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让心理学教育走进课堂借智力游戏开拓创新思维

让心理学教育走进课堂借智力游戏开拓创新思维

时间:2023-02-24 19:43:20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心理学教育走进课堂借智力游戏开拓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除传授知识外,更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探索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所谓创设教学情景,就是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有机结合为基础,将“研究性学习”过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渗入一些有针对性的益智游戏,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迪,促进迁移,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习的兴趣,以求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摒弃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由当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思维、新的解决方法。例如:“砖有什么作用?”一些成年人会说砖是用于砌房子、建高楼,若再想是否有其它的用途,恐怕就会感到思维几乎“窒息”。而同样的问题问小朋友,就会得到诸如“可以用来写字,画画”、“可以用来磨成粉捏小泥人”、“可以用来做颜料”、“可以用来……”,其答案五花八门。这正是因为这些成年人被“思维定势”框住了,所以感到答案枯竭。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随处可见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而精力都花在 “死记硬背”应付测验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而亟需打破这种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
    学生应该学会渗透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变通迁移”,其实质就是渗透性学习。本人在教授C语言程序编写这门课程时,就发现一些学生一方面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局限于教师举例的算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定向思维的方式。我曾给学生出过一道题:“从任意输入的十个数当中,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数”。其实解决这道题的算法很多,可上机时,却有个学生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给少一些数,就给六个吧,十个太多了,好难找啊”。我当时心里就纳闷:十个都嫌多,那成千上万岂不是没法找?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是他们采用的是“冒泡法”,最初是两个数中找一个,其次是三个数中找一个,再往下四个、五个……,以此类推,使最大的数通过“冒泡”浮现出来。然而随着个数的加大,人为的解题困难也就加大。学生不会考虑还可用另外的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只会一步一步地按照原来的方法去求解答案。这实质就是一种典型的定向思维方式,而这种定势势必对学习迁移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本人不失时机地引入智力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如运用陆钦斯量杯实验给学生进行测试:
    陆钦斯量杯实验(用三个量杯,兑出所指定的水量):
问题A      B      C兑出水量采用公式
129    320A-3B
221    127     3100B-A-2C
314    163     2599
418    43      105
59     42      621
620    59      431
723    49      320
815    39      318
918    48      422
1014    36      86

    结果千篇一律,采用是都是B-A-2C这个公式,有些做得快早交上来的学生还挺洋洋得意的。我什么也没说,只在黑板上批写了八个字:“惯性思维,思维定势”。同学们面面相视,还觉得蛮委曲的,做对了,却得到我这样的评价。接下来我将第七题的答案“A-C”写出来让学生思考,同学们恍然大悟。事实是由于相同的算法至第5、6,定势已经形成,所以就诱使同学们不再去考虑别的方式。当然,经老师点拨后,学生重做的结果可想而知。
    回到前面求最大数的算法,实质就象在班里找出一个最高的同学一样,当第一个同学站上讲台时,没有可比性,当然他是最高的。而当下一个上来时,若比台上的高则把刚才那个同学“排斥出局”,不如他高则自动消失,当全班都轮一次,岂不是最高的那个同学留下来做了“一哥”。这样给学生讲解,学生听得很轻松,很有趣,也很好理解,因而觉得很开心,收效很好。
    二、培养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指能够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从某种意义说来,小朋友对“砖的作用”的回答,可以说是发散思维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
    创造性活动要求具有发散思维能力,尽可能地联想,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解决办法。我们常说:“触类旁同”、“举一反三”、“变通迁移”,究其实质,就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不论在哪个领域,相同的问题,通常总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法。
    课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归纳总结,课堂学习固然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途径。但教师不能包办一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会学生,关键是要将学习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受用一生的东西,这就是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以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本人在《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0》这门高新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精神以及创新求异的能力,变枯燥的绘图成为多彩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体现学生自身创造的精神。在教授这门课初期,曾有一个女生跟我说:“老师,能不能把作图的步骤给我们写出来”?为扭转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本人通过对绘制一幅图,精心设计一个教学过程,着重于激发兴趣,设疑思辩和促进迁移。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设计中,搞一个小竞赛:先让学生作一幅图(如图),目的就是让学生先体会作该图的感受,结果画得最快的学生也要十几分钟。然后教师采用镜像的方法作该图,时间减少了一半,即时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触动了学生的思维功能,使他们进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状态。待他们用同样的方法画完后,教师再告诉他们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再采用阵列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示范,只需画出三条线,然后圆阵一气呵成,只消两分钟就画完,学生看后唏嘘不已,学习气氛达到极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最具说服力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使学生“哗然”的思路及做法,必然对学生思维造成影响,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求解方式和方法,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求新探究,激励学生的确创新思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潜移默化地将学习的技巧、求解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
    三、开拓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就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使之能充分发挥和体现自身的创造精神,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寓智力游戏于教学中不失为为学生创设情景的一种好方式。适当开展一些智力竞赛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发挥其积极思维的潜力。这就是把思维训练渗透到教授和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渗入益智游戏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其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和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积极思维的习惯。从而使课堂教学不仅传授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创造性想象;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的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展现自我的欲望,渴望被人承认,更渴望被人肯定。当这种欲望被调动运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也能创造出骄人的佳绩。
    创新意识是人类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确强烈情绪冲动。如何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呢?教学中本人选择了如下的一个智力游戏:
    有一个用20个硬币围成的正方形(如图):
    只能挪动其中的一个,而使四条边硬币的个数相等。题目一亮出,学生们马上来了情绪,有的激烈讨论,有的一声不吭,只顾在纸上涂涂画画,过了一会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一支彩色笔在黑板上重重的画了一圈,然后拍拍手“趾高气扬”地回到桌椅上。有学生就问“这样都可以”?我反问道:“你说行不行”?这道题不能仅局限于平面,还需运用三度空间,从三维的角度考虑,就可得到题目的答案。
    这样的智力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发挥想象的机会,是实施创新教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多种推理的能力,以及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往往源于“灵感”,似乎带有“偶然”色彩,但这种“灵感”决不是从天降,而是平时艰苦努力的结果,是知识积累迸发出的火光。如牛顿从蒂落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实际是无数次探索研究的升华;瓦特从沸腾的开水悟出蒸汽机的原理,归根结底,是无数次的观察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启迪学生的这种“灵感”,为其提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与氛围。
    当今的社会已步入数码时代,进入信息社会,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陈旧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能力,学会自己学习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在西方心理学中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叫做“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角色应转变为自主探索,两者有机结合,並将“研究性学习”过程引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把学生培养成会思考、会分析、会学习的现代化新人。
                                    
(责任编辑:陈国因)


【让心理学教育走进课堂借智力游戏开拓创新思维】相关文章:

走进学生的思维08-17

谈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开发智力 启迪思维04-10

高效思维课堂培训心得11-10

国民思维与教育08-17

数学游戏打开思维大门08-04

让民俗文化走进素质教育的大课堂08-22

走进“课堂文化”的春天08-23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08-04

让真实的“自主”走进课堂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