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证券论文>商业股六年叹息

商业股六年叹息

时间:2023-02-20 10:21:25 证券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商业股六年叹息

 
    商业上市公司成了时下中国证券市场里闷闷不乐的板块。对投资者来说,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除了这一板块成为“壳资源”时还能吸引市场的注意力外,其他方面似乎一无是处。或许对整个行业的洗心革面来说,重组、整合才是商业板块明智的选择
 
  “目前沪深两市的商业上市公司维持在70余家左右,有些商业股正在转型。”某证券研究所有关人士接受本刊记者咨询时这么分析。

  “2002年的中报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程度不一的下降,财务指标也有恶化的迹象,甚至部分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以前经营业绩尚属良好的部分上市公司在2002年中报里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滑坡,例如西单商场、宝商集团等。”一位证券研究员如是说。

  众所周知,商业上市公司大多为百货零售企业,地处全国各大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黄金地带,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商业设施,具备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及当地较高的企业知名度。正因这种贵族的效应,王府井、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等知名老店的上市曾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两家公司80多元的开盘价还曾是股市热血沸腾的话题。此后,每一家商业公司的上市都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近年来,在行业发展失控、竞争激烈、社会购买力不断分流、消费持续疲软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零售业在“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背景下的超额利润时代已经结束,商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这就使得许多商业上市公司举步维艰。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介绍,就我国而言,百货业这几年确实出现了利润下滑的趋势,这种趋势恐怕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目前,商业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投资参股。各上市公司重组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公司壮士断腕,完全让出壳资源另谋他业;有的公司涉足高科技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有的公司则坚守商业阵地,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向大商业进军。总之都面临或尝试着业态的转换和更新。

  昔日贵族成贫民

  短缺经济让商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996年,商业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达0.30元,这样如花似锦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97年。这一年,作为中国商业发展见证人的王府井每股收益达到0.51元的历史高点,但不幸的是,这也成了商业上市公司最后的辉煌。

  1997年,一场让世人始料不及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国内市场,而短缺经济的结束又令商业企业雪上加霜。双重利空让商业股的业绩逐年下滑,1998年,商业板块每股收益0.16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0.7791%。1999年,近半数公司出现销售下滑,主营利润率进一步下降,而原因多为费用激增,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利润构成中主营利润所占的比重逐渐下滑,上市公司寻求业外发展的企图尽显无遗。

  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随着宏观经济回暖,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商业类上市公司主业经营开始止跌回升,2000年年报显示,2000年商业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达0.18元,净资产收益率4.62%,与1999年的0.16元和2.25%相比业绩有所提升。但是从2001年年报来看,商业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仅6分钱,比2000年下降57%;主营业务利润率也由2000年的3.4%左右下降到1.92%。从2002年公布的中报情况来看,商业股仍处于一个业绩下滑的态势,没能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其中,业绩水平同2001年同期相比,有70%以上的上市公司出现了业绩的下降,总体业绩水平仍然不容乐观。

  从2002年的宏观经济面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加速上升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0%,初步扭转了去年经济增长率前高后低、逐季下滑的走势。与此同时,物价水平却出现了明显下降,2002年前6个月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01年同期下降0.8%,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零售物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8%,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宏观经济面的整体走好,但零售物价水平的连连走低,造成了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

  总体来看,2002年的中报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程度不一的下降,财务指标也有恶化的迹象,甚至部分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50%以上。从地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好于不发达地区商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比如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达到了0.1元以上,而对于地处西部的西安民生的中报业绩只有0.035元,ST成百的中报业绩甚至亏损至0.012元。这不仅同发达地区的当地的较高收入水平有关,还同上市公司管理层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类重组也是分不开的。

  以前经营业绩尚属良好的部分上市公司在2002年的中报中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例如西单商场、宝商集团等。西单商场在2000年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配股之后,投资项目屡屡搁浅,募集资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据悉现在仍有5亿元资金存放银行,到2003年再去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据2002年的中报显示,每股收益为0.03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012元。对于像西单商场这样历史长、商誉好、上市早、政府关系较好的商业企业,它们普遍具有一定的募集资金能力,然而受制于“大商场”自身人才、经验、机制、管理的制约,它们往往在投资新业态时心存疑虑或力不从心,大大影响了投资效率。

  重组魔方大转动

  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商业将成为中国入世后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而中国政府也已承诺除了30家店铺以上的仓储式连锁超市和销售部分重要商品的连锁店仍由中方控股外,将在3年内逐步取消对其他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方面的限制。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零售集团将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中国,而已进入中国市场的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也明显加快了扩张步伐。由于它们拥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必将对中国零售业形成较大冲击,分割我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利润,导致我国零售业绝对利润额的可能减少。

  面对这种局面,商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必须转动资产重组的魔方才能将自己救出水深火热,提高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众多商业板块上市公司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因此从1998年后,商业板块就一直是资产重组的多发地带,也是黑马频出的一个摇篮。

  1998年有7家商业类上市公司重组,1999年有4家,2000年最多有9家,占到整个商业板块的20%还多。该板块的上市公司容易发生资产重组,不仅和外在的激烈竞争有关,还同自身的特有素质有较大关联。

  首先,商业本身投资周期短,流通性强,风险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创建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要用1.5年至2年时间,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3年至5年。相比之下,购并企业只需短短3个月至5个月,比新建企业在时间周期上缩短2年至3年。而当今零售市场瞬息

万变,一旦创建企业周期过长,难免会因市场变化而引发更多的投资风险。

  其次,商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这是由于商业类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例较小,资产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土地上,又多处属于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变现能力强,且增值潜力较大,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强。若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其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强,因此重组容易成功。

  商业板块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较大,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使得收购方实现重组在形式上变得容易。商业上市公司总股本很大部分(71%)分布在1亿元到3亿元间,约有一半的公司总股本在2亿元以下,而流通盘的数量更为明显,流通盘全部分布在2000万元到2亿元之间,有31家公司流通盘在1亿元以下,这进一步加大了重组的可操作性。

  我国上市公司背后大多有可以依靠的企业集团,当经营困难时,集团往往可以对其进行扶持。但对商业上市公司而言,一般要么其集团公司实力较弱,要么根本没有可资依赖的集团公司,当企业经营出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只有借助外在因素进行彻底的根治。同时,由于该类股份公司的国有股权大多集中在当地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不仅掌握着本地大量的、涉及各行各业的优质资产,还要考虑本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就为上市公司资产的置换、重组提供了外在的资产基础和动力。其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重组的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加大重组力度,使其更具彻底性。

  换馅卖壳挺合算

  从2002年资产重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控股权转移型资产重组仍然是商业板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发生控股权转移的商业上市公司有ST国货、铜城集团、青岛东方、津百股份(股权划转)、长百集团(股权划转)、济南百货、东百集团、豫园商城、烟台发展(再次变更控股权)、ST郑百文。同时商业板块股东更替型重组另一大亮点是民营企业入主力度日益加大。这些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的民营企业入主,不仅给公司带来了业绩的大幅提升,而且为上市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目前,市场中最常见的商业股重组就是绩差商业股的被动重组。绩差的商业股通过主业置换可彻底地改头换面,以全新的概念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赢得市场的热烈追捧。这类资产重组的力度最为彻底,通过主营业务的根本转换重新塑造核心竞争力。郑州百文在山东三联的支持下,收购了三联集团的五家连锁店。民族集团也进行了资产置换,将内蒙古民族商场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权置换出去。另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发生了股权重组,如上海的复星收购豫园商城,西安高新医院收购陕解放。另外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行整合,增强实力。如南京市正在将17家大型商业企业组成以两家上市公司南京新百和南京中商为核心的两大商业集团。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实力的增强,必将为上市公司的低成本扩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这类资产重组中,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民营经济的力量在这里显现。比如民营企业横店集团通过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光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现了对青鸟东方的实际控股后,对其与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置换。将青鸟东方的主要商场和六个控股子公司与浙江康裕制药有限公司95%的股权、横店集团得邦化学有限公司90%的股权、横店集团东阳家园医药有限公司95%的股权等医药化工资产及部分现金资产进行置换,青岛东方主营业务因而变更为医药化工产品的研制生产。2002年的中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31948.38万元,净利润1566.99万元,业绩同比实现了成百倍的增长,并成功实现了扭亏。

  有专家指出,淡出商业行业将是商业板块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入世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未来两三年将有三分之一商业上市公司淡出商业行业。通过重组,淡出商品的批发、零售业,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外,完全让出壳资源另谋他业,有点壮士断腕、脱胎换骨的意味,细细品味起来,却发现“另谋他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由于商业板块上市公司的主业大多处于衰退状况,所以核心竞争力渐失,可塑性较强,从而使收购方从内容上完成实质性重组成为可能。如南开戈德、创智科技、青鸟天桥等8家商业公司转向IT行业,ST高斯达、烟台发展转向生物制药(包括新近横店集团入主的青岛东方也极有可能),成都华联转向酒类销售,万象集团转向房地产,甬城隍庙转向包装行业等。

  作为出让壳资源的典型案例,长江证券研究所杨广伟分析指出,环宇股份走的是一条“换肉卖壳”之路。1997年底,环宇将几乎全部的经营性资产与国内酿酒业的领先厂家山东兰陵企业(集团)总公司的优质资产交换。由此剥离了所属的人民商场、鲁南大厦和国货大厦等经营状况不良的资产,而将兰陵集团优质资产中的两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控股股份公司20.6%的股权转移至环宇股份,并将公司名称改为“兰陵陈香”,从而完成了兰陵陈香的借壳上市和环宇股份主营由商业百货向酿酒业的转变。

  创智科技是借五一文的“壳”上市。1998年4月,五一文公司第一大股东长沙五一文化用品商场集团资产管理协会以其拥有的1315.15万股的股权作为投资,与湖南创智软件园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湖南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创智科技成为五一文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五一文主营业务改为计算机,商业成为次要业务。

  六渡桥走的是一条同样的道路。1998年6月,原武汉市江汉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将持有的六渡桥38.1%的股权全部划转给华中信息技术总公司,后者一跃成为六渡桥第一大股东。随后六渡桥与华中信息技术总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资产置换:将持有的武汉万商服氏有限公司97.5%的股权与华中信息技术总公司持有的厦门汉原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互换;将拥有的桥西商厦4、5、6共三层的产权与华中信息技术总公司持有的武汉华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0.8%的股权互换;收购华中信息技术总公司持有的武汉伦华信电脑有限公司50%的股权。经过一系列的资产运作,六渡桥逐步从以商业零售为主的经营模式转换为高新技术、房地产、商业并举的经营模式,并且公司名称改为“武汉华信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六渡桥,这个在武汉极负盛誉的名字从此在上市公司中消失了。

  当然,除了上述三只股票外,商业上市公司中还有一些股票发生了类似的资产置换。其中,更换第一大股东是重组力度最大的方式,它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煤航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受让多家公司持有的百隆集团的法人股后,成为百隆集团的第一大股东;银基集团受让东大发达集团、沈阳供销社和沈阳资产经营公司等多家公司出让的股份后,入主辽物资;宁波中百的原第一大股东——宁波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其持有全部股份转让给北京首都创业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北京经济发展投资公司:原成都华联的第一大股东——成都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其持有的17.34%股权转让给四川郎酒集团公司;河南思达科技公司受让石家庄桥东区城市建设开发公司持有的石劝业的1492.7万股,从而成为石劝业的第一大股东。同样,利用类似的方式,宁波嘉源实业公司成为绍兴百大的第一大股东。

  值得深思的是,新股东是否注入优质资产对公司发展有重大影响。例如煤航集团入主百隆集团

后,收购了煤航集团所属三家全资子公司:西安煤航现代测绘工程公司、西安煤航地图制印公司和陕西航票证印刷厂,这三家公司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1999年百隆主营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1.8%和205.19%,主要是得益于这三家已进入回报期公司的加入。银基集团成为辽物资第一股东后,对辽物资的资产进行100%置换,将其三家全资子公司的优质资产全部注入,使连续亏损2年的辽物资一举扭亏为盈。与此类似的是四川郎酒集团将其全资拥有的四川省古蔺名优酒销售公司20%的股权注入成都华联,北京经济发展投资公司用高登大厦部分产权置换宁波中百大厦部分空闲大楼的产权。目前,上述几家公司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相应表现良好。但是,我们也看到,第一大股东易人后,新股东并未注入优质资产,其公司经营也就难有起色。宁波嘉源实业公司进入绍兴百大后就没有资产重组动作,1999年其每股收益也仅为0.06元,没有多少提高。

  多元战略新卖点

  在经过各种尝试之后,有不少公司已经放慢甚至放弃了在主业上的继续扩张,转移战场,在其他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企业向多元化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采用这类策略的上市公司属盈利能力一般的上市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错,但从长期来看只从事商业前途黯淡,只有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盈利点,进入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金融和环保等产业,及早完成产业转型才是上策。

  于是,我们看到新华百货的触角伸向了金融、环保等产业;宝商集团建立起以超市商贸业为核心,以制药业为龙头,以酒店业、路桥收费业和广告信息业为基础的多领域现代企业集团。而大连友谊的兴趣更为广泛,控股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参股上海创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生物医药、中成药、新材料及其他高科技行业的产品研制与开发等;参股上海信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主营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销售,信息网路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民族集团也进行了资产置换,将内蒙古民族商场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权置换出去。拟置入资产为时代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与智能检测仪器及配电自动化生产相关的研究、生产、销售资产,使民族集团涉足机电一体化和电力电子应用的高科技领域。

  除了资产重组外,一些经营良好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上市公司多采用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将资金投入高科技或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

  例如百隆股份改变配股资金投向,收购西安煤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属的三个子公司后,涉足高科技领域,增强了公司盈利能力。2000年中期,以航测为主的高科技业务实现净利润2090万元,占公司总利润的63%。

  华联商城1999年6月与安徽新长江投资集团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即投资106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后者的全资子公司安徽新长江网络经济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该网络经济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服务等业务。2000年上半年,新长江网络公司吸收了20000多户上网会员单位,实现了网上合同交易金额95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098万元、净利润2146万元,分别占华联商城主营业务、净利润的20.36%和79.41%,是公司利润的重要支柱。公司推出的2000年配股方案中,资金主要是投向B2C的电子商务网络。

  武汉中百1998年4月投资630万元控股武汉澜波洋科技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积极介入高科技信息产业。该公司推出主导产品——电视股票行情接收卡,能直接通过有线电视台接收信号,已与全国60多家有线电视台取得联系,自1998年8月份收购重组后,已生产7000套,销售形势较好,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创效。2000年5月16日,通过受让收购了武汉中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上海九百1999年1月出资1800万元,与海南双赢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九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硬件、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2000年1月投资2550万元与上海奥神环境高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上海久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7月,投资2450万元与富邦公司共同设立“上海百富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控股上海阿拉顶信息技术公司。此外,还出资1755万元受让上海九百集团持有的东方证券公司1500万股的股权。

  鄂武商1998年3月与属下武商置业发展公司联合出资350万元,整体收购高科技企业武汉顺泰电子有限公司,并在一年之内追加投资2000万元,支持顺泰公司国际领先的静电扬声器产品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与几年前几乎将全部家当投入到一个商业项目不同,商业公司这轮投资新兴产业的初期投入并不是很大,多数带有试验性质,即使失败,也在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因某项投资失败而毁掉整个公司的现象出现。而对外投资失败正是之前大多数公司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不少公司的这类投资只是在粉饰对外形象,完全不会对公司起到促进作用,还有更多的公司是在盲目跟风,成功率不会很高。

  坚守传统改业态在一些上市公司纷纷出让壳资源或涉足高科技及其他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另一些上市公司如第一百货、华联商厦、王府井、津国商、鄂武商、武汉中商等则坚守商业阵地,谋求新的发展。

  尤其是一些绩优商业股上市公司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积极主动进行业内重组,一般是实现强强联合,继续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大搞连锁业态,以提高盈利能力。20世纪末,以连锁业为标志兴起了一场商业革命浪潮。国内商业企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百货商业向现代连锁商业转型的过程中。连锁经营具有传统百货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当代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凭借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已成为流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商业市场进入由群英争雄向寡头确立过渡的决战时期。扩张的主力是蒸蒸日上的连锁超市和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而并购当地已有的销售网点,纳入自己的体系是更快更有效的途径。

  代表着未来流通领域发展方向的各种新型业态如仓储店、便利店、大卖场、连锁超市等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未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商业企业将是这类新型业态的公司。友谊华侨、时装股份正是看准了大百货商场发展乏力、新型业态快速增长这一发展趋势展开了重组。

  比如北京华联面对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构建以直营店为中心的全国性连锁网络体系,截至2001年末,公司已在北京、大连、南京等城市共开了16家综合超市分公司,今年将再设立17家综合超市分公司。在2002年上半年发布过公告要进行大型超市投资的还有:欧亚集团、合肥百货、北京城乡、广州友谊、津劝业和西单商场等。尽管配股未成功,北京城乡还是决定投资6亿元,分别兴建6家至8家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的仓储超市门店。

  总之,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商品零售业及商业

上市公司的转变步伐将明显加快,商品零售行业的格局调整也在所难免。自然,部分商业公司的改弦易辙并不能说明商业企业注定就是穷途末路,当前,商业类上市公司应借调整之机,加快自身机制转变,壮大竞争实力,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记者杨宏生/《中国商界》杂志)
 

【商业股六年叹息】相关文章:

叹息的日记12-27

叹息的作文08-24

叹息高中作文03-07

书包的叹息作文08-18

小河的叹息作文04-23

鹰的叹息作文05-05

武侯祠的叹息作文06-27

中国股市A股、B股、H股投资价值的比较研究08-05

这样的人让我叹息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