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颐和园》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构想

时间:2022-08-08 00:44:4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颐和园》教学构想

[作者]  叶荫棠 安徽铜陵市教委教研室

《颐和园》教学构想

[内容]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一、看图学文,感知美丽

    这篇课文包括三幅彩图。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插图也当作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彩图,从彩图导入课文,再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颐和园的美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是用图导入课文。第一幅是长廊的景色,第二幅是万寿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先指导学生观看这三幅图。使学生对颐和园的主要景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指导学生观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石桥的景色,使学生对颐和园美丽景色产生一点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兴趣,为讲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是图文结合,讲读课文。彩图和课文分别用画面和文字表现了颐和园的美丽。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彩图导入课文,还要用学文来加深对彩图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读第3段时, 可以这样问学生:这段课文写了哪两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再让学生把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三是看图复述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的了解,我们不妨指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一边看插图,一边复述课文。学生能把三幅彩图的意思连在一起说出来了,对课文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是看图想象。第三幅彩图,画的是冬天昆明湖的景色,石桥、石狮、宫殿上面都盖着厚厚的白雪;湖面上结着冰。在这里,我们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了春天、夏天,昆明湖的景色又会怎样呢?我们要启发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二、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这样去尝试。

    一是理清观察的顺序。我们在教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用笔画出景物的名称,再让学生写出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大门——长廊——万寿山——十七孔桥——小岛),通过这样练习,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这篇课文的。

    二是注意观察点的转移。课文第3段写:“抬头一看,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里要给学生指出,这是作者从下往上观察的。而课文第4 段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这里,我们不妨问学生:此时,作者的观察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变化?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处眺望的。

    三是了解课文的整体安排。课文第一段是写总的印象,包括两点意思:1、颐和园是个公园,地点在北京;2、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课文第2至第5段,按游览顺序,依次写出了各处的美丽;最后一段课文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

            三、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文章的韵味,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应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训练词语,去揣摩,去细细地品味。

    一是通过引读去品味。所谓引读,就是教师引用课文中的话,或用归纳课文的词语,作为朗读的启示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重点句段,旨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讲读第三段时,我们可以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导学生跟着读:“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又比如,在讲到课文第四段时可以这样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眺望”,学生便会分别朗读出课文中描写“近处、正前面、远处”景物的语句。

    二是通过训练词语去品味。《颐和园》这篇课文的词语,用得非常简洁、准确、生动。如课文第一段,14个字一句话,却说明了几个问题。交代了处所在北京,突出了又大又美的特点。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教学生去品味。

    第四段课文: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几个带点儿的词,用得非常有分寸,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训练。我们不妨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推敲锤炼。可以这样问学生:将“面”与“块”字对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将“滑”字换成“游”字行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点推敲词语的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词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还可以启发他们,要他们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颐和园》这篇课文,用数字说明问题,又是一个特点。比如课文第二段,用“700”多米形容长廊之长;用“273间”,来形容长廊间数之多。在讲读时,应让学生用笔将这些数字勾画下来,并给学生指出,用数字说明问题,准确、直观。

            四、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像大纲说的那样: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们在讲读这篇课文时,怎样读写结合呢?我以为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要领会课文章法。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这样几点可以告诉学生。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方法写作的,何谓总,何谓分,应让学生在分段时弄清楚;二是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述各处景物的;三是作者观察点的转换非常清楚,有的是从下向上看的,有的从上向下看的,还有的从高处向远处眺望的,写得非常有条理。

    第二步放手让学生练笔。为了帮助学生运用上述的写作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幅事先设计好的公园平面图(或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学生观察后,要他们说出各处景点的名称,说出游览的最佳路线。最后让他们结合课文,并发挥想象,口述一篇作文,在此基础上,再把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颐和园》教学构想】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的教学构想08-16

《麦琪的礼物》教学构想08-16

《日月潭》教学构想08-16

以“爱国之情”牵动全篇──《中国石》教学构想08-17

中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构想08-22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08-15

颐和园教学反思08-24

《颐和园》教学反思06-24

《颐和园》教学反思02-17

颐和园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