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证券论文>B股市场对内开放周年回顾

B股市场对内开放周年回顾

时间:2023-02-20 10:30:37 证券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B股市场对内开放周年回顾

  策划:本报记者部
  ●股指    近期上证B指较去年6月最高点已跌去四成余,深证B指较去年6月已跌去5成余,两市皆较去年开放政策前尚有七成升幅,但目前已基本回调至当初井喷行情连续涨停打开的位置;
  ●成交   近期深市B股日成交仅及去年三月的数十分之一,沪市B股近期日成交也仅及去年三月日成交的十分之一,近期日成交量甚至较去年政策公布前的一月份的日成交也远远不足;
  ●融资   自前年十月雷伊B发行至今,B股市场新股发行已整整一年半“颗粒无收”,随着PT水仙、PT中浩、PT金田的退市,B股上市公司家数已经从原来的114家减至111家;
  ●持股   以24家纯B股为例,平均每户持流通股数从2000年末的近3万股锐减至2001年末的0.56万股,名列B股公司十大股东中的原来300多家外资机构股东有九成以上在2001年度有减持举动,平均减持比例超过五成多。
  投资者散户化 外资总体淡出 ——B股市场投资者状况分析
  □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钟精腾
  去年2月B股市场对内开放后B股行情如坐过山车——大起大落。期间场内投资者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前期急流勇退的外资在目前的低位有否回流、大股东增持及减持哪些股票等等成为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以下是笔者对B股公司2000年和2001年年报股东持股变化的统计分析,相信能增加投资者对B股市场的理性认识。散户化趋势明显
  去年B股市场开放后投资者散户化、本土化已是不争的事实,B股公司股东人数和股东平均持股量从2000年到2001年的变化对此有很好的反映。
  从2000年数据看,112家B股公司(含PT金田)中,除了少数股本较大的公司如东电B、陆家B等股东人数较多外(分别达到18251户和19560户),1万户以上的寥寥无几,1万户以下的占了九成多,并且4000户以下的占了四成多,平均起来,2000年底B股上市公司的B股股东人数不超过5500户。其中茉织B股东数最少,仅有616户,另外杭汽轮B、联华B、帝贤B、雷伊B、深本实B等均不足2000户。但2001年底,股东户数相比2000年底出现急剧膨胀的现象,平均膨胀倍数超过4倍,其中杭汽轮的股东人数膨胀了9.96倍,从1199户增加到了13142户。
  在股东平均持股量方面,2001年底以24家纯B股为例,平均每户持流通股数从2000年年报的29905股锐减至2001年中报的6319股,再减少至2001年年报的5604股。个别公司A、B股市场筹码变化出现背离,如深华发截止2001年底公司股东总数为15409户,与2000年同期的12198户相比有所增加,但其A股户数却从2000年末的9946户锐减至2001年年末的6164户,所以其去年股东总数增加,是B股户数的激增所致,由前年的2252户猛增到9245户。外资减多增少
  去年B股的井喷上涨使得外资急流勇退,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B股公司外资机构股东数目和持股量均大幅减少。
  从总体情况来看,2000年112家B股公司中,除了6家公司的10大股东中没有外资机构股东,其余公司都有至少一家外资机构股东,112家公司共拥有300多家外资机构股东(其中一些机构持有多个公司的股份),而在2001年300多家外资机构股东中九成以上有减持的举动,平均减持比例超过五成多。
  从个体情况看,绝大部分B股公司前10名股东中不仅外资机构股东数目减少了,而且外资股东持股票数量也大幅降低。如深赤湾2000年底共有9家外资机构股东,持股量达2897万股,占其B股总量的28%,但到了2001年底,深赤湾原有9大外资机构股东全部退出,虽然也有新的外资机构股东进入,但总体持股量不到200万股。汇丽B股原有的4家境外机构已经全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茉织华B也由5家减少到1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资机构都选择减持或出局,也有一些外资股东在“坚守岗位”,如海航B股、江铃B等外资法人股股东。还有8家外资机构不仅没有减持,反而还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增持,如日本松岗株式会社2000年持有茉织华9263万股,2001年大幅增加到18101万股,皮尔金顿国际控股公司2000年持有耀皮8385万股,2001年增加到9250万股。这些持股不动或增持的外资机构,主要是外资法人股和战略投资者。
  部分外资在个别B股低位回补现象明显。如邮通B,200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外资大股东全身而退,外资持股量从2000年报的1905万股减持至2001年中报的118万股,但2001年底又回升至1428万股。
  市场发展遭遇难题 
  □本报记者  汪涛
  在人们对去年2、3月红红火火的B股行情还记忆犹新的时候,B股市场却在经历了短暂的燥热之后,又逐渐地失去了勃勃生气。今年以来不仅指数从去年的最高位回落了一半多,其交易状况也恢复到开放前的波澜不惊的局面。在消息面上,来自于管理层的正式消息除了去年2月份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开放和发展B股市场的政策,就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法,政策面逐渐真空;而从媒体方面,最近,关于“B股市场已经死了”的说法,又开始见诸报端。B股市场究竟怎么了?
  种种迹象表明,去年2月份管理层在宣布对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时,对于发展B股市场,还是有诸多配套措施准备推出的,如“设立B股基金”、“加快B股市场融资步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政策后来也都没了下文。虽然管理层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但媒体并没有停止过对B股市场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很快发现,由于B股市场对内开放已彻底改变了市场参与主体的构成,这使发展B股市场的各项措施面临着诸多难题。 难题一新股发行公募?私募?
  业内人士介绍,B股公司发行过去一直是采用私募方式,由主承销商和国际协调人负责销售,只配售给海外机构投资者。但鉴于B股已经形成投资者本土化,涉及公平性,单纯的私募形式显然不再适合。如果完全按照A股上网定价发行的公募方式,可能会有很多国内外投机资金通过透支、借贷等方式在短期内筹集大量资金进行新股认购以获得短期暴利,就象目前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状况一样,而真正进行长期投资的境外投资者可能很难获得想要的数量。但如果采取公募和私募相结合的方式,又会涉及到一些问题,如散户与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如何分配才能防止外汇流失;同时,对长期投资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认购资格如何限制的问题;如何避免承销机构在私募中暗箱操作,在套取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后逃逸;等等。难题二设立基金有法规和技术障碍
  B股市场要发展,必定要发展机构投资者,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市场将出现脆弱性明显、投机性严重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因而去年对设立B股基金、发展B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呼声一度很高。但是,经过充分的讨论后人们发现,在现有的情况下要发展机构投资者其实还存在法律和技术的障碍。
  首先是法规障碍。《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一个基金投资于国家债券的比

B股市场对内开放周年回顾

例,不得低于该基金资产净值的20%。对于使用外币并局限在B股市场的基金,由于人民币还不能在资本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这一条显然难以做到;而且,“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1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由于B股公司流通盘比较小,这对于B股基金的操作也构成了一定难度。 
  其次是外汇风险。投资B股市场的基金必须使用大量外币,由此带来的技术性难题很复杂。基金使用的巨额外币是向境内居民募集还是用人民币兑换?而且,深沪两市的交易币种并不相同,B股基金当然不可能仅仅投资一个市场,是限定基金持有两种外币的比例,还是由基金在投资时自行兑换?如果是后者,由于汇率波动经常存在,B股基金管理人必须具备控制外汇风险的高超能力。最后,扩容是前提,目前,B股总市值仅仅100多亿美元左右,据测算,B股基金的总规模超过4亿美元进出就会发生困难,而目前B股二级市场的容量较小,推出基金很容易控制市场,成为市场的庄家,对市场的发展不利。难题三国有股流通更加复杂
  如果说发行方式和设立B股基金的措施所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克服的话,那么,困扰A股市场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在B股市场也并不容易解决。而且,由于有外资股东的存在,B股市场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将比A股市场会更加复杂。到目前为止,国有股减持还没有拿出一个很好的方案,那么B股市场在国有股减持还没有定案的情况下要发展,显然有一定的难度。最大的难题如何定位
  可能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结论,使业内对B股市场的定位又出现了分歧,也就是说大家对B股市场还有没有发展的必要产生分歧。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直接到境外上市的步伐加快,国内企业筹措外资的渠道大大拓宽。于是有人认为,既然有了其他可以替代的筹措外资的渠道,B股市场就丧失了其当初设立的意义;而且随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A、B股最终将走向并轨,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是,B股市场已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同时,还有人认为,为了今后A、B股并轨更加简单、顺利,为了不将证券市场一些遗留问题扩大化,B股市场也不能再扩大了,最好是维持现状。
  但也有不少业内专家对“维持现状”的看法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既然这个市场存在了,就应该将其发展好,而且,A、B股虽然最终要走向合并,但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A、B股的合并暂时还行不通,这个时间可能持续5—10年,这一段时期B股市场怎么办?在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怎么办?B股市场的投资者又怎么办?而且,B股市场已经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了,就更加应该进一步发展这个市场。套用曹凤歧的话就是:必须对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负责。
  基于此,不少专家对B股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即B股既然是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角色诞生的,那就应该将这个角色扮演到底,继续发挥我国资本市场最终向外资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其实去年管理层在开放B股市场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其具体的思路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成必然,为了减少今后A股市场开放对各方面所造成的冲击,我们需要作好相应的准备,包括法律制度、市场规则与国际的接轨,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对投资者适应国际市场风险的教育等。发展B股市场,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实验,积累经验,逐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而在当好“试验田”的基础上,B股市场还可以进一步发挥筹措外资的功能,同时也能照顾到B股市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B股后续政策“难产”,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共识”问题,因此B股市场该怎么发展,还有待各方达成一致。
  B股公司 盼望政策明朗
  □本报记者  汪 涛
  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已经开放一年了,在经历了市场短暂的狂热又复归平静之后,B股市场的开放对B股公司带来了哪些影响,曾对B股市场开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并纷纷提出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对于B股市场目前的状况有什么呼吁,最希望有什么样的政策跟进呢?融资影响各不一样
  B股市场的景气与否对上市公司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融资的影响。去年B股市场被激活以后,茉织华、闽灿坤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提出增发B股的计划,万科、中集集团也表达了不排除在B股市场融资的可能。但是,由于后续政策迟迟不出台,使多家公司的增发计划不得不搁浅。5月22日,闽灿坤召开股东大会,第一大股东香港福弛有限公司提议将去年提出的增发B股议案延缓一年。
  由于有了增发A股、转发A股等多个融资渠道,B股市场上融资计划搁浅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和前几年相比,问题不再很突出,而且,不同的公司影响也不一样。
  对于既有B股又有A股的公司,虽然在B股市场上无法融资,但还有其他选择,比如配股、增发A股等,例如粤电力、中集集团等公司都表示,如果B股市场活跃,公司可能会选择发行B股,反之,则通过A股融资。
  而对于纯B股公司,融资的矛盾就相当突出了。闽灿坤、山航等公司都是上市以后就没有再实施融资的公司,尤其是闽灿坤,从1993年上市9年以来,有6年实施过分红,但再也未实施融资。而2000年上市的山航,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比较强烈,在B股市场对内开放前由于股价偏低,价格和价值背离,公司没有再融资,开放后解决了行情低迷的问题,为增发提供了市场基础,公司有了增发的想法,但后来却又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整整一年悬而未诀,目前纯B股公司转发A股的政策也不明朗,所以公司认为目前B股市场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再融资问题。平常心对待“老外”减持
  B股市场的开放也使B股公司的股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外资股东大比例减持、退出。和媒体的炒作、渲染所不同的是,大部分公司对“老外”的减持行为都很平静。
  武锅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外资股东去年在高位减持股份的行为非常正常,高抛低吸,是最基本的投资策略,不应该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异议,而且,公司的外资股东有增有减,并不是一味的全部退出。
  粤电力与武锅的看法一样,公司认为不同的外资股东有不同的操作策略,不能一概而论,公司的外资股东全部是流通股股东,去年公司原第7大股东虽然已经减持出局,而同为外资股东的、持有公司6468.15万股B股的第4大股东和持有842万股的第9大股东却一股也没有减持。雷伊在2001年反而被外资股东增持,在2001年年报中,西方某著名基金成了公司的第6大股东。期待政策早日明朗
  虽然目前政策并不明朗,市场低迷,但一些公司对B股市场仍比较有信心。
  闽灿坤有关人士介绍,陆续都有接到投资者的电话,说看好B股市场,所以对B股市场还是比较有信心。作为目前B股市场最后一个上市公司,2000年10月上市的雷伊也表示对B股市场充满信心,并认为B股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会得到解决,而且最主要的是公司上市刚满一年,募集资金基本已经投入使用,目前资金的压力还不是很大,所以公司还有等待的时间。
  但是,在看好B股市场前景的同时,一些公司也表达了希望B股市场尽快搞活的想法。某公司负责人表示,B股市场低迷虽然对公司生产经营以及融资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还是拖累了A股股价,对公司融资也有一定程度影响,所以希望市场活跃一些

能多一些B股的投资者,能比较真实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还有一些公司认为,政策出台应该是配套的,B股市场的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应尽快有一个说法,使上市公司能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虽然B股公司不多,在资本市场所占比例不高,市场低迷对整个资本市场影响不大,但对于每家上市公司来说,影响却是百分之百的。
  海外基金巨头: 徘徊在B股门外
  □  见习记者  孙小霞
  “目前,我们只持有H股和红筹股,并没有持有B股。”全球最大的上市基金管理公司富兰克林坦伯顿集团著名基金经理人——马克·莫比尔斯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向外界透露。据报道该集团预计将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中国市场。那么,在中国A股市场尚未对外开放,海外基金业的巨舰——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是如何看待目前中国B股市场的呢?
  记者:据了解,贵公司持有B股市场股份的市值最高的时候曾达达到该市场总市值的25%,请问,在去年年初的时候,这个比例是多少?在去年6月份之后,其所持有的份额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马克:我们在2001年年初,买了几只B股,在同年6月份达到最高点就卖出了。
  记者:那么,贵公司去年对B股市场的操作策略是否和贵公司对中国市场长期稳健的投资理念相违背? 
  马克:我们没有违背我们集团的价值投资哲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人应该在最佳点为他们的投资人获利。我们仍然坚持价值投资的哲学,挑选那些经营良好,而价值尚处在被低估阶段的公司,而此投资哲学同样适用于B股市场。
  记者:贵公司对中国长期投资的理念会不会受到B股市场低迷的影响而改变? 
  马克:我们秉承的长期价值投资哲学不会发生改变。
  记者:在投资于一个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的时候,贵公司是如何预测这种变化并采用何种风险控制机制来加以预防?
  马克:中国政府为治理证券市场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中国证监会正致力于改善市场的透明度以及更注重小股东的利益。对于股票市场中的企业监管机制正在继续提升。我们对中国市场具有很强的信心。
  记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贵公司会相应地增持B股股份?如果增加,那么预计投入的资金将有多少? 
  马克:在B股市场具备一些经营良好且价格被低估的公司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买入。
  记者:目前,外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于中国B股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为在57个投资国度投资近3000亿美元的全球著名基金管理公司,贵公司认为采取何种措施更有利于B股市场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马克:我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持续改进自己的业绩,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其中,公司经营的品质和保护小股东权益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在B股市场开放一周年的过程中,贵公司是如何评价自己在这期间操作的得与失?您又是如何看待中国B股市场的投资前景?
  马克:我们的投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当一个公司的价值被高估时,我们便在市场上出售他们,而当他的价值被低估时,我们便考虑买入。 

来源:证券时报2002.05.31

【B股市场对内开放周年回顾】相关文章:

B股开放跑了谁?套了谁?08-05

开放B股市场的启示08-05

B股应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08-05

开放B股市场带来的风险及对策08-07

B股连续竞价08-05

B股:沪B可能向上突破08-05

浅析国有股减持对B股市场的影响08-05

中国股市A股、B股、H股投资价值的比较研究08-05

B股获得新生尚待时日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