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0 07:28: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三、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相机指导朗读。

  ⑵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

  ③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⑴ 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

  (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⑵ 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

  (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

  ⑶ 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⑷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岳飞、戚继光、江姐……。)

  ⑸ 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⑹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

  (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听写词语

  几辆扯上板凳敲锣爆发嗓子土腔土调

  倡导熟悉二凤过瘾新颖自娱自乐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对乡戏非常热爱?

  (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1)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

  “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空闲、闲暇)

  “张罗”在词典中有3种意思:1、料理2、筹划、3、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选2筹划)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张罗、热闹热闹)

  指导朗读

  (2)第2自然段

  A、引的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几辆,铺上,栽上,扯上,戏台就。唱戏的大多是

  他们农忙时,农闲时。

  B、自由朗读第二层,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

  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理解“土腔土调”: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人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不是)所以他们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土腔土调)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没有)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过瘾)“过瘾”指满足很深的爱好。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人们非常喜欢乡戏)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结合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的拥挤,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

  C小结:过去的戏虽然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出示句子:

  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而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2)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第一是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第二是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3)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依然喜欢看戏呢?

  (一是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二是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4)指导朗读(把乡亲们开心的心情读出来)

  (5)小结:虽然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戏,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和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过去尽管·····还是·····

  9、乡戏{(过瘾)}深受喜爱

  现在尽管·····但······

  (越演越红火)

  六、作业设计: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土()人()人()自()自()

  眉()色()水()不()兴致()()

  (2)、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七、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有趣的作业》是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鄂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阅读课文,全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来,大家纷纷带来了小蝌蚪、柳枝、青草……可小丽带来的是自己亲笔画的一幅玉兰花的画。小丽的作业受到了老师的特别称赞。故事告诉同学们,任何花草树木,还包括小蝌蚪,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王、每、今、画、公、玉、兰、四”8个字,会认“代、表、教、定、课、桌、昨、完”7个字,认识5个偏旁“、人、、、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教学生学会生字,认识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和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前两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请你们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你们能给老师看看吗?

  (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点评)

  师:有位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相同的作业,你们想知道那些小朋友带的是什么东西吗?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课吧!

  (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悬念式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检查作业时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学习做到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师:谁愿意提醒大家,我们在初学一新课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标然段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读者准字音。3、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把不懂的词做上记号。)。

  [让学生自己说出初读课文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这样不但巩固了学习方法,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对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初读

  (尽量面向低水平学生,这样更能发现问题)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要求会认的字:代、表、教、学、课、桌、昨、完

  要学会的字:王、每、今、画、公、玉、兰、回、。

  2、指名读课文

  ①指名读。(学生)

  ②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通过检查和学生的,发现学生在学词识记和课文朗读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消灭了初读中的'“拦路虎”,为后面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师:上星期,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

  生:王老师要每个同学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插图)

  师:同学们带的东西能代表春天吗?

  生:能

  师:同学们带了些什么呢?

  生:有蝌蚪、有柳枝、有青草……

  师:同学们只带了这三种东西吗?

  生:不是。

  师:你们想象一下,还会带些什么呢?

  生1:桃花。

  生2:小燕子。

  ……

  师:看来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春天,所以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深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好,谁能说出课文的1-6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老师要同学们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同学们有的带蝌蚪,有的带柳枝,有的带青草,小丽带的一幅画。

  师:你真棒,小丽为什么要画画呢?

  (学生自读第七自然段)

  生:小丽说:“我在公园看到一朵玉兰花开了,想摘一朵,突然看见‘爱护花木’的牌子,就回家画了这朵玉兰花”。

  师:你们知道小丽为什么要摘玉兰花吗?

  生:因为小丽心里想:这玉兰花开得这么美,不就正好代表春天吗?

  师:小丽为什么又没摘,而画了一朵玉兰花呢?

  生:因为牌子上写着“爱护花木”。

  小丽舍不得摘花,又很喜欢这些兰花,所以只好画一朵。

  师:玉兰花这样美丽,春天这样美好,小丽又是这样地喜爱春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七自然段,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好吗?

  (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走进小丽的内心世界)

  师:王老师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

  (学生自读)

  师: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生1:小丽和同学们一样,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来了。

  生2:小丽不但找到了春天,她还懂得了去爱春天。

  师:其他同学呢?

  生:他们有的捉蝌蚪,有的摘柳枝,有的摘青草,这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动物也有生命,花草树木是供人们欣赏的,不能损坏。

  师:对呀!任何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指老师的话,读出真心赞美小丽的语气)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读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读全文)

  [在教学中,注重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观察、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人文]

  结束

  师(播放有关春天景物的课件)配乐唱《春天在哪里》。

  板书设计

  3、有趣的作业

  同学们蝌蚪、柳枝、青草……

  找春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