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4-23 07:10:30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复习目标:

  1、复习基本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2、会利用图形的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六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二、指导检测:

  复习目标达到,从认真做检测题开始,下面,请看检测要求:

  检测指导

  1.认真审题,细心计算;

  2. 把字写端正,步骤写完整;

  3. 在十五分钟内完成。

  预祝大家出色完成任务!

  三、学生检测,教师巡视

  A:P58“知识结构图”,完成P60 4、5

  B:学生检测,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板演、更正答案:

  A:分别让2名学生上堂板演,有错误,鼓励其他同学更正。

  B:对改(下面,比谁能在2分钟内对改完,不出错)

  五、讨论:

  1.独立更正:

  2.小组讨论:(自己不能独立更正的.题,小组解疑)

  3.可能出现错误,需要集体讨论:(会了的小组帮助不会的小组解疑,若没有不同答案的且正确的,肯定答案,不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让同学讨论。)

  可能出现错误需讨论的有:

  评:第4题

  (1)坐标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2)他路上经过的地方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3)图形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第5题

  (1)红色图形平移的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有两种平移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先向上平移6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第二种方法: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

  (2)略

  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说一说解类似题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60 6、8

  思考题:P61 10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xy46.41(xx5.646.4 )xx5.646.4与xy46.4比xy5.62较而由(2)可得yx5.6(3)。把(3)代入(1)。xy46.4中的y就是x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15xy9例1:解方程组 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 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

  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2)753000(3)205000000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米;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综述: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 ?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 240÷ 150÷240 240÷150

  (四)思考题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要学会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要选择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这样才能用较简洁的坐标系标出某个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

  体验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选择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是本节难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最后向东走5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东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教学说明】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再交流成果,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建立怎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用一个简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某个地理位置。

  【归纳结论】

  1取实际问题中的某一标志物作为原点,以东西方向为x轴,南北方向为y轴,则可用坐标清楚地表示地理位置。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要选择一个单位长度代表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将地理位置当成一个点,这样就可简明地标出这个地理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写该地理位置的坐标时要写实际问题的`数值,这一点与前节所接触的坐标写法不相同,千万不要搞错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所示,是某市市区几个旅游景点的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请你以某个景点为原点,画出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向游人介绍光岳楼、金凤广场、动物园的位置。

  小明:以光岳楼为原点,金凤广场(-2,-1。5),动物园(7,3)。

  小亮:以动物园为原点,金凤广场(-9,-4。5),光岳楼(-7,-3)。

  你同意小明、小亮的介绍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教学说明】

  可让学生自主完成,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析,加深对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建立恰当坐标系的理解。

  【答案】

  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系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系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7.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面直角标系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 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 ,② ,③ ④ 中,运算结果是 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米,若一年以 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 。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 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 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 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 (、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 (,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1) ;(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 计算:(1)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 计算:(1) ;(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 ;(2) ;(3) ;(4)

  2.计算:

  (1) ;(2) ;(3) ;(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 计算 ;(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 随着不断地对折, 面条根数不断增加. 若一碗面约有64 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 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 048 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 第1题,P41 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5 (2) =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和:5

  (2):和: (3)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和:5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平方根》教学设计PPT课件导学案教案

  课题: 10.1 平方根(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知识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情境导入 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多媒体同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那么,你们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人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米/秒). 、 的大小满足 .怎样求 、 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请看下面的问题.“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此内容有感染力,使学生对

  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计算实际上是已知

  幂和乘方的指数求底数的问题,是乘方的逆运算,学生以前没有见过,由此引出了本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这些内容的大体思路.

  提出问题

  感知新知 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160页的问题(问题略),然后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 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这个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就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它的面积的过程互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这种互逆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归纳新知 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乘方运算中,已知一个数的指数和它的幂求这个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规定x = .

  思考:这里的数a应该是怎样的数呢?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 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因为…… 也可以写成 ,读作“二次根号a”。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比较抽象,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石这个新

  的符号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通过此问题,使学生对符号“而”表示的具体含义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应用新知 例.(课本第160页的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建议:首先应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应满足怎样的等式,应该用怎样的记号来表示它,在此基础上再求出结果,例如求100的算术平方根,就是求一个数x,使 =100,因为

  例题的解答展示了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在开始阶段,宜让学生适当模仿,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结果.

  探究拓展 提出问题:(课本第160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 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教科书在边空提出问题“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

  这是为在10.3节介绍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的点做准备.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布置作业 3、 必做题:课本第167页习题10.1第1、2、3题;168页第11题。

  4、 备选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i. 是25的算术平方根;

  ii. 一6是 的算术平方根;

  iii.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iv. 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2)下列各式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

  ①- ② ③ ④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求以这个正方形的边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在本节的第一个“探究”栏目之前,重点是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因此所涉及的数(包括例题中的数)都是完全平方数(能表示成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所求的是这些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要建立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引入算

  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感受新数(无理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章前图的学习不要省略.特别地应提醒学生这里求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幂和乘方求底数的问题,是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并有兴趣

  的.教学中要注意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对它的符号的理解与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但这也是最重要的,能从根号很自然地联想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应满足的一个等式)这是学好平方根概念的基本保证,所以在例题之前安排了试一试和想一想,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训练.

  通过对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引人算术平方根符号的必要性,明确有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不能容易地求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情景设置:

  同学们,现在我们家里都有电视机,大家都知道电视机的横切面是个长方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将几台型号相同的电视机叠放在一起组成“电视墙” ,计算图中这些电视墙的面积。

  (每一个小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墙”是一个长方形,由9个小长方形组成。

  从整体上看,“电视墙”的面积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积:3a·3b;

  从局部看,“电视墙”中的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都是ab,“电视墙”的面积是这些小长方形的面积和:9ab。

  于是,我们有:3a·3b = 9ab.

  新课讲解:

  1.探索研究

  一起来观察上面这个等式:3a·3b = 9ab,根据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知道,3a、3b都是单项式,9ab也是个单项式,那么计算时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4ab·5b这两个单项式的积是20ab吗?

  请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两个单项式3a与3b相乘,只要把两个单项式的系数3与3相乘,再把这两个单项式的字母a与b相乘,即3a·3b =(3×3)·(a·b)= 9ab.

  4ab·5b这两个单项式的`积是20ab。

  同学们回答的太棒了,两个单项式相乘,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们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例题

  计算:(1)a·(6ab);

  (2)(2x)·(-3xy).

  解: (1)a·(6ab)

  = (×6)·(a·a)·b

  = 2ab;(教师规范格式)

  (2)(2x)·(-3xy).

  = 8x·(-3xy)

  = 【8×(-3)】(x·x)y

  = -24xy.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

  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2、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1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03-26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02-15

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02-15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02-15

【精】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5

【推荐】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5

【荐】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5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