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班主任论文>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

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

时间:2023-02-22 02:33:43 班主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中,要让享有了“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哪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呢?由此,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与课文“牵线搭桥”,与文本“共度好时光”,也为师生对话“蓄势”。

下面,笔者凭借“对话教学的开拓者”、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深读阶段的精彩案例,试析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片断一】

引导批注、“激活”对话  

师:经过四遍读书的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些什么?可以在书旁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并作批注。五分钟过后。)

师: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师:体会得很准确。

生: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师:你理解透彻、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有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理想,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解析】

时下的语文课上,对学生的“写”虽有所重视,但仍显“力度不够”,且多为教学活动高潮过后的“小浪花”而已。孙老师独树一帜的“批注”式导读策略一出,学生马上“我笔写我心”。虽然课堂上有些寂然,但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灵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岂止是在批注文章,更是在批注个性、批注思想。

 “批注”既让课堂显得“沉闷一时”,又使课本变得不再那么“整洁干净”,但它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却是如出一辙。我们看到,学生在批注中高效而又深入地使用着自己的“读书时间”,他们与文本间的初次对话是一种思维完全被激活的状态中完成的,否则他们不会这般妙语连珠。我想,有名师示范引领,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也应该试一试!

【片断二】

巧拨妙点、“发散”对话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再次潜心读书,四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自己悟出来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生:弟子们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从课文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个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解析】

 “默读批注”的方法为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这种“个性化”、“自主式”的“直面文本”如果没有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引,致使课堂只有“平面推移”而缺少“纵深开掘”,这种“水过地皮湿”式的阅读当然是“肤浅”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预设”,一旦学生探究解读出现力度不足、视线不远或眼界不宽等局面,则要看准时机加以点拨。

孙老师不忘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相机而发的问题“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直取文本主旨,为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展开“回马枪”式的二度探究作了精准的“定位”。正是因为教师这一“风云再起”般的“导航”,才让学生瞬间又在文本精髓处“多角度、有创意”地“走了一个来回”,真是沉着痛快、妙“问”生花啊!

【反思】

孙建锋老师《最大的麦穗》一课在国内影响很大,他本人也因此而声名鹊起。这堂课之所以如此“繁花似锦”,我认为是孙老师既充分放手又不忘引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双重对话”。

1、凭“精读”以“深入”文本。在精读研磨阶段,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姿态进入文本,运用诸如默读精思、圈点批注等虽不“中看”却颇“中用”的手法直面文本,当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果然达到了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的境界。之后的交流互动,教师则在悉心倾听中作随机性的精短评价,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畅叙幽情”(《兰亭序》句)。

2、借“点拨”而“跳出”文本。在回读鉴赏阶段,教师显现出了见机行事的敏锐“课感”,在学生首轮研读的“空白”、“不到”之处“守株待兔”,以精巧的点拨带其“再向虎山行”,让学生在“二次攻势”后又占据“新高地”、踏上“新大陆”。这样一来,教学也就有了层次、有了重点,课堂也就会显得“主线简明、细节饱满”,而学生的感悟就更加立体、多元和广角。

要真正打造出诗情画意的魔力对话,教师就要敢于将学生推向“前台”去作足够时间的“自由舞蹈”。当然从本质上讲,对话教学的成功,其实更仰仗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先期”对话,因为“教材透”方能“教法秀”,只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诗意地徜徉、诗意地成长!

浙江绍兴县钱清镇江市小学    叶刚

【孙建锋:“双重对话”展精彩】相关文章:

我爱孙建锋06-08

读孙建锋的《教育中的对话艺术》有感07-30

深度对话,相约精彩08-17

一次精彩的航模展08-17

国际双重征税问题08-07

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新课改论文08-07

双重否定句的句子09-30

双重否定句的句子08-22

学校德育的“双重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