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重弹老调”——语文课要以课文为本

“重弹老调”——语文课要以课文为本

时间:2022-08-05 15:20:1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弹老调”——语文课要以课文为本

  “重弹老调”——语文课要以课文为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许多教师正以新课程理念创新着、丰富着课堂。但是,在听课和调研中,我们总感觉不少“新课堂”更多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有的课曲解着文本,有的课脱离了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了文本。课堂上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虽然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课本仍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凭借,可以说文本乃教学之本。因此,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重弹老调”——深钻教材。下面以四年级语文《迎接绿色》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研读教材。
  
  一重“弹”:品读教材要在文本中“出入自由”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三者中,教师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很重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潜心会文,对文本反复诵读。在读得琅琅上口之时,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再经过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独到的认识与见解。我校青年教师小张要参加区级评优课,接到任务后找我一起备课。我像当年我的师傅特级教师翁老传授给我的经验那样,让她先反复读书,读到能打动自己的时候再来找我。等到她“未成曲调先有情”时再读课文,要读懂: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课文中的“绿色” 指什么。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之后,这时的教师已经进入到课文当中去——“初识庐山真面目” ,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我让她思考该怎样设计使学生也能读懂这两个问题。这时的教师就要从课文中跳出来,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的这篇课文,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外”的效果。有了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课文,一定会有更深更广的感受。
  
  二重“弹”:理解教材要“纵横捭阖”,领会意图,把握目标
  
  “解读教材”是侧重于理解文本的内容,即使有拓展,也是就文本内容上的丰厚。“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助这个例子,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有所发展。但是发展什么、发展多少,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在整体编排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编者是如何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目标,防止“乱弹琴”. 而课程中的每一个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都隐含于每册教材、每组课文以及每篇课文中,所以要从教材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上来领会编者意图。但新教材只有阶段目标,没有全册的全期目标,增加了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所以钻研教材,领会意图,明确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初次备课,张老师确定了以下六个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2、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如第八自然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并背诵第八自然段。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5、体会2、3、4自然段的作用。6、创设语言情景,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针对这六个目标,我让她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点重新归纳整理教学目标。最后定稿时的目标是这样的:1、了解人们是怎样关爱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与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句重点句的意思。3、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朗读、背诵第八自然段。4、体会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这样,在提炼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重“弹”:处理教材要从整体入手、兼顾局部
  
  教师钻研教材,并不意味着要将自己研究教材的全部结果拿给学生。钻研教材是个过程,筛选、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才是目的。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巧妙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每节课的学习,语文素养有增量,人文精神有提升。
  
  处理教材要从整体人手、主线清晰
  
  教师阅读一篇文章,要有整体意识,不要过多地关注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因此教学中要多一些整体把握,不要着眼于一个句子该怎样理解、该怎么读。一堂语文课一定要有主线。如果能以情感为主线来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就能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最佳结合。《迎接绿色》的情感主线是人们对“绿色”的渴望和关爱,围绕这一情感主线,张老师通过“一株(   )的丝瓜”这样一条训练主线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看到怎样的丝瓜?2、只是普通的丝瓜,为什么长得这么蓬蓬勃勃?3、只是一株野生的丝瓜,为什么人们倾注那么多关爱之情?将全篇课文贯通,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浏览、默读、自主划线、找重点段落重点句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感知人们对绿色的向往与珍惜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了解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使学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为我所用,从而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现了教师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的深层次解读。
  
  2.处理教材要兼顾局部,教学设计可操作
  
  教学设计不细致、层次不清晰、提问不明确,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所以处理教材要兼顾局部,有了精致的局部设计,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目标达成度就会比较好。张辉授课后,听课领导提了一条建议:第4自然段作用不要忽视,“把头伸出阳台”分别在这段和最后一段出现,两次伸出头、两种感觉是否可以略讲一讲。这正是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的显出粗糙的地方。
  
  四重“弹”:运用教材要为生成而预设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儿童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预设,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张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对于每一个问题我都经过了反复地斟酌,并且也预设了所要涉及的一些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在了解“其实只是一株野生的丝瓜,为什么会长得这么旺盛?”时,学生没有按照我预设的那样直接说出“是因为人们的关爱,”而是直接从书上找出描写王叔的段落。此时,我也有些猝不及防,没想到会在这里卡壳,于是我放慢速度引导孩子一步步地挖掘课文中所隐藏的内涵,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慢慢地向着“标准答案”靠拢,效果当然没有预想的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细细想来还是因为我所预设的内容面不够全面、不够丰富,没有预想到当孩子不能准确地理解到位时该怎样解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预设应大于生成”,这样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才能做到从容化解。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当生成内容出现时,教师要注意顺水推舟,及时纳入预设内容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生成部分很有价值,教师就要适当舍弃自己的预设。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障教学基本的内容,同时又有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达到“移步不换形”的境界。

【“重弹老调”——语文课要以课文为本】相关文章:

以课文为“本”,得习作之“法”08-21

教育管理 -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08-17

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08-16

语文课文变脸教案08-26

语文课文教案08-26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01-16

语文课文影子教案02-16

关于语文课文的教案教学08-26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08-25

语文课文雪的教案参考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