音读得很重。重读不是一定要把音读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轻或扬或缓或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朗读,并品味诗句的读法。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下诗文,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诵读建议:

  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为了突出幽谷的深、静,“飘”可以读出拖音;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稻香”展示丰收的图景,要重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可读的欢快一点。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设计说明】诵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朗读的技巧;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以及独有的语境。

  3、师:请大家再次齐读诗文,可以背诵的同学,请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六、教师小结

  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以及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下,原来秋天可以变的这么惬意,悠闲,可以变的这么富有诗意,更可以编织进这么多美丽的情怀和美丽的梦想。同学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们呢?对城市的秋天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呢?

  七、作业

  写一篇作文《岛城的秋天》。提示:可以运用拟人等多种手法,充分展开联想,写自己熟悉的、热爱的别于书本的美丽秋天;或选取诗文中一个诗节或几句话,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设计说明】从课本中得到启发,由课内到课外,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字、词、句

  教学设计

  一、 描一描,写一写

  1、 指导学生辨析:己已的区别,学生自由说说记忆的办法。

  2、 指导学生描红,抄写。

  二、 组字小魔术

  1、 举例:娃----女+

  2、 学生回答练习

  3、 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表达,实践训练

  教学设计:

  一、 口语表达训练

  1、 同学们,秋天来了,你们最想告诉爸爸**的是什么呢?你会怎么说呢?

  2、 四人小组交流。(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

  3、 抽表现较好的同学在班内表演。其他同学评一评。为什么要这样评价?

  4、 教师指导学生妥贴、流畅、用普通话表达。

  二、 实践训练:布置教室

  1、 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关于秋天景物的图画。(尽量要求是学生自己画的)

  2、 学生评议图画,挑选最好的。

  3、 讨论:怎样用这些图画布置教室更漂亮?

  4、 班内推选代表布置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背诵训练

  教学设计:

  一、 朗读课文两篇短文

  1、 个人自由有感情朗读

  2、 同桌间相互听读

  3、 小组内边讨论边练读。(运用课堂学过的方法通过重读重点词句,掌握句子缓急来进行练习)

  4、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朗读表演。(开成朗诵会的形式)

  5、 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总结朗读技巧。

  二、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1、 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分段进行背诵;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进行背诵。

  2、 学生背诵比赛、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观察后说话、写话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同学们去观察了秋天了吗?我们周围你认为秋天最美丽的地方是什么呢?

  二、学生自主表达

  1、 那里的秋天什么最美?

  2、 那里的秋天美在哪里?

  3、 你能用上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句来形容你看到的景物吗?

  三、 事例赏析,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1、 例文解析

  2、 观察景物的方法: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观察。

  四、小练笔

  1、 用几句话写写你观察到的景物,尽量写出景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2、 对先完成的同学进行修改,全班讲评。

语文教案 篇3

  科里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朗读词语,学习两句古诗,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为写作文打基础。

  4、开卷有益学习《太阳城》,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以及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朗读太阳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

  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摘录笔记、词语、古诗,积累语言。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作自己喜欢的事情。

  教学目标:

  一、摘录笔记:

  1、学生齐读词语,交流“清净、一刹那”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评出“摘录大王”在全班交流。

  二、读一读:

  1、用各种形式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词语意思。

  3、选词说话。

  4、学习古诗: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

  三、初显身手:

  1、朗读题目,明确要求。

  2、作好准备:a、确定时间,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b、确定地点:学校操场。

  c、准备好实验用品: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3、活动过程:a、学生先独自或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b、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c、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太阳城》一文,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功能,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自己明白了什么?并交流。

  3、指生朗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能”指什么?(能量)文章围绕“太阳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指生交流。

  二、师生交流: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应该怎样分段?

  2、交流:1、(1)直接点明太阳城的特点: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资源。

  2、(2~3)简要介绍太阳城接受、转换、储存太阳能的设想。

  3、(4~6)具体介绍太阳能的作用。

  4、(7)表达对太阳城的无限向往。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得体会。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主要选的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而本课则是在学习过《社戏》、《安塞腰鼓》、《竹影》之后的一篇课文,它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本文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作者对卡拉玛姐妹高超舞技的由衷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静穆”、“惆怅”、“颦蹙”、“粲然”等;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法学法]

  本课仍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法,利用电教媒体,根据设计好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有效学习,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在课堂上又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把不太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解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的形式,给学生以清新直观的感受,在播放之前先给学生提出要求:

  细心地观察,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出本文。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共鸣,对舞蹈艺术有初步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静穆”、“惆怅”、“颦蹙”、“粲然”等;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三、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喜欢读课文,有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

  2、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文8个生字,学会书写其中的4个字。初步认识父字头,学习新笔画横折折折钩(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的一些动词。

  4、通过学文,初步形成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格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教学。

  2、读课文,了解平平的手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2、学生和家长谈谈手的作用。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平平有一双怎样的手?……)

  2、读了课文,你的问题就会解决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平平画了一双小手,长辈们都夸平平的手真能干。)

  三、自主识字,互相评议

  1、用你喜欢的符号勾出这课的生字。(爷、拿、奶、夏、妈、爸、怎、样)

  2、学生自学生字,同桌互查互评。

  3、学生当小老师巩固识字。提醒大家注意“怎”要读前鼻韵,“样”要读后鼻韵,“拿”、“奶”是鼻音。

  4、用生字口头组词语。

  5、自主识记生字。

  你能用哪些巧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如“妈”是个形声字,左边的“女”字旁代表妈妈是女的,右边的“马”字代表读音。)

  6、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要求写的`生字,欣赏汉字的形体美。

  (2)重点指导写“奶”和“爸”字。

  “奶”字左窄右宽,第一画是撇点(ㄑ),与撇折(ㄥ)进行比较,第四画是一个新笔画横折折折钩(ㄋ)。

  “爸”字上面是父字头(父),书写时要把它摆在上半格的下中,撇、捺的开口要大一些,能盖住下面的“巴”字。

  (3)学生描描写写。

  (4)赏评作业。先自评,把自己写得好的字做上喜欢的符号。然后小组评价,写得好的字,小组长画面小红旗奖励。最后各组选出写得最好的拿到班上展示,全班交流。

  (5)自主练字: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

  四、精读课文,质疑释疑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2、学生质疑,自主释疑。

  (1)了解平平的手做过些什么?(扶爷爷到田里看过麦苗;给奶奶摇过扇;和妈妈扫过落叶;和爸爸一起送过草料。)

  (2)扮演角色,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扶、摇、扫、送”等表示动作的词。

  (3)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感悟平平对老人的尊敬、关心以及他勤劳的美德。

  (4)学生通过读文,感悟“一边……一边……”这组关联词指的是同时做事。你能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吗?通过学生用词说话,巩固对这组词的理解。

  五、升华情感,总结方法

  1、你能想象平平的手还做过些什么吗?表演表演。

  2、你怎样向平平学习?

  3、“夸夸我的小手”:可以介绍自己用双手做过些什么,也可展示自己用小手做的作品。

  4、孩子们都有一双勤巧的手,让我们一起唱一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这首歌吧!

  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阅读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六、总结激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观潮》教案07-22

《语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