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钻研教材,找准文本动情点

钻研教材,找准文本动情点

时间:2022-08-05 14:53:4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钻研教材,找准文本动情点

  钻研教材,找准文本动情点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找准文本的动情点。正如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而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这让我意识到,深研教材,这不仅是教师需要做的,学生也应该渐渐掌握这种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感受人物情感的阅读能力及方法。要找准文本情感的切入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以对话构建情感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存在着静态的三大情感源点——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关注的课程资源是师生的个体经验,通过课堂学习中学生、文本、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唤起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较快较好地进入文本角色当中。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文本、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并在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以朗读熏陶情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传情,即通过朗读,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男女赛读、小组读、领读等形式进行,实现师生间情感的传递和交流。朗读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它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种重要手段。他有助于学生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也是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途径。同时,语言文字承载着许多的情和义,在这些蕴含情感的文字中,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以读悟情。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有许多感人并富含感情的语句,需要学生用心朗读,读出情感,读出蕴含的道理。例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重点句,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并在读中领悟父亲不顾一切地救儿子和在救儿子的过程中伤痕累累。基于小学生较强的接受和模仿能力,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能有效地将朴质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充满感情的语言,实现扣击心弦,激发情感的目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去教师要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其次要懂得教会学生朗诵的方法技巧。例如在教学生朗读这四个数字时,要学会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注意朗读时的快慢。在此就是需要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同样是一段朗读材料,但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不同的形式中又会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情感。在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句中,可以读慢,那么就可以显示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辛。同时也可以讲这句读稍快一些,那么就可以表达出读者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一种敬佩之意。
  
  三、以情境升华情感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找好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进入文本蕴含的情境中,因此,在突破教学难点中,我主要采用创设一个情境:“阿曼达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现在重新回到洛杉矶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当你们还在教室快乐的学习的时候,突然间房屋塌下来了,周围一片漆黑,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孩子,在漆黑下,你煎熬了38个小时,这时候你会跟你的同伴说些什么?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我们将你想到的写在96页的小练笔上。”这一个情境的创设伴有地震时房屋倒塌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使之似乎再次回到地震中的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
  
  古往今来,大凡凝结作者创作苦心的文章,无一不是执着地表现作者独具匠心的人生追求,无一不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内心情感、个人见解与人生观的结合。而往往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以及语言技巧都不是浅读则止的,它需要教师反复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语言特点,并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自己必须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实现知情结合,从而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钻研教材,找准文本动情点】相关文章:

建立整体优化的体育教材钻研方式08-07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也谈钻研教材08-15

找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08-16

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08-15

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08-17

学会钻研课文08-17

找准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8-17

找准切入点 建设##边界中部经济强县08-12

对教材注释的两点补充08-17

关于追求中学生写作动情点的建议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