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证券论文>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会计信息披露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会计信息披露

时间:2023-02-20 10:29:19 证券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会计信息披露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具有的筹资,产权复合与重组、资金导向与资源优化配置、宏观调控等重要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功能的实现程度,取决与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而证券市场的效率来自严密的监管和适当的自由度,集中体现在管理模式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度和监管政策的灵活度。

      所谓监管,一般指代表社会利益的国家,政府或其他授权机构,通过设定一定的行为标准、规则或准则,对有关机关或参与者活动的合规性,进行持续的和专门的监督,以限制参与者的行为不损害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或不产生有违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的后果,并对不合规行为及其后果实施监察或处理。

      监管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自然垄断、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市场机制不可能达到经济资源最优配置的理想状态,此时,作为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政府就要用“看的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对经济活动和市场进行干预、监管。实行监管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市场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垄断、操纵市场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减少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对于信息透明度要求高、参与者利益联系紧密、价格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人为操纵、欺诈行为的经济部门和市场活动,更应该实行有效的监管措施,从而保障经济活动健康地发展。

     证券市场是一个需要实行监管的市场。然而,过紧的监管会引起市场参与的减少,抑制市场活跃度和创新概念的推出,增加交易成本。而过松的市场监管则会纵容欺诈行为和市场操纵,损害投资者。有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应在维护市场有序高效地运作、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同时,有效遏止市场操纵、欺诈等行为。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何既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又维持市场安全有效,是证券市场监管者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当前的症结,主要表现为行政干预和计划色彩依然浓厚,直接影响了股市的平稳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今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证券监管思路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先带有较强计划色彩的控制风险思路转向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揭示风险思路。

      这一重大转变,源于对我国证券市场近十年监管实践的认识的深化。证券市场是一个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市场,投资者参与其中,收益自享,风险自担。证监会多位领导反复强调,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但对这个“保护中小投资者”不应狭隘地被理解为保护中小股民获利,而是在“三公”(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下保护中小股民与大户们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这一转变最重要的标志是:一级市场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

      审批制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监管部门的质量把关,把那些业绩差,不符合发行和上市条件的公司拒之门外,从源头上控制证券市场的风险。而事实上,由于审批制重条件轻披露,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一些公司发行与上市时有意隐瞒了一些重要事项,给市场留下了重大隐患,红光案就是一个典型。而且,上市公司的质量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审批制不能控制的,一旦风险浮出,监管部门反而难脱尴尬境地。
实行核准制,则将公司发股和上市的决定权交给了市场,即各种中介机构和公司自身,这些中介机构和公司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也为了免遭法律严格的惩罚,极力推荐优秀公司,并依照有关法律严格掌握发行和上市条件,严格进行信息披露,从而有效地实现了风险的最大揭示和市场化。

这一转变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二级市场从关注指数涨跌转向了做好裁判工作,从“保壳”转向“筛壳”。以前,为了控制二级市场风险,监管部门经常在行情火暴时泼凉水,在行情低迷时出利好;对垃圾股一味迁就,实行“保壳”政策。这些措施看似控制了市场风险,实则市场风险非但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被掩盖,积累甚至扩大了。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表示,监管部门不应关注指数,而应做好裁判工作,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在经过充分的风险揭示后,对连续亏损或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实行摘牌,这些市场化的措施,充分体现了风险揭示,风险自担的监管新思路。

这一转变的第三个重要标志是对已上市公司的监管从注重业绩转向了注重信息披露。在传统控制风险的监管思路下,监管部门更多地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今年以来,在揭示风险这一新的监管思路的指导下,证券部门关注更多的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的运作和业绩交由上市公司自己去决定和考虑,监管部门不再去干预。在信息披露上,对所有上市公司——不论是绩优公司还是绩差公司一视同仁,要求信息披露充分、及时、客观。

以上文中不断提及信息披露,下面我就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信息披露一般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股说明书(或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披露文件,向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先进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股票发行,上市和交易过程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和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活动标准。从证券市场的角度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制定的一种证券市场游戏规则;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则是其按照这一法律制度所必须承担的义务。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之所以会成为证券市场制度的核心,是由证券这种商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证券这种商品的特殊主要又是由其特殊的价值决定方式所决定的。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价值来自于生产该商品所投入的劳动,证券是根据法律规定发行的代表对财产所有权的收益权的一种法律凭证,其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它代表了对一定数量的现实资本占有权,可以用来买卖,具有交换价值,且由于它还代表了对占有的该部分实现资本收益的所有权,所以其交换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所代表的这部分现实资本的大小,而且还与这部分现实资本的收益能力有关,是现实资本和收益能力两者的综合结果。
证券的交换价值不仅表现在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多少上,更多地是表现在其投资价值的高低上,即它所具有的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能力上,且证券这种商品的价值具有主观预期性,这就使得证券产品的交换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因此完全可以说证券是一种信息决定产品,而上市公司本身则是该信息产品的一个主要信息源,且因为上市公司处于持续经营状态,其面临的又是一个连续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公司的经营决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会计信息披露

策就会不断进行调整,相对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预期也会随之不断调整,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还是一个不断发布新信息的动态信息源,新信息的出现则有可能导致人们改变旧的判断,形成新的判断,从而导致证券交易价格的调整。易见,一个较公平、合理的证券价格应是一个能随时较完整地反映影响人们的预期因素的价格。而各种影响人们预期的因素能否被及时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及其被反映的程度,虽取决于多个方面的环节和各种不同的因素,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却是决定这一切的基础,以下通过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上得以论证。
有效资本假设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有关某个资本品的全部信息都能够迅速、完整和准确地被某个关注它的投资者所得到,进而作为该资本品的购买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明确地判断出该资本品的价值,从而得以以符合价值的价格购买到该资本品。
将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应用于股票市场,就可得出以下结论:在一个有效的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价格均最真实,最准确地反映了该股票及其发行人在该时点的全部信息。由此可见,若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则任何一个在该市场上交易的股票的实际发行价格,都应当全面反映了该股票的价值,而该价值是所有投资者通过对该股票发行者的所有信息判断而取得的。若一股票市场满足上述假设则将其称之为有效市场。所谓的有效是指价格对信息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效率,这一高效率不仅是指价格对信息反映的速度,且包括价格对信息反映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要该有效市场得以建立需要有四个条件:①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即有关每一只股票的全部信息都能充分地、真实地、及时地在市场上得以公开。②信息从公开到被接收的有效性,即有关每一只股票的全部信息都能充分地、真实地、及时地被关注该股票的投资者所获取。③信息接收者对所获取信息做出判断的有效性,即每一关注该股票的投资者均可以根据所获取信息做出一致的、合理的、及时的价值判断。④信息的接收者依据其判断实施投资的有效性,即每一关注该股票的投资者都能根据其判断做出准确、及时的行动。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能够完全满足有效资本市场四个条件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根据这四个条件被满足的程度的不同,将资本有效性划分为三个层次: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此外还有一个不同于有效市场的市场——无效市场。
截止到目前,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的证券时常目前勉强可以达到弱式有效市场,更有一些认为,中国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未达到弱式有效,正处于无效市场向弱式有效市场过渡时期。形成以上结论的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 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上市公司常将信息披视为一种累赘和额外的负担,而非将其视为一种应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此往往不是主动去披露有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能不披露就尽量不披露的观点。产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多不愿让公众知道的暗点,因而对信息披露产生一种畏惧和逃避的心理。
第二, 信息披露的随意性或不规范性。
尽管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但许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式、披露内容和披露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以至于造成大量的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公司管理人员的认识和素质问题;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
第三, 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和不连续性。
本文曾提过,上市公司的经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其信息披露过程也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目前许多上市公司都做不到这点,其中有人为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第四, 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在我国,信息披露严重失真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抽查结果表明:会计信息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失真,有的问题相当严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还有待提高。此次抽查共涉及外贸(粮油食品进出、化工进出口)、电信、汽车、机械等行业的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被抽查的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资产失真度0.95%;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共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所有者权益失真度1.82%;利润总额不实有157户,共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33.4%,可见其中最严重的是利润指标失真,抽查的159户企业只有2户不存在利润总额不实问题。
众所周知的“琼民源”案件,其在1996年利润总额5.7亿中有5.4亿是虚增的;东方锅炉为达到上市目的,虚增1992~1994年利润1500万元,在上市公告中做虚假披露;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四通高科虚假披露上市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虚假披露1996、1997年1998年中期公司的资产、收入、利润的财务报告;此外,还有飞龙实业、中国高科等公司的违规虚假披露行为,类似这些情况还屡见不鲜。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后面所隐藏的原因有:
从主观上看,主要是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动机要对自己进行利润包装。这些动机包括:①自身经营不善,仍力图达到净资产收益率所要求的最低10%水平,以便于配股融资;②注重壳资源的稀缺性,防止因连续亏损,净资产低于面值而面临摘牌或特殊处理的威胁;③提高每股收益,为提高股价,下一步通过配股募集更多的资金做准备;④买壳上市,装入利润,改善公司业绩;⑤配合庄家炒作共同获利。
从客观上看,①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为信息披露的认为操纵打开了方便之门;②中介机构执业人员的执业质量普遍较低;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投资者的理念。我国股票市场95%是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受经济、时间以及学识等原因的限制,其投机行为远大于投资行为。对他们而言,股票收益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炒作机会,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也采取了姑息放任的态度,在“琼民源”一案中,按理说对股东的保护应受到他们的欢迎,但一些小股东却围攻中国证监会,在他们看来,若政府不去查办,他们就不会损失。由于投资者这种不恰当行为,加剧了证券市场的动荡,也会给会计信息提供者留下造假的空间。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效市场向有效市场的发展进程,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证券市场上供求双方大量的非理性投机,一方面加大了证券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则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我认为这一问题应尽快解决,要解决该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健全法制建设,加大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
2.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尽早建立。
3. 依法建账,严格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将新《会计法》作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武器。
4.&nbs

p;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公正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 推广网络财务软件,提高会计信息时效。
以上就是我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一些问题的看法及阐述。
总而言之,我认为市场运行自有规律,市场监督只有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证监会将思路从控制风险转移至揭示风险,更多关注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这一问题,是我门不断认识证券市场运行规律、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结果。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文章: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08-0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探讨08-07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因素分析08-07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因素分析08-07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08-05

向雇员披露会计信息 打破监管困境08-05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08-0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陷的分析08-07

会计信息披露的十大破绽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