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证券论文>美国基金管理模式的种类及演变

美国基金管理模式的种类及演变

时间:2023-02-20 10:36:14 证券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国基金管理模式的种类及演变

来源:证券市场导报

美国的基金管理模式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70年代以前,所有的资产都采用积极管理模式,核心基金经理起重要作用。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只有超越指数,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进入90年代,消极管理模式被广泛采用。消极管理的基金经理不承担任何指数以外的风险,唯一的目标是与指数的收益取得一致。而随着混合管理模式的引入,积极和消极管理模式的差别正逐步缩小。


美国基金管理模式的种类及演变

胡弘鑫

80年代以前,美国投资者普遍相信市场有选股高手和把握时机高手,相信他们能够取得超常的投资收益,因此积极管理模式一直是传统上的主流管理模式。但在80年代后期,基金对消极管理模式越来越重视。以下将分析消极和积极两种基金管理模式,以及由这两种模式派生出的混合管理模式。

选择基金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讨论管理模式前,先看一下“有效市场假设理论”,或叫随机漫步理论,及其对资产管理的意义。“有效市场假设理论”经常被用作攻击积极管理战略的武器。有效假设实际上有三种形式:弱有效、半强式有效、强有效。 弱有效理论认为,不能用股票历史价格变动来预测今后股票价格的变动方向。换言之,技术分析没有价值。半强式理论认为,能公开获得的信息对选股没有用处,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反映在股票价格上了,所以不可能靠这些信息获利。强有效理论认为,有关公司前景的任何信息,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对证券分析员均没有用处。如果信息是已知的,早反映在股票价格上了;如果信息是预期的,也反映在股票价格上了;如果信息是不可预期的,那对价格的影响将是随机的。如果人们相信有效市场假设的强有效理论,就不会去采用积极的组合管理模式。但是只相信弱有效理论、半强式理论的人可能并不一定采用消极的组合管理模式。因此,对市场有效性的认识决定着选择何种管理模式。

消极管理模式

一、积极管理模式和消极管理模式的区别 与消极管理的基金经理不同,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努力通过三个策略为基金增加收益。 第一,“市场时机把握策略”。通过对股票市场大势的预测,把握资金进出股市时机,努力扩大收益。实际上这与资产分配战略接近,因为资金从一类资产转移到了另一类资产。 第二,“热点选择策略”。预测炒作的下一个热点是小盘股还是大盘股,是公用事业股还是科技股,是成长型股还是价值型股;在外国股票投资上,预测哪个国家正在进入牛市。 第三,“选个股策略”。不去选股,也不去把握市场时机或市场热点,这样的管理方式称为“消极管理模式”。“消极管理模式”是一个持平常股票的管理战略,投资者不试图通过“高超”的市场预测能力和“高超”的选股能力去超越其他投资者。消极管理的股票投资组合很分散。“消极管理模式”最简单的形式是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是一个反映公开指数或指标业绩表现的基金。美国最常用的指数基金指标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国际上常用的是EAFE指数。

 二、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最早导入美国是在70年代早期,有几个因素影响其发展。首先是学术界、投资组合理论界,尤其是“有效市场假设理论”界,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消极管理的倡导者认为,如果市场真的有效,股票价值最准确的估值是现有的价格。人们不应该试图通过选股为投资组合增值,而应该简单地购买市场。证券分析大师本·葛莱汉姆曾说: “我不再是精细证券分析技术的倡导者。40年前,寻找超价值的股票还有意义,但是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怀疑如此精心努力地去选股能否得到回报……我倒向了‘有效市场’学派一边……” 在投资界,影响指数基金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逐渐兴起的业绩评估。“投资管理机构”(BAI)开发了计算加权收益率的方法。基金经理开始使用BAI标准计算业绩。业绩开始被连续地计算,这自然导致了业绩的比较。后来,A.G.贝克公司导入了同业比较法。基金持有人第一次能够对比市场和同业,来评价自己的基金经理业绩。他们发现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令人鼓舞。 人们发现1973~1974年市场暴跌时,中等水平的股票投资组合跌得更惨。进一步看,1975~1976年市场反弹时,基金经理的表现又落后于大盘。1977年再次暴跌时,基金经理的表现又差于大盘。

尽管如此,指数基金在70年代发展缓慢。一个原因是投资界激烈反对,另一个原因是1978年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又一次开始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1983年,认识又一次反复,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认为指数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指标。“标准普尔500”的变化幅度与积极管理的投资组合业绩放在一起比较,尽管1988年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表现比较强,但1984~1988年还是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比较困难的时期,62%的基金经理的表现落后于“标准普尔500”。 如果考虑费用,业绩差距进一步拉大。80年代后期,积极管理的管理费用平均在0.35%以上,而指数基金的平均费用少于0.1%。考虑到业绩和费用,80年代初期到中期,美国金融资产迅速地流向指数基金。1988年12月,200家最大的养老基金有105家有股票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总资产由1980年的60亿美元上升到1140亿美元。

 1.国内和外国股票指数 如前所述,指数基金反映公开指数的业绩表现。 “标准普尔500”一直是美国股票指数基金的主要指标。但在80年代后期,其他指标如“Wilshire 5000”,“Russell 1000、2000和3000”指数分得了市场的份额。在外国指数方面,EAFE指数继续占统治地位,但是最近也出现了新指数,包括“金融时报高盛指数”和“所罗门卢索指数”。不管指数如何选择,组建的基金要能够非常紧贴指数业绩。 在讨论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时,常提及“跟踪误差”这个概念。“跟踪误差”即基金业绩和指数业绩的差距。如果某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值为0.2%,表示该指数基金的业绩可能会出现超越或落后指数0.2%的情况。 

2.组建指数基金的技术 组建指数基金有多个技术,可归纳为三类:“完全复制”、“抽样复制”和“最优化复制”。 “完全复制”是最直接的方法。如名称所示,指数基金按照权重比例购买指数包含的所有股票。一个按照“完全复制”方法组建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持有所有或接近所有的500只股票,按照个股在指数中的市值比例购买。这种方式的倡导者认为,只有持有指数中所有的股票,才能够确保紧密贴近实际的指数。 指数基金也可以通过“抽样复制”方法创建。以这样方式组建的基金通常持有指标中所有大公司的股票,而小公司的股票只抽样持有,并确保基金的特征和指数的特征紧密相称。组建“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先按照准确的权重比例购买大公司的股票,再从各行业抽取有代表性的小公司股票购买。如果人们相信给定的各行业里的所有股票变化趋同,那么选择数量有限的个股也能使组合表现紧贴大盘。在实际操作中,抽取样本的标准远远复杂得多。人们可以控制指数基金中任

何因素,如行业的类别、市值大小、红利收益高低、增长趋势等。“抽样复制”方法的倡导者认为,如果组建的投资组合抓住了指标的本质特征,不需要持有所有的股票就能有十分接近指标的业绩表现,而同时又控制了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 组建指数基金的另外一种方法叫“最优化复制”。给定股票数据,用最优化模型努力建立一个投资组合,使组合与指数大盘的偏差最少,偏离的残余风险最小。该方式的引人之处是能够用比“完全复制”和“抽样复制”少得多的股票组建投资组合,而“跟踪误差”却非常之小。但是,“最优化复制”潜在的问题是,模型采用的数据是历史数据,如果未来不能重复历史,那么这些基金预期的“跟踪误差”和实际出现的“跟踪误差”差别很大。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3.指数基金的交易 80年代后期,指数基金受到热烈欢迎,部分原因是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很有竞争力,另一个原因是成本低。成本节约源自交易费用的节约。指数基金交易费用比积极管理的基金费用低得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周转率低、实际交易成本低。由于不需要去追求额外的收益,因此没有交易股票的需要,只有当现金流进、流出基金,所得红利收益需要投资,指数发生变动时,才出现周转。指数基金的推销者长期宣称他们的交易费用非常低,因为这些交易本质上不是消息驱动指数基金买进和卖出,也不是预测到股票未来的业绩表现,而只是简单地实现基金和指数业绩一致。 指数基金有许多种交易方法,这些方法和大多数积极管理模式相差很大。一种用得很广的交易方法是和另一种指数基金交换股票。如果一只基金需要增加一个股票的头寸,另一只基金“超重”持有该股票而需要降低头寸,这只股票只需简单地进行交换,即买卖双方指令配对结合。 一般来说,这种交换发生的交易费用每股只有一美分甚至更低。因为交换常常在收市后发生,不会带来市场冲击。指数基金推销者强调自己公司交换股票的这种能力。交换不仅在自己公司中央交易室进行,也可以和其他消极管理的基金互换股票。这种交换,一般通过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完成,如Instinet网和Posit网。 指数基金另一个常用的交易方法是“一揽子交易指令”。“一揽子交易指令”简单地将许多的指令捆绑,同时或几乎同时输入市场交易系统。一般来说,指数基金需要交易是因为有现金需要投资。即使采用“抽样复制”,这些现金一般也必须分摊到众多股票中。基金经理的目标是将资金尽快投资,费用尽可能便宜,因此出现了“一揽子交易方式”。 当进行“一揽子交易”时,首先找交易商,让其担保交易成本。这样的担保以以下方式进行:基金经理和交易商联络,阐明希望的“一揽子交易”的要求,让交易商了解“一揽子交易”的买卖方向、规模、股票的数量和股票特征等情况。交易商随后按照“一揽子指令”的特点,报出所收取的佣金和基金发生的最大市场冲击成本。例如,交易商报价每股0.05美元的佣金,加上0.125美元市场冲击成本,交易商带着最高的交易成本限定即$0.175($0.125交易成本和$0.05佣金)去交易。如果交易商能够以比该交易成本限定低得多的价格交易,那么对交易就有利,一般不超过最高交易成本限定。 交易成本担保将风险转嫁给了交易商。如果风险能够通过股票期指转移掉,那么担保的交易价格就有吸引力。这样的交易战略如下:指数基金有现金投入市场,首先不马上去购买股票,而是先在股票指数期货上投资。期指一般流动性比较好,成本很低。指数基金马上实现了与市场同步涨跌,然后现金开始投资在股票上。这马上可以通过“一揽子交易指令”或者通过购买单个股票方式完成,在购买股票的同时卖掉期指。如果购买的股票价格上去了,以市场冲击成本形式出现的交易成本可以通过期指价格的变动来对冲掉。 

三、几种重要的指数基金

 1.“客户指数基金”��按客户要求调整的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可以理解为反映公开指数业绩表现和指标特征的基金。人们可以用按照客户要求修正的指数而不是公布的指数来组建一个消极投资组合。组建“客户指数基金”有许多理由,突出的理由是由于客户对允许购买的股票存在限制。美国公共养老基金尤其如此,他们对购买某些股票有限制。例如,有些基金只能购买有分红的股票。又如,80年代后期,在南非有业务的上市公司往往被排除在组合以外。

 2.“补充指数基金”��为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所没有涉及的那部分市场而设立的指数基金 建立“客户指数基金”的另一个目的是满足基金发起人(一般指客户)的愿望,他们使用指数基金补充或完善积极管理的欠缺部分。这样的投资组合就是通常大家所知的 “补充指数基金”。建立专门指数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实现投资组合分散,在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没有涉及的那部分市场中建立指数基金。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追求小盘股战略,那么在小盘股以外建立一个非小盘股的指数基金,实现投资分散的目的。这样的指数基金专门针对积极管理所没有涉足的那部分市场,因此叫“补充指数基金”。 国际投资组合管理经常采用“补充指数基金”。国际股票投资组合参考的指标为EAFE,主要是日本股票。基金分配在日本的资产用积极管理方式,希望获得增值,超过“日经指数”的表现。另外17个国家的资金用指数方法投资。这个指数基金称为一种“补充指数基金”,因为积极基金经理不会涉足其中。积极加上消极,合并成为一个分散的国际投资组合,希望超过指数的表现。

 3.“风格指数基金”��成长型指数基金、小盘股指数基金、高红利分配的收益型指数基金 一种逐渐流行起来的消极管理的指数基金叫“风格指数基金”。它不是复制整个市场,而是复制市场有特色或有风格的一部分,如成长型、小盘股、收益型。这类指数基金也可以着重或偏向专门的行业,如公用事业股指数基金。由于它们比积极管理的指数基金成本低、易操作,这种风格的指数基金在80年代后期极为流行。大多数基金发起人选择有风格的基金经理。价值型和成长型是最常用的两类管理风格。有指数基金管理经验的公司开始意识到以消极的方式追求一种风格,可以降低追求风格的成本。 成长型和价值型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成长型一般指投资组合选定的股票每股盈利年增长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他特征包括市盈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和红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价值型投资组合注重低市盈率、低市净率(市价/净资产值)和高红利率的股票。 

4.“成长型指数基金” 该基金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组建:假如目标是组建一个比“标准普尔500”成长性更高的指数基金,那就选择每股历史盈利增长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股票,所有符合条件的股票均包含在组合内。以这样方法组建的投资组合,成长性最高,又能满足分散投资的要求。为了扩大潜在的范围,“标准普尔500”未包括的股票也可以考虑。但是投资组合的风格必须与“标准普尔500”一致。

混合管理模式

消极和积极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投资组合是如何组建的。组建消极投资组合就是复制指数,而组建积极投资组合的目的是为

了取得高于指数的收益。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增加收益:市场时机、热点转换、个股选择。 80年代末期,基金经理引进混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消极技术和积极决策合并。混合管理模式的关键是基金经理有选择地承担风险。基金经理相信在某些领域有技艺,能够获得额外收益。在另外一些领域,投资组合消极管理。业绩归因分析模型的开发给我们提供了这种股票投资组合管理的工具。 业绩归因分析简单地将收益分拆,分析其来源;同时对风险进行分析,找出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例如,人们可以看看基金经理投资偏向风险高的股票还是风险低的股票。如果归因分析显示基金经理总是投资于小盘股,却在选股方面没有额外收益,那么小盘股指数基金至少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比较低。

 一、积极与消极结合的管理模式 如果基金经理来回买卖股票,进出不同的行业,对投资组合的收益产生了贡献,那么他赚取的确实是积极管理的费用。这种模式应用在国际投资组合管理上,对别国投资权重进行积极管理,而对本国股票采用消极管理。这是80年代后期新出现的战略。大基金对不同国家采取投资权重变动的方式管理,这种方式为基金增加了收益。 事实上,很少有基金经理能够和EAFE指数有一样的表现。Intersec研究公司发现,截至1987年的5年中,62位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没有一位超过EAFE指数。在这期间,EAFE指数年复利收益40.6%,而中流水平的基金经理年复利收益21.9%。在1987年,100名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只有5名超过EAFE指数,中流水平的基金经理落后大盘指数��11.3%对24.9%。 差距是由于许多基金投资日本股市权重不够引起的,而恰恰在1987年日本股市表现最好。数据还显示,基金经理因选股而获得的收益也是负数,1987年为-5%,1987年以前的3年为-4.5%。结果显示,如果消极选择股票,基金经理业绩会更好。 规模大的基金有多个基金经理。既有风格基金经理,又有消极管理的基金经理。这样问题就出来了:积极和消极管理如何结合?积极管理和消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二、积极/核心投资组合管理 核心投资组合按消极模式来管理。核心投资组合追随整个市场指数,一般为“标准普尔500”,或“Wilshire5000”和 “Russell 3000”。有了这样一个广泛分散的核心组合锁定了市场指数的收益后,再由有专长的基金经理管理剩余资产,去追求高收益。

 三、积极/“补充指数基金” “补充指数基金”用消极的模式组建。“补充指数基金”的倡导者认为,消极投资组合可以按照修正的指数来组建。基金公司让一部分基金经理去超越指数,剩余部分的资产则由“补充指数基金”来管理。一旦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组建完投资组合,就找出他们没有涉及到的“漏洞”��他们的投资没有覆盖到的那部分市场,按那部分市场修订指数,组建消极管理的“补充指数基金”,填补“漏洞”,达到完全覆盖的目的。 下面举例说明其如何运作。一个基金有5个积极管理的经理,他们的整个投资组合除了在成长性方面欠缺外,总体与“标准普尔500”的风格十分相似,在这种情况下,组建一个小盘股、高成长性的指数投资组合,用来补充前5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

积极管理模式

一、积极管理模式的需要 虽然积极管理模式存在业绩问题,虽然消极管理模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积极管理模式依然受到机构厚爱。大部分股票资产继续由积极管理模式来管理。投资机构还是相信他们能够发现天才的基金经理来打败并超越指数基金,取得高于大盘的收益。实际上,有一些追求各种风格的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长期保持优良记录。那么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1.风格 成功的基金经理一般坚持他们自己的风格。一个基金经理感觉自己有发现价值低估股票的天才,另一个基金经理感觉自己有发现某一优秀行业的天才。不管什么样的风格和技艺,成功的基金经理肯定有,并且坚持自己一贯风格。 沃伦·巴菲特,一位卓越的、成功的投资者在这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巴菲特60年代是一位家庭合伙人的经理。他每年写信给其他合伙人作如下的承诺:“我不能向合伙人保证结果,但是我有能力保证,并确实保证了这些:(1)我们的投资按照价值选择,而不是流行的热点。(2)我们合伙人的运作,将努力避免长期的资金损失,而不是短期的账面浮动损失。”巴菲特在60年代坚持他的哲学,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到1969年,就很难在暴涨的市场上找出便宜的股票。结果,他给合伙人写了另一封信:“目前的状况我已经跟不上步伐了。游戏不再按照你的规则进行,只有理性的人才敢说新方法都是错的,一定会招致麻烦。同时,我清楚,我不会放弃以前的方法,我了解这些逻辑,即使这可能意味着放弃大量、显然容易获得的利益,而去采取我没有完全理解的方法,没有在实践中成功的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可能招致巨额资金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 1969年,巴菲特结束了合伙关系。不久,美国股市进入了难熬的两年熊市。巴菲特急流勇退,成功地避开了大崩溃。基金经理承认,所有风格都有过时和走红的时候。一个管理小盘股投资组合的基金经理可能在其中做得很成功,而相对整个市场指数他有可能落后。在小盘股投资方面应该说有风格,但是技艺可能不明显,这需要合理公正的评价。 

2.短期业绩表现的压力 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面临的问题是短期业绩表现的压力。每季度基金经理同业的排名比较加剧了他们的压力。相对基准投资组合,基金经理有很高的收益,但是与同业比较,看上去可能业绩比较差。连续几个月的业绩落后,基金经理会被解雇,因此这种原始兽性的同业竞争比较能鼓励基金经理放弃自己的风格,而从长期来看实际上应该鼓励自己坚持风格。 

3.交易员还是投资者 同业间的比较招致股票市场更加激烈地波动,由于基金经理想短期内赶上同业,使自己面子上好看些,他无法忍受干看着自己的股票不涨,即使他坚信股票长期会表现良好。因此,这种情绪刺激了交易。增多的交易意味着增多了交易成本,最后拖累了业绩。 Bob Kirby几年前在一篇叫 《咖啡壶投资组合》 的文章中谈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是交易员还是真正的投资者?大多数好的基金经理在内心深处确实是投资者。但是排名、新闻媒体的炒作、每日公布投资结果促使他们像交易员一样频繁交易。他们开始投资时依据的是非常站得住脚的研究成果,找到了长期有很强吸引力的公司,行业非常有前景。可是后来他们依据每月变化的消息和各种五花八门的谣言,一年买卖这些股票两三次。虽然我不能证明,但是我相信有许多基金经理在今天的世界上每年发生的交易成本达到甚至超过资产的2%。A.G.Becker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机构投资组合平均的周转率为74%。一半的基金周转率更高!许多的例子显示,目前交易成本接近2%。你

会惊奇地发现,假使没有交易成本,收益盈余会有多高。” 

4.控制投资组合的周转率 Kirby先生解决周转率和交易成本的方法是什么?充分利用现有最好的研究,组建一个分散投资组合,装在咖啡壶里,埋在自家的后院,放10年。没有了交易成本的负担,他坚信这样的投资组合会超越指数表现。沃伦·巴菲特持有同样的立场,他将“耐心”定为成功的投资者必备的六大优良品质之一。他认为,即使交易所关门10年,还是值得买的股票他才去买。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像发行一张生命旅程之卡一样,自己只能在上面打几个有限的孔。用完一个孔,生命之旅越接近终端。投资者未来只有少数几个孔,任何重大的决策都打一个孔。他认为,如果投资者着眼长远,只有坚信交易对投资组合绝对地有利,才去打这个孔。如果不这样做,留给将来的孔就少。 不幸的是,许多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似乎感觉“积极”的含义就是积极交易。有人曾对基金经理进行一项调查,判断他们投资基金的钱和投资自己的钱有什么不同?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带着被迫去做点事情的想法,为交易而交易,不管对长远收益是否有利。 

二、因素模型 为增加收益,基金经理必须承担超过指数的风险。面临的挑战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同时能增加多少收益。基金经理必须判断哪些股票将来表现好,哪些股票将来表现不好。这需要通过无数的途径形成判断。重要的不是形成想法,而是如何结合到组建投资组合。 最常用的一种风险模型是多因素模型,简称因素模型。因素模型将风险肢解成许多的系统因素��贝塔、财务杠杆、外汇风险、行业等。系统风险不能反映的风险是非系统风险。这些不同因素的风险遍布整个投资组合,基金经理应该看清所承担的风险值。例如,基金经理认为组合没有包含化工股,相对指标承担较少的风险,而事实上由于他集中资金于小盘股上,通过风险模型分析发现,他承担的风险更大。是否理想另当别论,至少基金经理知道风险的存在。

 三、组合组建策略 如前面提及的,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追求许多风格。在谈论基金经理的时候,常常提及他们的风格。基金经理使用的投资程序无非两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风格包括“核心管理”、“专业管理”和“数量化管理”。

 1.自上而下策略 如果基金经理强调行业、热点而不是个股,那么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例如,基金经理预测美元走软,想重点投资有海外业务的股票,他就寻找具有这些特征的公司。 国际基金经理追求自上而下的方法组建投资组合,其流程如下: (1)找出影响全球市场的热点; (2)将每个国家的经济和市场热点结合起来; (3)预测货币因素; (4)使用资产分配模型决定各国的最佳分配比例; (5)根据经济预测,决定各个行业的比例; (6)按照加权选择个股。 

2.自下而上策略 自下而上的基金经理和自上而下的基金经理采取截然相反的轨迹。他强调选择有吸引力的个股、行业和国别。如管理110亿美元和麦哲伦基金的林奇就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林奇认为总是看经济形势去投资股票总会输钱,“我们不需要做经济形势的判断”,他坦率地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会说经济将步入衰退,所以不能投资电器股,或者经济将步入繁荣,应该投资高露洁(美国一家牙膏公司)。” 历史上,麦哲伦基金曾持有1800只股票,包括增长型、价值型和特别型等等,行业的权重不予考虑。林奇说: “许多基金公司听不进许多意见……他们只买成长型的公司。他们只买没有工会的公司和行业成长的公司。或者,他们不买外国的公司,不买破产的公司,不买带R的公司(如国内的ST或PT股票)。我的意见是,我们可以买任何股票。我们找纺织股,我们找超市股。我最好的一只股票是经营葬礼的国际葬礼服务公司。它一直是我50家回报最好的公司之一,自从我买了以后,翻了15倍。”

 3.核心管理 基金公司一般让核心基金经理管理一个分散的核心投资组合。选用的指标一般为“标准普尔500”或其他指标,期望获得高于指数的收益,但目标不高,满足投资分散的要求即可。核心投资组合是整个市场的基石,其他的积极管理方式均围绕着它们进行。

 4.专业管理 专业基金经理专门管理市场的一个部分。专业基金经理是某方面的专家。常见的专业基金经理包括小盘股专家、增长型专家和价值型专家。这些基金经理分管各自的子基金,期望取得比市场高的收益。例如,一家价值型基金管理公司��Dreman价值管理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司着眼大盘股,在市场上筛选比市场平均市盈率低、在过去5年连续每股盈利和红利增长率超过10%的股票。Dreman价值管理公司投资组合平均也只有20~30只股票,分散在各个行业。

 5.数量化管理 一些基金经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工程化投资策略。Hagin倡导使用“工程化投资战略”。“工程化投资策略”应至少有三个特征:(1)策略必须依据过硬的理论��策略为什么在过去有效,最主要的是为什么在将来能够成立;(2)战略有明晰的量化的表述;(3)非常准确地判断为什么战略在过去能够成立。 数量化方法的例子是“卖赚钱的股票,买赔钱的股票”。根据组合分散的原则,在行业内建立一个规则,卖掉行业内表现较好的股票,将资金投资在表现较差的股票。这种方法符合Hagin的量化战略标准。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收益平均化”。

总结

基金管理模式迅速发生着变化。在美国,70年代以前所有的资产都采用积极管理模式,核心基金经理起着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消极管理模式被广泛采用,并与专长管理结合在一起。数量化管理技术得到开发,混合管理模式后劲十足。 消极管理模式的引进,给基金经理增加了压力。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只有超越指数,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消极管理的基金经理不承担任何指数以外的风险,唯一的目标是与指数的收益取得一致。相反,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要承担风险,因为只有承担风险,才有增加收益的可能。风险量化模型能够帮助基金经理了解承担的风险。随着混合管理模式的引入,积极和消极管理模式的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美国基金管理模式的种类及演变】相关文章:

证券投资基金面面谈(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08-05

美国创业投资基金介绍08-18

美国如何监管基金业08-05

美国债券基金的发展08-05

美国刑事强制措施合理根据证明标准的演变08-20

美国共同基金费率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启示08-05

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08-05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08-05

美国共同基金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