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

时间:2022-08-05 15:31:4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
  
  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旧教学观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即“以导入形式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教师讲授为主的新知识学习──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的大量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限制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交往”,实现“四变”.
  
  一、变“课前铺垫”为“创设情境”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均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然而,这种复习铺垫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材料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新知识,自然学生不必独立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不是现成的,面对事实上的、突发而至的新问题,人们必须独立思考,即自觉地进行检索、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学时应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锁定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上。应将课前复习检查改为创设新奇、和谐、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位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喜欢的玩具及其价格,如汽车24元、熊猫35元、飞机27元、布娃娃17元。接着教师当售货员,让学生用50元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1)边购物边想,你购买的玩具需多少钱?怎样列式?(2)独立尝试着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点讨论。以课始创设的问题情境为起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二、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每5人一组,把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实物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把所有物体放进一个盒子里,闭上眼睛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形状。接着,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样,抽象的形体与生活中的实物建立了联系,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购物。在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教室中物品的长度等。在动态中学习,学生不但有效地吸纳知识,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创新精神。
  
  三、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做中学。变“听”数学为“做”数学。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较好的学习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创新精神。所以说,数学教学应该由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同伴合作学习转变。强调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体验,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究交流,解决了问题。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而凸现个性,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克服了教师不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足。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个圆,并把这个圆剪下来。教师问:“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个圆?在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从学生的发现中总结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合作填表:1. 在同圆和等圆中半径有(  )条,每一条半径长度(  )。2. 直径有(  )条,每一条直径长度(  )。3. 半径与直径的长度关系是(  )。这个教学片断的好处是:教师从学生的研究发现中总结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比教师直接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2. 合作填表的过程,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先独立操作,再合作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
  
  四、变“远离现实”为“走近生活”
  
  以往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主要表现在,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了“数学”与一般现实生活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认识空间,所以学生感觉枯燥、厌学。
  
  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找三个学生往前站,再请出两个,让学生观察一共有几个,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出加法,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接着找两个学生摇绳,一个跳绳,让学生想一想有几个学生在玩跳绳,怎样列式,再让学生说说2.1.3分别表示什么。这一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这样分两步将加法的含义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学生学起来思维热情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活”用教材,用“活”例题,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取知识,在乐中学、趣中学,教学效果颇佳。
  
  众所周知,一个学习过程始于“知”,需于“情”,见于“行”.在“行”中教师要将学生纳入吸引──参与──互动、自主发展的轨道。教师要由“独奏者”的角色变为“伴奏者”,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发现真理。为学生创造“趣、美、智、亲、助、乐”的教学情境,使数学活动达到以境生情、以情施教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变”】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08-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25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12-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1-20

小学数学科课堂教学之我见08-1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08-08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08-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03-0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标数学论文05-31

小学美术变一变教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