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尝试“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尝试“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时间:2023-02-24 19:40:52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尝试“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尝试“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引理:

皮亚杰认为,既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就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作为教师,其主要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于每个阶段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不能从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机体本身发展来决定。儿童整个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儿童的自主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与外部环境相平衡而达到的。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儿童的主动性在儿童的整个认知或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自我发现的教学”在教学中也愈发重要。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皮亚杰极为重视教育中的"同伴影响法",认为这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思考:

高中三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增长知识、强壮体魄、养成习惯、形成思想…。老师是这个关键期中的重要角色,教师的作用和教育的力量始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动力源。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教育的孜孜追求,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和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和认识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们具有主体性,包括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倍感教育的重要和艰辛,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体验和困惑。重温皮亚杰的基本教育主张,“如何使学生自我醒悟,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教育反思

现象之一:教育者为中心。每个人都面临三个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往往把教师的理想世界强加给学生,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抵触,使教育的效果很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实际上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容易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造成广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认识标准,难以调动他们提高认识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通常重结果而轻发展性,用终极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定向、调控和评价,结果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活动,增加了开展教育活动的难度,同时脱离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实际,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既挫伤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也挫伤了教师教育的积极性。教育学生的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项工作的真正受益者应是学生,所以应该淡化那些见物不见人的举措,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以落实。

现象之二:重显性表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主要针对他们的显性表现,如学习成绩、是否做好人好事、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能否获奖等,却大大忽视了他们的隐性表现,如学生的为人、意志、性格、个性、品格等。在教育实践中,就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言,学生的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同等重要,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都是二者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既要关注学生的显性表现,又不能忽略学生的隐性表现。当然,在学生评价体系中,那些道德的、精神的标准以及对于过程的评价确实很难确定,很难掌握,很难操作,但这需要教育者用高度的责任感去进行不懈的探索。毕竟,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不可能像工厂的计件工作制那样进行量化的,教育者不要企图把学生全部的表现进行量化管理。因为学生表现可以进行评议,却很难设定具体、科学的量化指标。

现象之三:教育手段传统。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实施教育手段和方法较传统,比如:班会课说教、应付差事并长时间换一次的黑板报、学生会往往变成成绩分析会或奖惩会等,却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和当今学生的需要。忽略了学生之间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个性和特长、不同年龄层次有着各自己不同的特点。对所有的学生运用统一的教育方式,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进行一元化的评价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丧失教育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所以很难诊断和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较为具体的优点或弱点,很难为学生自身的发展而改进学习态度和方法,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或者指导性的帮助,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赖”。

现象之四:以事为本。当今,评价学生的好坏往往唯分数论,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奖惩,为做重大考试总分名列前五名的学生发奖金,成绩好的学生评为三好学生或各种积极分子等,可谓:一俊遮百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评价是面向过去的一种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是否符合校方期望程度的评判,是发放奖学金或者分班的手段。这种由上至下的管理,往往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这种评价制度只会对少数成绩不好或少数优秀学生产生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种评价是反感的,奖惩性学生评价只能使少数学生达标,而达不到激励他们达到优秀的作用。虽然“以人为本”是学校改革发展中为大家反复确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又“以事为本”,重结果(成果)而不重过程。在“以事为本”的理念之下,学生只是教育成果的生产工具而不是教育创造的真正主体,鲜活生动的教育创造被实用的、工具性的教育活动所束缚、所牵累。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由学生学习的简单鉴定、认可和区分,把学生分等或排队,并进行奖励与处罚,而是注重于为学习生活提供发展的信息和改进的建议,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也就是做到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二、尝试“自醒教育”的几点做法

应该看到,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同学和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都无疑是正确的。在教育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积极开展“自醒教育”感触颇多。

方法一:情境激发

触景生情这是人之本能。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提供被教育者什么样的教育情境,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应积极思考。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完中,我们的生源是三流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对考大学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设计。2000年在高一军训期间,我们组织高一新生进行了一次高校一日游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师大等南京几所高校,在参观的过程中,美丽的校园吸引着他们;现代化的气息感染着他们;大学生的神气激励着他们……去时汽车内唧唧喳喳,回来时鸦雀无声。多少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感到震动和兴奋,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再如:组织学生观看残疾人演出;学校橱窗展出优秀试卷;学校、年级开展有意义的竞赛活动等。

情境使学生震动,情境使学生感动,情境促使学生行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需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情境中醒悟,在情境中提高认识。我想我校2003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与之有着很大内在联系。

方法二:材料引领

编印学生学习材料这是我近几年一直坚持做的一项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有学法指导,有心理疏导,有人生点悟,有应考策略。目的是:点击生活,点拨学习,点评人生,点化人格;具体做法有:

1、剪报----把报纸杂志上对学生学习、生活、做人等有意义的文章剪下来,贴在纸上印出来发给学生看;

2、打印汇编册子----在网上下载,老师自己撰写心得,征集学生好的文章;

3、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报告,通过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每学期要求学生写下这个时期的想法(设计好问题,引学生反思),并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事情记录下来。

5、给学生写信----以信的格式,信的语气,给学生以告戒,给学生提醒,给学生指导等,学生感到亲切,针对性强。

材料引领这种方法灵活多变,把教师所想用学习材料发给学生或贴在教室,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利用余暇时间看看、议仪、想想,会有所悟、有所感、有所醒。有道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方法三:同伴互助

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动物世界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在动物园经常看到,当一只孔雀张开美丽的羽毛,其它孔雀也会受其影响张开美丽的羽毛。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考虑这种因素,我教育学生常常用本校学生举例,请每年高考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新生谈学习、谈生活,谈烦恼,同时也要求这些学生在大学给我们写信,谈体会、谈感触。同样的教育环境,不同的个体成就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因素也很难搞清楚,这时,同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阅历、共同的年龄特征、接近的心理和知识水平,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如果这时用外校或以成共识的例子教育学生往往流于说教,学生情感得不到共鸣,情绪产生对立,教育的效果比较差。因此,作为有心的教师应大量挖掘本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方法四:自我张扬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以多种智力组合而成,这样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原点和终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2003年江苏实施3+1+1高考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产生15种选择,给学校高三教学形式提出很大挑战,我校的学生学科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提出:我选择、我学习、我努力的口号,放开让学生选择,采用了“选修班和行政班并存,选修课和必修课分设”上课模式,满足了学生15种选择的需要,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张扬,2003年高考我校取得了较好成绩。我感到这一届学生管理较以往轻松的多,我想这是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的使然。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自己和完善自我大有裨益。

方法五:课堂渗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传授知识固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渗透教育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各学科中蕴涵着大量的教育素材,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深深感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用来了解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是一门不断积累发展充实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很广。事实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不仅应用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而且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方面。这个世界是数学的世界,离开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很难想象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可谓: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时时需数学。学生们只有把数学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数学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问题背景与生活紧密联系;问题解决与用数学意识联系;问题设置与提高能力联系;数学的美与生活中的美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样,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体现教育的魅力,更加实在,自然,可信。

体会:

1、“自醒教育”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基本思想。

2、“自醒教育”的组织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3、“自醒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体现了教育的校本性和人本性,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总之,作为班主任也好,还是任课教师也好,教育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探究有效的教育方法应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本人尝试“自醒教育”,目的是使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动性得到发挥,内驱力得到激发,努力实践:变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尝试“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相关文章:

尝试“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08-17

提高备课的有效性08-16

提高简历投递有效性08-15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焕发课堂活力性提高教学有效性08-25

护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及尝试08-05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08-05

如何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08-15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08-03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究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