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

时间:2007-10-2栏目:综合教育论文

发展成就。但是,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对此,可以结合有关文献精神作一解释。所谓低水平,一是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2]”;二是认识水平低,“有些地方领导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发展经济,而不注意发展体育事业[5];所谓不全面,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宏观方面看,经济、社会齐头并进,是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志,近20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上、社会结构调整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快于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事业的群众体育整个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次,从体育事业本身来看,“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只看重竞技体育成绩,而轻视发展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5]”的现象还存在,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还不健全,加强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做的还不够。所谓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程度差距较大[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群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上述表象说明,要真正建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仍需做出很大努力。
  如果说,过去20年的主题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今后20年的主题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开始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从“先富”战略到“共富”战略,要求重点关怀困难人群的利益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里所指的“全面小康”是一种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强调公平,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成为顺利实施未来20年经济战略与政治改革的重要保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2]”与党的十六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强调了更加广泛领域内的公平和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众体育发展差距的取向,这种广泛性包括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保障供给的广泛性、分享发展成果的广泛性。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应当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为基本目标任务。如果说,过去20年的主题是奠定群众体育的发展基础,普遍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提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今后20年主题将是努力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面向全体国民、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这是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保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把实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基本目标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第一要务,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惠及全体国民的全民健身体系。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呈较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普遍提高;所谓“更全面”,就是体育运动更加普及,全民健身的基本保障更加全面,场地、组织、活动遍及城乡;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对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或量化时,一是,原有指标已不适应,即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目前的小康标准临界值需要提高,所以,应当制定新的标准;二是,增加新的评价指标以体现全面性,即标准要全面科学地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小康目标,未来国家必将对其实施情况实行监测或量化,所以,体系的构建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而且还要体现全面性,特别是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一定要体现与时俱进、开创创新的内涵。
  新世纪开始要进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实施第二期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努力构建能够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处在这样一个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建构本身亦呈动态特征。我们应当“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6]”,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待全民健身体系建构的问题,使全民健身体系构成真正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真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全民健身体系真正面向大众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思考。
  未来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应当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其服务性、保障性、自适应性应当以完成“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基本任务为定位,这个体系大致应该由以下部分构成:组织领导(行政管理、群体社团、骨干队伍)、物质保障(资金投入、场地设施、体质监测)、体育活动(健身活动和竞赛活动)、法规制度、健身方法、评估检查、表彰奖励、舆论宣传、科学研究和信息网络等10个子系统构成。组织管理、物质保障和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的关键环节,也是全民健身体系构成的主体框架和核心要素。因此,亦可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国民,定位基层,以组织管理、物质保障、体育活动三大关键环节为基本构架,以若干保证、支撑系统构成的一个可满足多元需求,服务与管理并重、结构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有效的开放的系统。这一体系实质上是一个能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亲民、利民、便民的服务体系,是一个组织管理科学规范,资源配置优化合理,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
    五、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着眼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体系,应当坚持以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着眼点,这是多年来我们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新时期新阶段仍需继续发扬光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
  要真正实践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有一个基本定位问题,定位实际上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如何摆正利益的问题。多年来群众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只要把广大人民的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