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

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

时间:2023-02-24 19:41:04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

 

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学校管理层面出现了新的需求、新的问题,如:逆境中的学校为何能不断摆脱困境持续发展?硬件条件不理想的学校为何能办得有声有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事业发展到一定高水准的情况下为何再发展就十分艰难?为何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缓慢等等,值得学校主要管理者去思考、研究和总结。本文欲在总结本人不成功的教育管理实践的教训和体会的基础上来思辩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以与同行们商榷。

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之一,是通过发挥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受教育者积极自主发展的组织机构。这个学习环境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即有个性、有思想、处于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人,所以学校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围绕人的品德改善、人的个性积极张扬、人的能力有效提高、人的心理更加愉悦来开展管理工作,不断充实学校发展的人本内涵。

充实学校发展的策略内涵

一、学校发展应重文化性建设轻物质性建设(这里并非说物质性建设不重要,而是如何把握恰当的尺度):

现代教育管理可归纳为四大模式:文化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和模糊模式。教育管理的文化模式认为信仰、价值观和观念是组织的中心。认为组织成员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组织成员中形成的规范会成为组织的传统,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传递,并通过文化符号进行强化。这种模式主要观念有:①强调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仰尽可能求同存异,最大程度取得一致。②组织成员或亚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会逐渐形成具有学校文化特征的行为模式。③学校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抽象的价值观得到传递。文化符号有概念的或语言的、有行为的、有可见的或物质的,如学校的规划、学校三风、学校主流舆论、各种仪式和典礼等。从80年代起组织文化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新思想,促进教育的发展。

学校文化性建设包括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统称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①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和师生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师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③通过学校毕业生将良好的校园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对社会文化发挥重大的影响。

物质性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各种建筑物、各项设施都透析出有个性的、有喻意的文化气息。

精神性文化体现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包括校园三风建设、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如:文明单位创建、综合或单项称号的争创、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手工艺品制作、征文比赛、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军训、升旗仪式、毕业生择业教育、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途径和形式。

制度性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性化和法制化的结合,目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规范化和个性化(灵活性)相结合,制度文化建设还须考虑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执行和落实。

精神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物质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前提和支撑,制度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所以,学校应重视并加强精神性文化的建设,结合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有效开展凝聚力工程,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以及生动有效的德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先进科学的办学和教学理念、融洽互助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氛围。

二、主要管理者应重理性思考轻沉于冗杂事务

"没有思想就没有出路",作为学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既要认识市场利用市场,又要充分认识教育所具有的育人特殊性,同时在多元办学的形势下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下,如何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办学质量。主要管理者应保证用相当的时间来思考教育的理性问题。

首先,是认识过程,需要:①认识学校的人文历史--认识学校文化的基础水平和学校文化的初步内涵,②认识学校教育内外深层次现状,--即学校教育的内环境和外环境,③认识学校每位教职工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其次,是思辩过程,思辩:①从教育内外环境的积极方面来确立学校办学思想,②从教育内外环境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来思考办学的机制和规范,③从教育内外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确定学校的中长期办学规划,④分析学校人力资源和学校初步的文化资源,推敲学校的办学特色。

再次,是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适应学校教育环境发展的初步办学思想,即形成初步办学理念。

又次,是一个再认识,再思辨的过程,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等一系列问题,思考如何完善办学理念,使之更科学、更前瞻、更人本化、更现代化,从而形成更理性的教育理念。

三、重前瞻性长期规划轻只顾眼前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学校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的人力资源有一个过程,即教育具有前瞻性,因而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应超越社会实际需求。所以学校主要管理者应多着眼将来的发展,满足现状、乐于标榜美好的历史、只顾眼前的工作是不可取的,将扼杀教育,扼杀学校。

规划本身具有超前性,即时间上的超前,就要求校长能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前瞻性是在层次上的超前,就要求校长要充分认识学校自身的实际,在此基础上高层次地规划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给人以发展目标,而前瞻性的规划给人以希望,能有效引导组织成员形成积极寓意,推进校园精神朝着向上振奋的方面建设。

前瞻性长期规划必须拟定学校发展的特色,有生命力的学校特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是学校立足不败之林的品牌,是学校长期积极发展所积淀的无形资产,是学校发展的内涵,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向上的学校校风、活泼开放的校园文化、优美整洁的校园所透析出的良好育人氛围、整体推进一叶特强的学科教学风格以及一大批的优秀毕业生等所支撑起来的学校构架,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充实学校体制建设内涵

四、重学校特色建设轻平庸发展

学校特色是办学经验的积淀,是学校文化的精品,办学优势的弘扬。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少活力的学校,是缺乏后劲的学校。高品位的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应具有的特征之一。这里所说的特色建设不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特"的传统特色概念,而是应为每位学生的不同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环境,让不同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①选择和孕育阶段,②组织发展阶段,③完善巩固阶段。在形成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发展层次和学校教师的特长。

五、重福利性收入增加轻工资性收入增加

无庸讳言,收入是劳动的报酬,而工资尤其是档案工资是计划经济下的工资结构成分,是铁饭碗的标志,这种工资组成不利于人的进取,只能使人安于现状,乐于满足。根据现代企业管理专家研究,增加收入的福利部分,能有效促使员工体会出就职单位的优越性,增加奖金部分能有效形成行业优越性的观念,使得员工乐于从事本职工作,爱岗爱职。如供电、金融、电信等行业,民办、重点等学校均突显出高福利所导致令人羡慕的优势。所以校长应搞创收和抓教学有机兼顾,这里的创收并非指经商,而是指结合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发展所带来的办学效益,即创收和教学构成一个良性的促进系统。

充实学校队伍建设内涵

六、重团队精神培养轻个人单打独斗

世界著名的肯德基企业,之所以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那么团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团队就是一个集体,就是一条工作链。团队由许多个体组成,所有个体在组织内部都有固定的位置互相衔接。著名企业策划专家博比.克茨在《公司协作中的用人术》一书中认为:"企业领导的责任不是仅仅考虑员工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应该根据每个员工个人才能的特点,加以组织起来并形成团体协作力量的问题,没有团队协作的个人才能,仅仅是局部的效应。"由此可见,重视团队精神培养对事业的全面成功的起到不可低估的巨大决定性作用。

怎样培养积极的精神呢?第一、要营造一种气氛,工作默契和所发挥的生产力,必须在团队成员中间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第二,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界限,培养团队成员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要在团队中订立一些条规,使大家形成一种"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的习惯。第三,不能忽视团队中的任何人,要让第位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还要用心去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将集中至成员的同心协力的行动和甘苦荣辱的感受上,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念。第四,要让每一位成员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别差异性,使全体员工产生团结感,树立共同目标,共创未来。

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怎样培养团队精神?第一,要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有时甚至比你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第二,要认清楚自己的地位价值,无论你在团队中充当什么角色,你的每一项工作与他人的工作都有一个接口,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先要帮助别人。第三,要认识到"支持,是团队合件的温床",必须学会依赖伙伴,并把伙伴的培养与激励视为最优先的事,懂得取胜要靠大家协调合作的道理,第四,要端正心态,视需要而自觉调整角色,学会欣赏别人,这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一种气质的提升,它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它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协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的意义。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校长工作的首要。从学校管理系统角度看,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局部社会系统。《韦伯斯特大辞典》对系统概念表述为:系统是有组织或组织化了的整体,是构成联合整体的各种因素、各系统的综合,是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诸要素的集合。帕森斯(TalcootParsons)从学校任务分可分为技术、管理、机构三方面的系统,技术系统是学校中实际任务的执行系统;管理系统由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人员组成,协调学校任务的执行并确保技术系统所需资源的需要;机构系统包括各种控制部门,是联系和沟通组织并达成与环境的联系。管理系统认为:一个系统即使各个要素都不完善,但它们的综合作用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功能,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很完善,但作为整体却不一定具备某种优势性能。学校作为系统,每个要素确实不一定都完善,但从这观点来分析都有可能具有良好的综合作用,前提是学校主要管理者应当狠抓学校的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心理空间和心理关系,引导教职工在价值观上尽可能接近,使各条线、各组室、各科教师、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降低内耗,降低教育成本,使教育利润达到最佳。

团队可以是一个行政组织,也可以是一个亚组织,是工作上互相依存,心理上彼此认同、感情上相互影响、行动上一致规范的一种组织,是现代组织的重要形式,它比其他群体组织更具凝聚力、亲和力和辐射力。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团队能起到①因团队成员所具有的那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参与精神,能有效完成组织赋予的重任--起到减小摩擦和内耗。②团队能够满足成员层次需要,并激励每个成员尽最大去实现自己的应尽职责--起到满足心理上安全感、社交、自我确认、自尊、力量感的需要。③团队是精神的、文化的、实践的结合体,所以团队能使组织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发挥巨大的能量使组织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起到具有很强的变革创新的内在动力。总之,团队是防止组织衰败,不断实现变革的内生资源和再生资源。

七、重教学研究轻讲课教书

这里的讲课教书是指教书匠的工作。有位教育家提出: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是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教师更应当授人以渔,应当竭力使学生尝到成功、自信的情感体验,由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效地授予学生以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技能。

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是要建设好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师资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好途径就是广泛地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积累经验、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有助于教师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端正科学态度,更新教育观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资质的提高,创学校精品教师、充实学校建设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是加强教学研究力避:①装璜门面搞教研,②畏难情绪,③怕烦怕苦的懒惰思想,④课题行政规定、指派。

八、重服务意识轻管理旧念

现代领导学(Leadership)指出:没有人愿意被"管理",只接受"影响和指导",所以学校主要领导要端正工作作风,用一种"服务管理心态",通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服务和令人拥护的领袖魅力去影响和引导教师按既定的方向完成组织目标。

学校这个母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技术、管理、机构,技术子系统(成员为教师)服务对象为学生和家长,管理子系统(成员为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为教师和学生,机构子系统(对象为学校校级和中层管理人员)服务对象为全体教职工,而学校母系统服务对象为学生、家长。就像北郊学校郑杰校长所说的:整个学校服务构架不是一座金字塔,而是同心圆,学生是圆心,外圆是教师,再外圆是后勤和干部。

学校只有提供优质服务给学生和家长,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才能留住生源,解决学校赖以生存的生源问题,才能在没有生源危机的基础上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

重服务轻管理就是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转变工作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生存的前提和学校工作的中心,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吗,对待学生就像对待"上帝"一样,通过学校和教师的真诚和有效的服务使学生觉得自己被理解、受欢迎、受重视,觉得学校环境令人愉悦、想上学、愿意上学、上好学。

综上所述,在现代学校管理过程中,主要领导确实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认识到团队精神、服务意识、校园文化等观念在提升学校管理层次、确立学校的社会声誉的直接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必要性,把握管理工作八重八轻的尺度,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论学校管理中的八重八轻】相关文章:

论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法治管理的关系08-13

论学校管理艺术中的四种“力”08-13

教育管理 - 论“学校形象”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08-17

[学校管理]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08-17

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08-17

论物业管理中的设备管理08-12

论英语教学中重语感轻语法之谬误根源08-18

论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08-18

论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