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

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

时间:2023-02-24 19:33:47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

 

目前,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一般以各种统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成绩来检查评价各类教育教学的质量,并作为奖励的依据,但这种根据学生一次性考试成绩直接评价教育教学的方法,由于它脱离了受评价对象的原始成绩起点,无法真正反映受评价对象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因而作出的评价往往脱离实际,激励的范围及效果十分有限。下面以某学校同一年级在统考中某学科各班学生的平均分(如表一)为依据,来探究教与学效果合理的评价方法。

表一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统考平均分

64

68

71

73

61

72

71

75

87

90

根据表中各班学生统考的成绩,各班的教与学成绩似乎一目了然。按目前传统的评价方法,统考获得肯定并得到奖励的往往是第9、第10班。然而,若把各班学生该科的入学成绩也列在一起(如表二)作一番比较,大家就会觉得上述的评价是不够公平的。

表二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原始成绩a。

62

64

60

65

63

64

64

65

85

92

统考成绩a

64

68

71

73

61

72

71

75

87

90

成绩增量△a

2

4

11

8

-2

8

7

10

2

-2

由表二所列成绩可知,在十个教学班中有八个班的学生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两个班的学生成绩下降了。第10班学生的成绩虽然最高,但与原始成绩相比,他们相对下降了,说明该班的教与学效果不如其他班级,按理该班是不该得到奖励的,更没理由得到最高的奖励。

既然单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不够合理,那么用统考成绩与原始成绩的增量(如表二)来评定教与学的效果是否是最科学的呢?笔者以为不然,因为在不同的成绩段上,要提高相同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是大不相同的。如在90分起点上要争取提高5分的成绩比在50分起点上提高5分甚至是10分的成绩还要难得多。可见仅用分数的增量评价教与学效果也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如何分析评价教与学效果才比较合理呢?笔者认为用成绩增量△a与成绩可增幅度A之比即增率n来分析评价教与学效果相对比较合理。它们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n=△a/A=(a-a。)/A

式中a为统考成绩,a。为学生的原始成绩(如入学成绩),可增幅度A为学生原始成绩距满分(或零分)的差距,成绩提高的为100-a。,成绩下降的为a。(a。-0)。比值n表示学生在原始成绩基础上的增率,若成绩升高的n值为正数,n值越大表示相对于n值小的成绩提高越快,也反映出教与学效果越好;若学生的成绩相对降低,n值为负数,n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对于n的绝对值小的成绩下降越快,也反映出教与学效果越差。如表二中的第3班,原始成绩a。为60分,增至满分的可增幅度为40分,即:A=100-60=40,则n=△a/A=11/40=0.275;第8班的原始成绩a。为65分,A=35,n=△a/A=10/35=0.286;第10班的原始成绩a。为92分,统考成绩为90分,A=92,n=△a/A=-2/92=-0.022。

实际上由于学生成绩从低分起点比在高分起点提高到最高的满分,学生所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教与学的效果也大得多。同理学生成绩从高分起点比在低分起点下降到最低的零分,后退更厉害,故公式中应增加一成绩提高(或下降)的修正值,可用比值△a/100来表示,则反映教与学的绩效N应表达为:

N=△a/A+△a/100=(a-a。)/A+(a-a。)/100

应用上式可得出表二中各班教与学的绩效N值(如表三):表三

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原始成绩a。

62

64

60

65

63

64

64

65

85

92

统考成绩a

64

68

71

73

61

72

71

75

87

90

成绩增量△a

2

4

11

8

-2

8

7

10

2

-2

教与学成效N

.07

.15

.385

.31

-.052

.30

.26

.386

.153

-.042

N值排序

8

7

2

3

10

4

5

1

6

9

在上述绩效比较公式中,N值会因统考试题的难度而变化,在试题难度较低时,考生成绩a偏高,N值偏大;在试题难度较高时,考生成绩偏低,N值偏小(或为负值)。N值的取值范围在-2~2之间,一般在1~-1区间。由于N值表示的是学生在统考中相对于各自的起点成绩升高或降低的程度,试题的难易只使N值总体偏大或偏小,并不影响对参考的各班之间教与学相对绩效的评价比较。如果应用教育测评技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进行分析,两种结果非常接近。因而相对于应用需进行繁琐转换计算的标准分数法,评价教与学效果采用绩效比较公式是十分简易且比较准确的。

绩效比较公式不但可用于班际教与学的评比,也可用于班内学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笔者曾让潮阳林百欣中学九七级高一(2)班及九八级高一(7)班的班主任用绩效比较法在班中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结果都出现了预期中学生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九七级高一(2)班期末进入该级(八个班)“百优”学生有22人,九八级高一(7)班进入本级(十个班)“百优”学生有18人,两班分别进“百优”的学生人数最多,是其他班级平均人数的两倍。可见,绩效比较法的激励效果明显优于只比成绩高低的一般学习竞赛方法。

绩效比较公式还可用于比较学校之间的教学效果。笔者于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在黄图盛纪念中学任职期间,用绩效比较法于校内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与周边学校相比,教与学绩效非常明显。表四是黄图盛纪念中学与周边学校九六级初中学生的入学成绩与该级学生一九九九年中考成绩及应用绩效比较公式计算结果的比较:

表四

学校

学校甲

(择优录取)

学校乙

黄图盛

中学

学校丙

学校丁

【应用绩效比较法探究教与学效果】相关文章:

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08-17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8-17

两步应用题的教与学08-17

浅谈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8-07

高中诗歌鉴赏表达效果作答探究08-02

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8-07

物理教学论文|比较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08-13

“探究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08-1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用探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