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

时间:2022-08-17 11:50:4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

   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2001年9月,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实施。 一年秋冬春夏的孜孜以求,365个日日夜夜的不懈跋涉。课改充满了艰辛,收获更让人惊喜。 “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思想:我要是也像他们那么大,也能沐浴课改的春风,多幸福!”--教师手记 “我的孩子比以前大方多了,活泼多了,好问多了”“我的孩子整天摆摆弄弄,乐着搜集资料,还做什么研究呢!”--家长感言 “我们的老师真好,我们上课真快乐,我们最盼望上语文课。”--孩子心声 是的,只要走进新课程,你就会被新课堂那盎然的生机深深震撼--教师极其投入,学生乐学会学,师生民主平等,气氛宽松和谐。细细思来,此之巨变,主要缘于: 一、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语文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一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上,一学生自编小白兔、小松鼠和大灰狼的故事,曲曲折折,讲了好长好长。当讲到小松鼠跳下悬崖时,已临近下课,老师接过话茬说“大灰狼也跟着跳下悬崖摔死了,是吗?”老师本想学生顺着自己的意愿结束故事,没想到这位学生毫不领情,自信而又坚定地说“不!大灰狼追到悬崖边,来了个急刹车,反而把几块石头推下悬崖砸向松鼠,欲知松鼠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生命活力不竭之源。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带来课堂精彩叠出。 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不可缺少。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试以例诠释,如,两组汉字:〖语话诉说洗河游流清〗,方式A-请观察偏旁,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言字旁与什么有关?三点水呢?方式B-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均是:一组为言字旁,与“说”有关,一组为三点水,与“水”有关。答案虽然一样,但意义大相径庭。A式貌似“引导”,实则是“授予”,训练的是单一狭窄的思维;而B式看似简单,实则“探究”。探究发现的,是充满生命的活知识,是知识之源,是发展之端;而 灌输授予的,是孤立静止的死知识,是知识之终,是发展之末。探究发现,虽然起始阶段可能并不轻松,甚至略嫌笨拙,但甚有体验,感受颇丰,终能举一反三;灌输授予,看似一条捷径,也许能带来一时高效,但往往缺乏思维灵活的闪亮与碰撞,无法享受思考的体验与快乐。 三、评价激励的正确导向 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性的。新课程的课堂评价重在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要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参与、发现探究,激励他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激励他们交流思想展示成果;要尊重儿童生活,尊重儿童经验,尤其要鼓励儿童的独特思路和想法。看图说话课上,教师出示这样的画面:雨中,一女生在前面跑,一男生打着伞在后面追。老师的本意是“助人为乐”,而另一位学生则描绘了“雨中男孩追打女孩嬉闹取乐的情景”,因为真实生活引起了共鸣,一下全班都乐了。是按教师固有的思路去评价,还是肯定这位学生的实话实说,这就是两种评价观的碰撞。正确运用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是激活新课堂的关键。 四、语文特点的凸显和视野的开阔 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任务。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突出语文实践,突出熏陶感染,突出语感培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课改的关键。以整合多种语文素养的朗读为例,一位教师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录像播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学生赞叹不已:到处盖着大白棉被,一片洁白,一片晶莹;那树就像白珊瑚,太迷人了;我真想在上面打个滚;我真想在上面滚雪球、打雪仗。这时,老师把读层层推进:A、你想象一下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下雪的?怎么读出?学生纷纷说:我想象,早晨我第一个打开窗户,啊,没想到外面大雪纷飞,我高喊着“下雪了!下雪了!”“我想象,北风一吹,雪花飘舞,我情不自禁的在野外奔跑'下雪了!下雪了!'”。B、大家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生竞读)C、老师也来比一比(示范读)。D、老师分别与男生、女生、小组、全班赛读(实为老师教读),师生情绪高涨,完全进入意境,读的内容由读第一句扩展到读全文,读得出神入化。整个过程读、听、评、赏融为一体;范读、指导、竞赛相机渗透;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完美结合。 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资源,促进学科间融合,促进课内外结合,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打开了语文教育的新天地,成为语文课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就识字而言,街道、商店、学校、车站、港口、酒店、广告、商标上的图文、文字成了孩子们识字的不尽资源;影视、歌曲、报纸、同学姓名、班级布置中的常用字一并成为孩子们识字的好教材;读读画画、说说演演、唱唱跳跳,语文与音体美学科有机融合,学生自悟出了听、问、猜、查等识字方法。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学习了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结果让人刮目,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新旧课程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需要一个磨合和链接的过程。因此,在实验成果令人欣慰的同时,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必须处理好--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的发展。 2、个别朗读与全员训练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照顾学生朗读个性,朗读水平,朗读速度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我们都有经验,一首新歌,跟着哼能唱下去,跟几遍也就会了。若一开始就让你单独唱,不是唱不下去,就是常走调。可见,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促进优生和学困生各自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3、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二、既提倡体验实践,又重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处理好-- 1、加强语文实践与直接体验生活的关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里的"语文实践"固然不排除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观察、去识字,去剪报贴画,去搜集资料,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然而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让学生实打实地看书、朗诵、背诵,进行阅读的思考、欣赏、评价,练习写作的取材、构思、起草、加工、拟稿、修改,练习口语交际--总之,一切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是语文实践。那种认为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2、利用已有经验与认识未知世界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识字材料,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字和学习语文。的确,识字需要联系已有经验,阅读需要汉字符号与已有经验的有机整合,习作离不开已有经验这一基础。然而利用已有经验,关键在于"利用",而不能只局限于已有经验。教学实践中,为了强调已有经验,加之新课程有较大的选择弹性,有的内陆学校删去了教材中有关“大海”的课文;南方学校则更换了教材中有关“沙漠”和“冬雪”的内容--因为内陆的孩子没见过大海,南方的孩子,没见过沙漠和冰雪。显然,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的,片面地强调已有经验,难道要让内陆的孩子永远不识大海?南方的孩子永远不识冰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一大遗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我们要利用已知,更要认识未知。 三、既重视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的灵活运用,又注意适度把握不走极端。必须处理好-- 1、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与规范要求、养成良好习惯的关系。实施新课程,老师往往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来读。这的确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但学习不能全凭好恶,有时需要一定的强制和艰苦努力;其次,那些“不喜欢”的没去阅读,如何能读懂、读好课文?实施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学习,少了统一,多了宽松;少了强求,多了自主,给学生展示个性创设了良好环境。但选择合适方式与规范要求、良好习惯并不矛盾。规范的朗读、默读的要求,精读略读的要求,阅读的心理卫生、用眼卫生的要求,坐正读书的要求,书写作业的要求依然不能丢;边读边想的习惯,圈画批注的习惯,做前思考的习惯,自改作文的习惯依然要培养。  2、零碎、偏颇、局部的质疑、讨论、评价与语文独特目的、语文整体能力把握的关系。实施新课程,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质疑、讨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空。若引导不当,这种质疑、讨论、评价大多会是零碎、偏颇、局部的。如:读的大声还是小声,添或漏了哪个字等等,而真正花在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积累、表达等语文素质方面的功夫不多;真正让学生直接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不多。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影响学生语文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 3、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辨的关系。要求明确,人数适宜,搭配科学,组织得当,训练有素的小组合作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相反,组织适宜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有沸沸扬扬之场面,无扎扎实实之功效。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他需要个体直面阅读材料,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讲究独特的个人体验。教师的分析讲解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样的,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也无法真正代替个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阅读实践。  4、利用多媒体辅助与读书、思考感悟的关系。多媒体为新课程的实施在创设情景,帮助理解,激发想象,焕发美感,赏心悦目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几种倾向:一是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弱化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二是代替了学生的课本,影响了读书习惯、方法的形成;三是直化了语言文字,使阅读失去意义。

     


【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思考】相关文章:

对高中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08-18

叶落无情,催人离去作文03-01

对课改中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08-24

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08-24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10-04

高中体育选项课的实践和思考08-19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05-31

课改培训心得08-21

课改培训体会08-24

刍议课改论文05-31