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为小学品德教学“把脉、抓药”

为小学品德教学“把脉、抓药”

时间:2022-08-05 12:28:52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小学品德教学“把脉、抓药”

  为小学品德教学“把脉、抓药”
  
  思想品德本该是所有学科中的首要学科,但如今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在许多人看来,它就是个可以忽视的“副科”,很少有人能够从本质上进行高度审视,并将其“转正”.这种理想与现实所形成的极大反差,促使我们对当下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从典型现象看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智育为先,忽视品德教育。其实,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生的学业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估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等在独木桥上进行较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我们常说培养一个人,首先要使他“成人”,然后才是“成才”,然而这种认识在如今却日趋模糊。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很“现实”,他们认为品德学科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未来不会有多大影响。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学好语数英等重要学科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其升学,影响学科教师的业绩考核,影响学校的社会效应,甚至于会影响家长们的钱袋子,乃至学生今后的人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一直以来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唯智是从的应试教育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就出现了“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从而使小学品德教育一直处于疲软、低效的状态。
  
  现象二:培训缺失,缺乏有效研究。品德学科在很多学校没有一个专职的教师,基本上是语数英等主科教师的附属教学任务。这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十分明显,鲜有教师会选择品德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碰到有机会参加品德学科的专业培训时,也很少有人自愿参加。因此,就出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潜下心来认真钻研品德学科的教材和潜心阅读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更不能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学情。除了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在平时的学科研讨时涉及品德学科教学。这样一来,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滞后,对教材的分析不够透彻,对教学目标的设立不准确,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象三:死守课堂,缺乏教育实效。很多教师在教品德学科时,仅仅立足于课堂有限的40分钟,而不注意将品德学科的触角引申到课外。为了凸显品德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就找些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来进行教学,并能注意打通学科“关节”,将品德学科与说话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说话。但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使课堂演变成了说话课或语文课。虽然从这些图片、影像等资料中,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对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图片和影像与他们的生活却有一定的距离,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生活性和活动性。这样的教学活动,因为缺乏学生了解、体验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育思想,打造高效德育课堂
  
  一是给自己一些引领——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观。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做到理念先行。在现今的教育情况下,高中向初中要成绩,初中向小学要基础,学生、家长、教师无不为学习成绩而苦苦求索。于是重智育轻德育便成为人们的最优之选。可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人,就算他学识渊博、智力超凡,也很难在事业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更有甚者,学会了高超的本领不为社会谋发展,却“大展宏图”于歪门邪道。当我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时不难发现,智育的提升,必须是德育促进的结果。正如伟大作家但丁所说:“道德往往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智慧常常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育成果,不能忽视其思想道德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有时,学生的学习更需要一种内在的精气神,这却并不是智育所能达成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观,强调德育与智育的整体统一。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每一位教师都要真正地从思想上将这一学科重视起来,不能出现上面所说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而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做实、做好。
  
  在具体落实上要有始有终,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让智育与德育在教育开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通过笔试、口试等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辨析;要努力完善评价机制,将品德学科的评定测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二是给自己一些营养——加强师资研修工作。社会在不断发展,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不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协调。我们在学校层面上应该鼓励专职从事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当然,如果条件不成熟仍需要由语数外教师兼任的话,学校应该在师资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的奖励方案,促进广大教师自觉从事德育研究。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必须是道德的楷模。教师要不断加强德育研修,提升在品德学科教学和实践中所需要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教师落实品德课教学、开展品德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平台,促进自身品德教育素养不断提高。在德育研修过程中,重视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注重以课程与课堂为核心,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在常态课与评优课的研究中提高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实践反思,勤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同时,还要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注意学习名特优教师的教育教学录像,并组织交流研讨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品德培训与研修,积极参与丰富多元、富有特色的学科素养研修活动。我们对兄弟学校的品德教学经验要加以学习研讨,要紧跟课堂教学改革新步伐,创建和谐的课堂和多彩的学习生活,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给大家一个舞台——让主体体验充盈品德学科课堂。品德课堂不只是40分钟课时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师生共同展示德育魅力的舞台,是帮助学生思想成长的舞台。
  
  在品德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设计理念。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在这里充盈着学生的主体体验,他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触摸社会。
  
  首先,要立足课堂,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品德课程中,有许多现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品德与生活》里所展示的各种鲜活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给他们展示自我体验的平台。其次,要注重实践,在活动中丰富道德体验。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给他们提供一个活动主题,让他们带着这一主题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最后,注意行动引导,找到良好品德形成的落脚点。比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的一个话题是《伸出我的手》,这是彰显爱心的教学材料。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对弱者产生同情与关爱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选用了来自学生中的一个真实生活资源,展示了一个学生现实的案例。学生们在看到身边真实感人的故事后,都不由自主地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帮助困难中的同学。就这样,学生在思想得到升华的同时也落实到了行动。

【为小学品德教学“把脉、抓药”】相关文章:

“把脉”小数课堂08-17

[语文论文]也给语文教学把把脉08-17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03-24

低碳投资把脉络08-26

小学品德教学计划08-16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8-18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结08-12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08-2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21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