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8-27 02:57:58 国民经济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  
  口张战勇1赵首军2张国强3任梅45
  
  (1234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5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摘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走市场化道路,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解决发展与和谐、效率与公平是很多地勘事业单位单位转制过程中的难题,被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称之为“内蒙古模式”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改革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和谐;地质勘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作者简介】张战勇,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非营利组织研究。
  
  赵首军,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
  
  张国强,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任梅,内蒙古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引言
  
  从2005年12月开始,三年间,我们课题组对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称内蒙古地勘局)进行了两次调研。在前期调研时被调研单位的职工对改革有许多意见,更多的是不理解和不满意.对改革情绪大、抱怨多。事隔两年后,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成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成功典范,从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十七家改革试点单位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地勘改革中被称为“内蒙古模式”。为什么改革前困难重重,改革后不仅确保了社会稳定,事业得到了发展,而且单位收入、个人收入就能得到大幅提高,事业得到了发展。这被内蒙古地勘人谓之“和谐发展和谐改革”,值得我们思考。
  
  二、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
  
  历程与现状
  
  1.内蒙古地勘局的改革历程。内蒙古地勘局成立于1956年,原称地质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由地质部直接领导。1958年中央决定将地质局下放到各省管理,1963年又改由地质部垂直领导,1970年再次下放到自治区,实行双重领导以自治区管理为主。1980年又改为以地质部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4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将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分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厅和地矿部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地矿厅为自治区政府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地勘局仍实行以地矿部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9年6月,正式由国土资源部划归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内蒙古地勘局,由国土资源厅归口管理,为正厅级事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国办发[1999]37号文件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的改革已经完成,按照《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完成属地化以后,地勘单位必须进行企业化改革,《改革方案》提出的“企业化”其本意是指地勘单位整体事改企。
  
  2005年初,内蒙古地勘局被列为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厅关于地勘单位深化内部企业化改革组建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在全局全面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2006年初,在内蒙古地勘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公司机构的组建,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挂牌。目前全局自上而下按照事企两种管理和运行模式运行,建立健全了考核体系、分配制度等管理制度。离退休人员已经费单列,单独建账管理。所属六所子弟小学移交地方管理。
  
  2.内蒙古地勘局现状。内蒙古地矿局所属事业单位十九个(如表1),两个公司,其中地勘单位十七个,从事矿产勘查单位九个,区域地质调查单位两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单位三个,探矿工程施工单位一个,矿产实验研究测试单位一个,地质测绘单位一个,分布在全区各盟市。共有职工15664人,其中在职职工7766人,离退休职工7898人。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345人,中级职称161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776人。全局有十九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地质类专业主要有:矿产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分析测试、探矿工程、采矿、选矿等十二类专业,占技术人员总数的92%,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
  
  2005年至2008年,内蒙古地矿局共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地勘项目485项,获得自治区地勘项目资金共7.62亿元。同时积极承揽市场地勘项目1627项,获得资金16.08亿元;近三年多来,解决内部待岗职工900余人重新就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3600余个,有效地缓减了局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在2005年大幅度增加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每人每年又增加了1000元,人均达到9300多元;三年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力度。全局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7人,有效地缓解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特别是作为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科技实力最强的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作用发挥明显,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力显著增强,为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
  
  1.改革的背景。中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源自于1978年以来近三十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源自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源自于当今中国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中央政府要求全国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1999年,在国务院第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指地勘队伍要按照政企(事)分开的原则,逐步转变事业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明确了内蒙吉地勘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改革思路。内蒙古自治区区直事业单位改革于2005年3月15日正式启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内蒙古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纳入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涉及约26916人。自治区对地勘行业的改革,思路是:包死地勘经费投资(拨款)基数,剥离离退休人员进行单独管理,费用从地勘单位事业经费中切出单独管理,以后国家政策性调资和地方政策性补贴等增资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
  
  第三是其自身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地勘事业的发展。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压力和来自于自身迫切发展的动力,上压下推,使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的进程加快、全面提速,帮助自己的员工走向富裕之路,谋求稳定、和谐的发展。
  
  内蒙古地勘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本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国家层面要求“切实把地质工作摆在国民经济的先行地位,全面增强地质勘查力度”。自治区要求加快企业化的步伐。如何在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地勘事业确实是摆在内蒙古地勘人面前的难题。
  
  2.改革前面临的主要困难。(1)人员问题。一是离退休下岗人员。内蒙古地勘局成立于1956年,共有职工15664人,其中在职职工7766人,离退休职工7898人,其中在职的7766名员工中有近4000名是下岗人员。如果直接走企业化的路子,那么近12000人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这些弱势群体怎么办?是我们调研组两次调研该单位时都被谈起的问题。内蒙古地勘局认为改革必须确保稳定,尤其目前国家没有成熟的事业单位保障体系,不能采取甩包袱的办法,将这些人推向社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英才蔚起,国运方能昌盛。自上世纪80年代未至本世纪初,由于体制的转换和世界性的地质矿业市场走低,百万地质大军突然之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地质院校纷纷改换门庭,地质职工纷纷买断工龄、民营、下岗、改行、调动、退休和提前内退,人员大减,元气大伤。内蒙古地勘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招不来新人,另一方面自己本局考出去的硕博无人返回或留不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域原因,也有学生本身原因。没有人才,何谈发展?
  
  (2)设备问题。发展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人才,有了专门的技术人才,没有好的勘探设备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蒙古地勘就面临着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质工作任务少,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投入基本没有了,地质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有一些地质工作,也由于恶性竞争而大幅度地压低价格,使地质勘查单位没有利润空间,以养活队伍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十余年时间,多数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更新和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们在调研时,很多被调研单位人员都谈到设备落后直接影响地勘的结果,加大了勘探成本。内蒙古地勘的勘探设备只能勘探到地下200米而且不精确,与发达国家普遍具有开发800-1000米、最深达4000米的能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资金问题。地勘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风险高、投资长、未知性很强的行业,长期以来依靠国家投入。目前易发现、易识别的地表露头矿越来越少,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找矿主体,找矿勘查难度急剧增大,找矿工作停滞不前,传统勘查技术日显其绌,找矿风险越来越大,探矿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急剧增长的资源需求掀起了我国的新一轮找矿高潮,中国的地勘业和矿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许多投资者都亲眼看到了矿业开发的高利润、高回报,大都有意投资矿业。然而,投资者通常不愿意涉足前期的探矿领域,所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地勘行业改革面临的困难之一。
  
  (4)市场问题。内蒙古地勘局局长说:“地勘市场不发育,全局没有形成稳定上规模的产业,经济停滞不前,队伍面临着多方面的生存压力。这是改革前地勘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与之伴生的则是地勘单位意识封闭、观念陈旧、视野狭隘。”这些都是阻碍地勘经济发展的桎梏,必须在改革的推进中迅速解决。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志都谈到,地勘市场发育不好直接影响企业化改革。
  
  四、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策保障,减负前行。2004年在自治区提出要求地勘行业进行改革之初,内蒙古地勘局就和自治区提出了上述困难,希望自治区帮忙给与解决。自治区政府充分考虑到地勘单位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明确表示“要钱比较困难,要政策可以”,给了内蒙古地勘“三不变”(即地勘费不减,事业帽子不摘,职工身份不变)、“三自主”(即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经营)的基本政策。另外,按照自治区政府提出的“突出主业、收缩辅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经过几年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局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包括中小学校、技校、资产、经费等全部下划到所在地属地管理。离退休人员经费从各地勘单位财政应拨款基数中划出,单列管理;以后国家和自治区增资费用,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款解决,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此外还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政策扶持,如矿权评估价款的10%提取勘查基金用于支持地勘工作;相关矿权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中央安排的政策性补贴继续用于地勘单位;同等条件下地勘项目优先安排给自治区地勘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住房改革支出与其他事业单位同等对待。
  
  2.内部变革,激活事业。内蒙古地勘局这次内部企业化改革中,坚定不移地走“探、采、选、冶”一体化的地矿产业发展道路。矿山企业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运行。完成资产清查核实工作,事企资产彻底分开,划转到企业的资产已经评估确认,并经自治区财政厅批准,事企财务已分体运行。重点加强资本运营,矿权运作、项目筹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管理,对整合重组的地勘单位和企业赋予经营自主权,建立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考核体系,重点考核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这也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利润。
  
  新组建的产业公司和各企业再投资企业,全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融资、职工人股,组成混合型经济结构,经营决策和监督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办事,增强了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化。与此相适应,按照新的管理方式,集团公司职工的原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实行岗位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股权分红为主,收入与业绩、效益等贡献指标挂钩。其中,地矿集团对直属企业、地勘企业主要经营者试行年薪制,按经营业绩兑现工资、奖金,经营业绩突出的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
  
  五、对内蒙古地勘局改革的思考
  
  1.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发展事业。我国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是理顺关系、转换机制,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通过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要发展事业,日益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色。
  
  我们在调研时,很多被调研人员都谈到地矿行业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发展偏向功利,丢失事业等现象需要有关部门考虑。地质资源勘探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转向企业后,一定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笔者这里尤其想提出的是发展事业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经过几轮的改革,不但没有激活事业、发展事业,反而丢失了单位、丢失了事业,比如很多科研机构,现在就依靠单位的房子获得租金来过日子,根本谈不上发展事业。
  
  2.改革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不仅存在观念问题、体制问题等,而且最为棘手的是“钱”和“人”问题。“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这个过去困扰国企改革的问题,今天同样困扰着事业单位的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中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做法,不仅挫伤了工人们的积极性,而且对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深入推进的改革增加了难度。为此,内蒙古地勘局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更少针对“人”,更多考虑“事”。在观念上努力改变把人当作垃圾、负担,当作被处置安排的对象。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人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的观念。改革的关键在人,发展的动力在人,用事业来鼓舞人,用机制来激活人,用制度来保障人,用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好事来凝聚人,调动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内蒙古地勘局充分肯定以往内蒙古地勘人的劳动贡献,体恤当前地勘人的生活艰辛与家庭困难。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突出稳定。坚持群众得利益;坚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坚持改革成果共享。
  
  3.改革应允许失误,发挥地方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我国现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必须改革。但是怎么改?事业单位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办法,改革需要符合中国国情。正如成思危所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河对岸在那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既然没有经验,那么改革应该允许失误。任何领导,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觉,不可能在改革中不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允许失误,否则,改革者束手束脚的去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内蒙古地勘局在改革之初如果背负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我相信不会这么顺利的深入改革,不会发挥出这么多改革的智慧和动力。《深圳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首次将政府与改革以法定的关系确定下来,提出“无腐败”改革可免责。我们课题组认为是值得推广的办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放任某些人在缺乏调研,缺乏科学分析的去改革。
  
  内蒙古地勘局改革之所以成为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典范,首先来自于“三明”,即中央的高明、地方的开明与改革事业单位的精明。其次来自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央政府不仅指出了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大趋势,而且提供了相关政策支持。第三是改革的结果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值得其他事业单位改革时借鉴。
  
  (本文系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分类改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实践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6822032)
  
  参考文献:
  
  1.乌恩:《内蒙古自治区三大地勘公司正式挂牌》,载《西部资源》2006年第4期。
  
  2.路京生、周海萍:《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部曲》,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第II期。
  
  3.汪民:《在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国土资源通讯》2005年第17期。
  
  4.陈兴龙、曾祥忠:《新的经济体制下有色地勘单位发展战略探讨》,载《理论与当代》2008年第1期。
  
  5.米保林:《改革发力创新发展》,载《中国有色金属》2008年第8期。
  
  6.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年第48期。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改革的思考】相关文章:

勘查专业的求职信03-09

不是思考的思考作文06-20

思考的作文02-04

思考的日记02-09

地质勘查技术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范文06-12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句子 理解和换位思考的句子10-21

成长的思考作文09-12

学会思考的作文09-12

理性思考作文09-12

黑暗的思考作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