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反思我的“课改之路”

反思我的“课改之路”

时间:2023-02-22 02:26:3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反思我的“课改之路”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直跟随课改脚步的实验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边学习边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汲取和消化课改新思想、新理念,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我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去。          

反思我的“课改之路”

有人说: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常回过头来,仔细思考一下,今后才能做得更好。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在四年的课改历程中,我感想颇多,现一一记录如下,愿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对创设情境的几种做法:

1、创设情境要充满童趣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分与合,我设计了拍手、对口令等游戏,变换形式地练习,8的组成我拍2下,同学们拍6下,也可同桌拍。9的组成,我说8,学生说1;也可我出卡片8,学生出1,也可同桌玩。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加深了理解,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2.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实践活动课《量一量》设计非常好,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庹,并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测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入手,从学生周围环境着眼,是我们对如何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几点感悟。当然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所处环境不一样,所选择的方法更是不尽相同,不论怎样,只要注意挖掘,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

3.创设情境具有开放性

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问得恰到好处,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也可以练习让孩子问,逐渐到会问。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与学生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如《三册》第41页第4题,此题的出现不仅是会计算,而且要渗透函数思想,纵观后面的知识,还有类似的题目,开始讲时,感觉有点困难,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都是未知数,没有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忽有一学生说出,老师我发现了它们排起了队,我趁机抓住,问:为什么排队?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实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都是这样具有开放性,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说得有理由就给予正确。这种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二、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探索”显得更为重要。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凑十法”等一些方法并非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好方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17+9的。

  生1:把17分成107  79161016=26

  生2:把17分成161  1+9=10161026

  生3:把9分成361732020+626

  生4:从17往后数9个,得26

  生5:摆学具。先摆17个,再摆9个.一共26

  生6:我会算进位加法,所以179=26

……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个学生有许多种解法,而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坚决不能再等齐划一,回到过去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的老路上去。

至于学生的方法,尤其是在学习之初,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即使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应允许学生有个认识过程。教师不要为了多样化而刻意追求多样化,算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看这算法是否真正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出来的,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交流,特别是引导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我是这样算的”、“哦,原来你可以这样算”、“我这样算也可以,不过速度可能比你慢一点”。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省:

1)前提要做好小组分工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要求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始终被好学生的“垄断”,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选择内容必须有合作的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而像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老师模拟一个购物的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钱到售货员那里买一样学具。这就要求小组合作来扮演。又比如说在学“统计”一课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今天学会的方法统计一下身边的文具各有多少,这时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调查与统计,使合作学习成为必要。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1、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和促进作用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

2、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清晰全面地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我细心揣摸学生的心理,并充分意识到“分数排名榜”在给一小部分学生注入学习动力的同时,留给更多学生的是焦虑、打击与恐惧。因此,我用等级制方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评语中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尽量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多元化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自评,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互评,在对他人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学生互评时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通过对家长参与评价,可侧面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任务不宜过多。

总之,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反思我的“课改之路”】相关文章:

【教师随笔】我的课改之路08-25

探数学课改之路,求数学课改真谛08-07

课改教学反思04-07

小学教学课改反思08-03

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4-03

课改教学反思(精选30篇)08-15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8-25

生物课改教学中的反思08-16

课改计划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