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德育管理论文>“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时间:2022-08-13 05:54:14 德育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本刊记者 李俊义 王文化 曹国厂

 

 

    让子女通过上学改变身份和命运,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最大的心愿。许多农民告诉记者,目前,教育已成为他们最沉重的负担。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昂贵的教育支出,就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人生最为艰难的抉择:保一个孩子上学,强迫另一个辍学。这种辛酸,被农民们形容为“对手心手背的痛苦取舍”。


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两个儿子,两种命运

    对于农民王洪印来说,最让他自豪的是儿子,最令他心酸的还是儿子。当说起刚刚考上大学的大儿子时,他眉飞色舞,满面笑容;当说起已经辍学的小儿子时,他又一脸的悲戚和怅然。
    王洪印是河北省故城县青罕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告诉记者,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去年9月,他的心愿实现了———大儿子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大学。可是,与此相关联的,却是小儿子在上初中时就被迫辍学。
    王洪印家有7亩地,种庄稼一年大概能收入五六千元。他每年农闲时外出打工,可以挣3000元左右。在大儿子上高中时,家里供两个孩子上学就已经紧巴巴的。这时,刚上初三的二儿子对父母说:以咱家这条件,即使我考上了高中也供不起,不如我出去打工,供哥哥好好读书吧。面对懂事的孩子,经济拮据的父亲没有坚持,答应了他辍学的请求。
    如今,王洪印对二儿子满怀愧疚。他对记者说,二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大儿子好,如果给他机会,应该能考上个更好的大学。但这个机会可能这辈子都没有了。
    离王洪印家不远,是付更生家。付家的情况是王家的“复印版”:一个孩子上了大学,一个孩子离开了中学。付更生每次和王洪印聊天,总爱说:“谁家有孩子上学,谁家知道困难”,王洪印沉默地点头。王洪印说,在他们这一带农村,供一个孩子勉强,供两个孩子肯定供不起。
    王洪印家住着20年前盖的房子,到现在还没有顶棚。他无奈地说,先不说盖新房子,即使是裱一个顶棚,也得等孩子毕业以后才能缓过手来。

“手心手背”割舍哪个

    王洪印家的故事并不特殊。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教育费用高昂,在农村尤其是较为贫困的农村,许多农民像王洪印一样,在割“手心肉”还是“手背肉”中做出了痛苦的选择,而孩子们的命运也因此有了天壤之别。
    望都县固店镇十五里铺村,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子。村民付盼福全家四口人,人均只有1亩多耕地,基本靠他打工为生。付盼福说,由于供两个孩子上学太吃力,大儿子16岁初中没毕业就退学去呼和浩特打工了。二儿子今年刚上初一,住在学校,为了省饭费,每天中午都跑回家吃饭。
    说到动情处,40多岁的付盼福竟像孩子一样哭了。他对记者说,他知道这样对老大不公平,也并不是偏向老二,手心手背都是肉,做出这种选择实属无奈,他一直觉得对不起老大。孩子从呼和浩特写回的信中说,在餐厅打工的同事都叫他“小不点”,因为他在那儿年龄最小,还是个孩子。付盼福哭着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打工,这不是父母造孽吗?”
    作为教师的袁希军对当地农民的这种选择非常理解。他是故城县饶阳店镇东曾小学的教导主任,女儿今年刚刚考上研究生,儿子初三毕业后就退学了。他说,尽管当初儿子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才退学的,但现在想来,儿子当初若考上的话,那么现在辍学的就会是女儿,两人同时上学是不可能供得起的。“我每月至少有700多元的固定工资收入,家中还小有积蓄,即使这样也不敢保证能供得起两个孩子,何况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袁希军说。

【“舍一取一”:农村教育的辛酸泪】相关文章:

取与舍作文(通用15篇)03-28

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与探索--来自农村教育一线的报告08-17

一所农村学校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08-17

《雅舍》08-16

雅舍08-16

取快递作文05-25

女孩取的名字08-09

给宝宝取的名字03-04

农村教育危机08-16

关注农村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