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商业股六年叹息

时间:2006-11-22栏目:证券论文

36%和79.41%,是公司利润的重要支柱。公司推出的2000年配股方案中,资金主要是投向B2C的电子商务网络。

  武汉中百1998年4月投资630万元控股武汉澜波洋科技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积极介入高科技信息产业。该公司推出主导产品——电视股票行情接收卡,能直接通过有线电视台接收信号,已与全国60多家有线电视台取得联系,自1998年8月份收购重组后,已生产7000套,销售形势较好,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创效。2000年5月16日,通过受让收购了武汉中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上海九百1999年1月出资1800万元,与海南双赢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九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硬件、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2000年1月投资2550万元与上海奥神环境高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上海久隆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7月,投资2450万元与富邦公司共同设立“上海百富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控股上海阿拉顶信息技术公司。此外,还出资1755万元受让上海九百集团持有的东方证券公司1500万股的股权。

  鄂武商1998年3月与属下武商置业发展公司联合出资350万元,整体收购高科技企业武汉顺泰电子有限公司,并在一年之内追加投资2000万元,支持顺泰公司国际领先的静电扬声器产品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与几年前几乎将全部家当投入到一个商业项目不同,商业公司这轮投资新兴产业的初期投入并不是很大,多数带有试验性质,即使失败,也在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因某项投资失败而毁掉整个公司的现象出现。而对外投资失败正是之前大多数公司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不少公司的这类投资只是在粉饰对外形象,完全不会对公司起到促进作用,还有更多的公司是在盲目跟风,成功率不会很高。

  坚守传统改业态在一些上市公司纷纷出让壳资源或涉足高科技及其他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另一些上市公司如第一百货、华联商厦、王府井、津国商、鄂武商、武汉中商等则坚守商业阵地,谋求新的发展。

  尤其是一些绩优商业股上市公司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积极主动进行业内重组,一般是实现强强联合,继续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大搞连锁业态,以提高盈利能力。20世纪末,以连锁业为标志兴起了一场商业革命浪潮。国内商业企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百货商业向现代连锁商业转型的过程中。连锁经营具有传统百货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当代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凭借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已成为流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商业市场进入由群英争雄向寡头确立过渡的决战时期。扩张的主力是蒸蒸日上的连锁超市和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而并购当地已有的销售网点,纳入自己的体系是更快更有效的途径。

  代表着未来流通领域发展方向的各种新型业态如仓储店、便利店、大卖场、连锁超市等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未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商业企业将是这类新型业态的公司。友谊华侨、时装股份正是看准了大百货商场发展乏力、新型业态快速增长这一发展趋势展开了重组。

  比如北京华联面对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构建以直营店为中心的全国性连锁网络体系,截至2001年末,公司已在北京、大连、南京等城市共开了16家综合超市分公司,今年将再设立17家综合超市分公司。在2002年上半年发布过公告要进行大型超市投资的还有:欧亚集团、合肥百货、北京城乡、广州友谊、津劝业和西单商场等。尽管配股未成功,北京城乡还是决定投资6亿元,分别兴建6家至8家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的仓储超市门店。

  总之,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商品零售业及商业

上市公司的转变步伐将明显加快,商品零售行业的格局调整也在所难免。自然,部分商业公司的改弦易辙并不能说明商业企业注定就是穷途末路,当前,商业类上市公司应借调整之机,加快自身机制转变,壮大竞争实力,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记者杨宏生/《中国商界》杂志)
 

上一页  [1] [2] [3]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